孫海琳

或許我們在送別地產的黃金時代的同時,也將送別銀行的黃金時代。
此次非對稱降息轉移銀行利益到實體經濟,實乃真正的改革之舉。
回顧過去10年來的歷次降息(見右表),可以發現過去10年的8次降息中,有5次都是對稱降息,并沒有觸動銀行存貸利差,其余3次非對稱降息對銀行存貸利差的侵蝕也比較有限。
而本次直接下調貸款基準利率40bps,其力度在過去10年中僅次于2008年11月底那次降息,但是08年底正處于應對金融危機的特殊時期,并且當時也對稱的下調了存款利率,而本次存款利率僅下調25bps,同時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由1.1倍擴大至1.2倍,在爭攬存款壓力下許多銀行已經宣布將存款利率上浮到頂,這樣的結果是貸款端利率下降了40bps,而存款端幾乎不變。
本次降息實際上是過去10年來對銀行存貸利差侵蝕最大的一次,可謂利刀割肉!據靜態測算本次降息將使明年銀行的凈利潤增速降至零附近。
理論上來說,在一個充分競爭的有效經濟體中,長期平均實際利率應該與長期平均經濟增長率相一致。也就是說,在充分競爭且有效的經濟體中,資源和機會得到充分利用,資金的成本應該與回報相持平。
從統計數據看,2011年IMF的一份工作報告表明:在1999-2008年期間,發達國家平均實際利率與GDP平均增長率之差約為-0.15個百分點,基本持平,其中7國集團的長期利率與GDP增長率相差1.26個百分點;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實際利率與GDP增長率之差為-7.96 個百分點,其中新興經濟體為-4.15個百分點,中國為-8個百分點左右。發展中國家平均實際利率水平普遍低于經濟增長率,反映出發展中國家普遍采取了金融抑制政策,在中國金融抑制比一般新興經濟體更為嚴重。
為什么金融抑制造就了銀行的黃金年代?這主要是因為居民存款利率被人為壓低,而政府又為銀行提供了較為穩定的利差保護,銀行只需要簡單的依賴資產負債表的擴張即可實現巨額利潤。
根據美國學者Lardy的研究,中國的金融抑制人為壓低了居民的儲蓄利率,實際上是對居民征收的一種隱性稅負,該隱性稅負在2008年一季度相當于GDP的4.1%,這筆隱性稅負的五分之一流向了企業部門,其余的都流向了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部門,對居民和企業部門利益形成了侵蝕。
(一)、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趨勢不可逆轉,銀行主要依賴利差保護獲取利潤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
從國際經驗來看,選擇了金融抑制的國家在利率市場化完成之后,銀行的利差都將趨于收斂。一個可比的樣本是日本,日本在經濟發展初期也選擇了金融抑制,名義存款利率長期低于通脹率,1977年開始日本啟動了利率市場化改革,至1994年利率市場化改革完成,這一段時間中日本銀行業存貸利差由8.5%左右高位趨勢性下降,到利率市場化后期利差收窄至3%以內,到近些年已經進一步收窄至1%以內。
(二)、中國貨幣政策調控框架的新常態預示著在央行貨幣政策主動性增加,而商業銀行在央行話語體系中地位下降。
本世紀初,伴隨著人口紅利、政策傾斜以及加入WTO融入全球市場,中國國際收支持續收獲“雙順差”,帶來了外匯占款的趨勢性增長,平均每月新增外匯占款到2007年達到4000億元左右,這一時期的鮮明特征是流動性的總量充裕,央行被動的通過發行央票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吸收過多的流動性,貨幣政策的主動權較小。
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漸行漸遠和國際收支的再平衡,外匯占款趨勢性下降,央行逐漸從流動性的被動吸收方轉為主動提供方,因此獲得更多空間利用其它貨幣政策工具投放基礎貨幣,今年以來運用的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再貸款、定向降準、SLF、PSL、MLF 基本都具有期限短、操作靈活和定向特征,大大加強了貨幣政策主動性,作為被定向和被調控方的商業銀行在央行話語體系中地位趨于下降。
(三)、中國經濟的核心驅動因子由“衣食住行”向“科教文衛”的轉移決定銀行反哺實體將是未來選擇。
以汽車、電冰箱、洗衣機和彩色電視機為代表的主要工業最終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均已進入下降趨勢。這意味著未來中國要從大國變成強國,可能不能再依靠“衣食住行”,而應大力發展“科教文衛”,即高科技產業、信息化產業、現代服務業、文化娛樂產業和醫療衛生產業等新經濟的方向。“科教文衛”能否成功取代“衣食住行”成為未來拉動中國經濟的引擎,有賴于銀行業的讓利。過去十多年的“衣食住行”驅動模式已經非常成熟,銀行的資產端絕大部分都配置在這些方面,而“科教文衛”作為新生業態,在發展的初期更需要金融的支持和反哺。在引導中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預計政府將繼續選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方向并加大力度,這一過程中銀行的舊有盈利模式和利潤空間必然都受到挑戰,必須謀變求通。
總結來說,本次非對稱降息實實在在的動了銀行的奶酪,彰顯了政府沖破既得利益阻撓銳意改革的決心,而無論從利率市場化的大趨勢來看,還是從中國貨幣政策調控框架的新常態來看,或是從中國經濟核心驅動因子的轉型要求來看,銀行的黃金時代都在漸漸遠去。未來銀行的利差保護都將逐步喪失,需要更多的反哺實體經濟,銀行單純依賴資產負債表擴張的模式獲取利潤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未來亟需加快自身轉型,提高效率,找到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