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翠玉
妊娠和分娩是女性的特殊時期,不僅要經歷生理上的改變,更要適應母親這個新角色的挑戰。對于初產婦而言,處于強烈的應激狀態,承受精神和身體的巨大壓力,因此更易引起機體的不良反應[1]。由于新生兒的到來,對產婦的生活作息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加之睡眠不足和情緒低落影響乳汁分泌等,都會加重母親角色適應困難。有研究表明,初產婦產褥期母親角色適應不良發生率高達60%[2],不良的應對方式產生心理問題的危險度為43.3%[3],而積極的應對方式、良好的主觀支持及對支持利用度能幫助初產婦更好地適應母親角色[3]。本研究應用產后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初產婦進行干預,以改善初產婦的角色適應狀況和應對水平。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以2012年9月—2013年8月入住本院產科分娩的初產婦240例為研究對象,年齡25.4歲±4.7歲。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各120例,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選標準:①年齡18歲~35歲,能獨立完成問卷的首次生育婦女;②所產嬰兒健康;③入組前無特大疾病和精神疾病史;④能提供知情同意書。
1.2 護理干預方法 對照組病人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即母嬰回到病房后,做好護理指導,對于產婦的個別需求給予指導和幫助,采用遵從家屬意愿適時指導。干預組除采取常規護理外,還應用以下綜合干預措施。所有干預措施均由專職護理人員完成,從母嬰回到病房后開始干預。
1.2.1 病房開展親子互動活動 新生兒回到病房后,責任護士指導父母與新生兒互動(例如懷抱嬰兒、哺乳姿勢、喂養技巧等),增加新生兒與父母接觸機會,使產婦盡快適應母親角色,同時鼓勵父母了解新生兒的覓食反射,學會給新生兒更換尿布、沐浴、臍部護理、撫觸等技能,讓父母從觸覺、聽覺、視覺、嗅覺等各個環節為新生兒提供各種生理需求,創造各種機會增進親子互動。
1.2.2 加強母嬰床旁護理 責任護士每天對產婦進行一對一的護理,講解產婦乳房護理方法、母乳喂養的優點、新生兒預防接種、新生兒的各種生理反應(包括哭鬧、吐奶、黃疸和紅疹等)的處理。
1.2.3 啟動社會支持系統 部分初產婦對生活作息的改變出現焦慮,這時要調節好心態,努力適應角色轉變,多尋求社會支持。責任護士與家屬溝通,告知產婦這一時期的心理特點;多與產婦溝通,注意產婦飲食和休息,了解其需求;多參與新生兒的護理,減輕產婦的負擔。增強社會支持可以使夫妻雙方更快地適應父母角色,提高應對各種事件的能力。
1.2.4 增強產婦自我護理能力 指導產婦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及時排尿和防跌倒的知識,教會母乳喂養常見情況處理(例如乳房脹痛、皸裂等)、乳量充足和缺乏的判斷、產后惡露觀察、產后性生活、產褥期常見癥狀處理及產后復查等內容,保持外陰清潔衛生,預防感染。
1.3 效果評價 ①采用吳婉華等[4]設計的母親角色適應調查問卷進行測評。該問卷的Cronbach’sɑ系數為0.826,問卷共16個條目,內容包括嬰兒對產婦生活的影響、產婦母親角色的幸福感、照顧嬰兒日常生活能力、信念4個方面,應用Likert 5級評分法進行計分(1分~5分),最高分80分,最低分16分,評分越高,角色適應越好,64分~80分為良好,48分~63分為中等,16分~47分為差。②采用姜乾金等[5]修訂的醫學應對方式問卷(MCMQ),問卷共20個條目,包括面對(8個條目)、回避(7個條目)和屈服(5個條目)3種應對方式,各條目均按1級~4級計分,其中8個條目反向計分,評分越高,說明應對方式使用的頻率越多,該量表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所有問卷均由初產婦在產后42d來院健康復診時進行測評,由專職護理人員指導產婦填寫,本次共發放問卷240分,回收240分,有效回收率為100%。
1.4 統計學方法 全部數據錄入Epidata數據庫,采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應用t檢驗、秩和檢驗和Pearson相關分析的統計學方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初產婦的角色適應情況比較 干預組初產婦母親角色適應評分為47.01分±8.01分,顯著高于對照組42.01分±7.43分(t=5.012,P<0.01)。兩組母親角色適應水平見表1。

表1 兩組初產婦母親角色適應水平比較 例(%)
2.2 兩組初產婦應對方式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初產婦應對方式情況比較 分
2.3 初產婦角色適應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 對初產婦干預前角色適應與應對方式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初產婦角色適應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
3.1 產后綜合護理干預促進初產婦適應母親角色 隨著嬰兒的降生,產婦的角色也發生了轉變,她們需要有照顧嬰兒的能力,學會與嬰兒溝通。如何盡快適應這個轉變,成為合格的母親,且對母親角色感到適應和快樂,是每個初產婦必須面對的問題。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產后綜合護理干預的初產婦角色適應情況優于常規護理的產婦(P<0.01),表明采取的護理干預措施可以幫助初產婦盡快進入角色。采用親子互動、母嬰床旁護理可以增加母親對新生兒的了解,逐漸轉變心態,適應母親角色;而啟動社會支持系統可以緩解產婦精神和心理壓力,減輕產婦的負擔。隨著產婦自我護理能力的改善、自信心增強,母親角色適應能力也隨之增強。本次干預過程中,為減輕初產婦角色適應的困難,使產婦與嬰兒盡快建立正常的母嬰關系,責任護士主動與產婦反復溝通和交流,不斷給予鼓勵和指導,促使她們主動參與學習,不斷實踐,逐步掌握母乳喂養和照顧新生兒的基本技能,適應并強化角色轉變,最終有益于新生兒將來的行為發育[6]。
3.2 產后綜合護理干預改善初產婦應對方式 應對方式是一個在應激狀態下所發生的行為[7],不同的應對方式可以影響到應激反應的結果。初產婦的應激源主要是身體的恢復和嬰兒的照顧以及其他家庭因素,在這個關鍵時期,一定要選擇正確的應對方式,才能保證身體的正常康復和嬰兒的健康成長。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綜合護理干預可以顯著促進初產婦選擇面對的應對方式,減少回避和屈服的應對方式。有研究表明,積極的應對方式可以緩解初產婦的緊張情緒,有效提高她們處理問題的能力,增強身體恢復和照顧嬰兒的信心,對自身和嬰兒健康都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8]。本研究中所應用的親子互動、母嬰床旁護理、啟動社會支持系統和增強產婦自我護理能力均對改善初產婦積極應對新事物起到了正面作用。所以,臨床護理工作中,要注重采取適當的措施對初產婦進行積極應對方式的健康教育,提高她們的自信心,以更加積極的心態接受護理服務和指導。
3.3 初產婦應對方式與母親角色適應存在相關性 初產婦的角色適應需要經歷一個過程,通過不斷的學習和適應來完成自身角色的變換,而在這個過程中,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更有助于初產婦盡快地完成角色變換[9]。本研究結果顯示,初產婦的角色適應評分與面對應對方式呈正相關,與回避和屈服呈負相關(P<0.05),這說明初產婦母親角色適應狀況與產婦應對方式有密切關系,采取不同應對方式的初產婦角色適應情況也不同,這與王玲[10]的研究結果相一致。提示在初產婦的護理工作中,有必要對初產婦的各種應對方式進行評估,針對評估結果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促進初產婦盡快適應角色轉變,成為合格的母親。
綜上所述,由于我國目前的計劃生育政策,在醫院分娩的初產婦比例較高,他們的角色適應及應對方式情況更加意義重大。通過產后綜合護理干預,可以有效促進初產婦的角色適應,改善其應對方式,對初產婦的康復和嬰兒的健康成長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1] 高金蘭,尤麗.床旁護理模式在初產婦母親角色適應中的應用[J].南通大學學報,2013,33(1):61-63.
[2] 吳麗萍,胡曉斐,王葉飛.初產婦母親角色適應與應對方式及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5):410-413.
[3] 陳向韻,袁秀珍,岳鵬.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初產婦妊娠壓力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9,24(12):42-44.
[4] 吳婉華,陸紅.初產婦產褥期母親角色適應狀況調查研究[J].護理研究,2009,23(3A):596-598.
[5] 姜乾金,沈曉紅.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增訂版):124-127.
[6] 趙敏慧,邵肖梅.早產兒母嬰互動的研究現狀及護理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12):1144-1147.
[7] Hall PA,Marshall J,Mercado A,et al.Changes in coping style and treatment outcome following motor vehicle accident[J].Rebabil Psychol,2011,56(1):43-51.
[8] Emmanuel EN,Creedy DK,St John W,et al.Maternal rule development:The impact of maternal di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following childbirth[J].Midvifery,2011,27(2):265-272.
[9] Liu CC,Chen YC,Hsieh YS.Effects of maternal confidence and competence on maternal parenting stress in newborn care[J].Adv Nurs,2012,68(4):908-918.
[10] 王玲.初產婦產后母親角色適應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22):3830-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