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子勇



今年初夏,幾個新疆人到龔建新先生北京的家中小酌,龔先生是新疆國畫界代表性人物,老鄉見老鄉,東拉西扯,灑酣耳熱,話題散漫。現在想來,那場景如蒼苔斑駁的畫卷,舊景新墨,隱然有序,白云蒼狗,亦真亦幻,徐急濃淡如水墨天成。涂少輝話不多,也在坐,人帥而心靜,嚴謹中泄一絲藏不住的蓬勃。
中國的人際關系,像極了中國畫,內在的邏輯關系,不像西方刻意為之的“社交”,那么有設計感,那么盛裝濃顏、焦點透視、功用寫實,而是像淡如水的邂逅、釅如茶的沖泡、烈如酒的電光雷石——特別是在北京,這樣一個一日千里、翻滾如沸的大紅塵中,幾個偏遠到遺忘的新疆人的相聚,就更像是八大山人筆下的花鳥魚蟲,一張空闊宣張上,只留下可有可無、無中生有的畸零的“余物”。
余物亦有余味,那如游絲的感觸,也能洇染勾引出另一番意想之外的生命景象。
今年深秋的一日,少輝帶我去看他為即將在今日美術館推出的《似是——涂少輝個展》準備的作品,同時在坐的還有他亦師亦友的老朋友——臺灣的畫家、評論家羅青先生。我的看畫,比較被動,比較業余。多是因人因事,這些深深淺淺的機緣,引我走近人事背后的一幅幅作品。有時畫比人好、畫比事美,有時人比畫好、事比畫美,兩相映證,因果報應。有時看了還忍不住想說說、寫寫,但當今之世評畫之難,猶如折子戲《三岔口》,光天化日偏偏以手為眼,捕風捉影,刀光劍影,難有乾坤朗朗、當頭一刀的準確與痛快。于是,盤桓半日,煙霧繚繞,茶盞頻舉,多是聽羅先生寂然凝慮、神與物游的高論,我于國畫的見識,實在有限的緊,逼到不能不開口時,也只能是一些外行人的雜談隨想。
中西文化就像從同一座山顛的峰頂,背向流出的兩條大河,同源而反向。最初的幾滴,從一塊巨冰溶落,涓涓細流之時,還可能藤蔓般交頸纏綿,不棄不離。之后,不知碰到怎樣一塊擋路的頑石,終于分道揚鑣,漸行漸遠,各自汪洋出氳氤的水域。這一點,只要看看有關遠古的考古資料,就會發現,他們在胚胎期差不多就是連體嬰兒,在靈與肉上都共用而對稱,孕育在同一個自然的母腹。也許僅僅是極細小的秉性差別,有人喜歡植物的果實,有人熱愛動物的血肉,有人筑城種地,有結廬牧羊??心相近而習相遠,從此霄壤云泥。中國畫和油畫,是兩種文化的果實,因而在一切個性差別或相通相融上,都可以如是觀。
少輝的畫,是他活潑幽微的心。這心,不是“公共品”,不是“戶外”的、“露天”的,不是獻給“陌生人”的。他畫鳳皇,鳳皇這樣一個東方的圖騰,在他那里是自我心性的隱密流露,不再是那個“公開”的、賦予固定觀念的符號。他的鳥,不是在天上飛、在空氣中掙扎,而是他心靈底片顯影的綽約精靈。他的畫,不是給“陌生人”的,就像中國大多的傳統藝術都帶有修身煉性的自娛性一樣,只向親人、朋友、知己敞開。“高山流水”對的是鐘子期,“富春山居圖”對的是無用師??中國藝術的傳統,多不是面對眾人的他娛性表演,如同西方的壁畫、油畫和雕塑,要拉距離看,有他娛的表演性,中國畫要三五知己、就近徐徐展開,悅己悅人,酬已酬人,有私人性、私密性,是在同一個心靈的界線內,是向內的。
一些評家為少輝作品中獨特的當代性著迷,但我看到的是一個中國青年藝術內心中的文化界線,那些精彩的當代性、先鋒性趨向,也建構在這個界線內或基礎上。比如東方式的冥想,他所有的作品最明顯的,似乎都被一團冥想的光暈包裹著,那種工筆畫可能流于表面的外在性、確定性以及追求精微容易捎帶出的匠氣,因為少輝的內心的修煉、冥想、禪定,在氣息氣蘊上,整體地向內走,向心靈的深處和遠方走,由實向虛、由形向意、由躁向靜,從而建構出一個與現實不同的冥想世界。
如果畫如心靈的衣裳,西方的油畫就像心靈的外套。這衣裳是誰的雖重要,但更重要的,它是一件“公共品”,是在“室外”穿的,是給“外人”看的。因此,要大、要亮、要艷,有醒目的擴張感,盡可能最快地被人識別、記住。那么,中國畫的傳統,就像是心靈的內衣,薄軟輕透,妥貼合心,靈性而簡約,不傷人不傷己,充滿美意柔情,輕易秘不示人,只公開給最親近的人。 少輝在絲帛上作畫,這材料本身的暗示,含著內在的禮,是可摸可觸可親近的,要三五人焚香凈手,湊近靜觀默想。他畫面的底色和光線是內心的,幽微澄徹,不刺眼,光感是向內的,群鳥飛翔,移動出剪影般疊映的空白。這一個個鳥形的空白,又建構出另一個維度。錯愕間,好像畫中的鳥兒劃開了底色,劃開虛無的氣流。有與無、虛與實、呈現與消失,工筆的絢爛細描與紙帛的本色呈示,這種現代的維度觀念與傳統的留白意識,是這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和西畫比,當然是中國畫更加主觀寫意。用具像來過濾、來抽象、來概括,堅硬的大千世界要擠進這關山重重柔軟內心,仿佛都要經過無限的考驗、篩選和提煉,最后留下來的,已與原初大不相同。在少輝新近的畫中,他似乎同時運用同構和解構方法,捕捉東方繪畫美學的靈性元素,蘭草與羽毛,祥云與花瓣??如泡如露亦如電,他也如他畫中那個神秘的織蛛,在暗處靜觀冥想、吐絲結網,完成另一重別樣的時空、有無、變化與循環。
愿少輝收住心,守住筆,放自己到冥想的世界去,收獲解脫、創造、喜悅與美妙。
2014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