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 體育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武術概念的歷時研究:一種概念隱喻的視角
胡玉璽
(鄭州大學 體育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從概念隱喻的視角,對武術概念的歷時發展進行研究。得出的主要結論有:技擊隱喻是武術概念的古代真實;體育隱喻是武術概念的近代演繹;養生隱喻是武術概念的當今詮釋;道藝隱喻是武術概念的永恒在場。研究對于武術概念具有命名、解釋和理論建構的意義。
武術概念;概念隱喻;技擊;體育;道藝
武術的概念與武術的歷時發展須臾不可分離,近年來,武術領域的專家學者從邏輯學、歷史學等學科視角出發,對武術概念從不同的維度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然而,仁者見仁的武術概念卻促使研究者不斷發問:怎樣來理解武術的概念;武術概念的歷時形成有著怎樣的內在規律;武術與技擊、體育、養生、道藝又有著怎樣的欲語還羞、千絲萬縷的內在關聯,它們之間的關系應該怎樣解釋?西方認知語言學家萊考夫認為:隱喻不單普遍存在于人們的日常交際和言語會話中,而且包括概念、邏輯等抽象和感知、審美等具象思維在內的人類思維從根本上講都是隱喻性的,其中隱含著復雜的概念隱喻過程和機制[1]。例如,在武術是軍事這一概念隱喻中,軍事概念內涵中的后勤、將帥等內容只得暫時擱置起來,而只保留軍事概念系統當中與武術有密切關系的軍事技擊術這一內容,也即是軍事(始源域概念)和武術(目標域概念)之間僅僅是部分地相合。基于此,本研究在整理武術概念,對其歷時形成進行理性分析的基礎上,揭示“武術概念”成型的內在的“隱喻”理路,至此本研究也因而對于武術概念具有命名、解釋和理論建構的意義。
根據史料記載:武術一詞最初出現在南朝宋顏年的詩句“偃閉武術,闡揚文令”中,其中的武術一詞泛指軍事技擊術;技擊一詞,早在東周時期就已經見于當時的文獻記載和詩詞文章中,東周時期的荀子在其所著的《荀子》的《議兵篇》中記載,“齊人隆技擊”[2]。技擊是武術的古代稱謂,“古代武術實為一種技擊術”,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學者們的普遍認同。然而,由于技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又有不同的內涵指涉,用始源域概念技擊來映射目標域概念,古代武術只能表明古代武術和技擊具有天然的內在聯系,而不能把古代武術等同于技擊。古代武術和技擊實為一體,并不全同的事實,暗示著用技擊來隱喻武術確是古代武術概念的歷史本真。這一點可以從《中國武術史》的記載中得到證實,武術史記載,“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原始人將提取的在戰爭中運用頻率較高而又最具有殺傷力的擊刺動作和動作組合編排成舞蹈(武舞或叫戰舞)來訓練軍隊,這促進了原始武術的產生”[3]。原始武舞當中的擊刺動作和動作組合與武術雖然具有重合的部分,而其本身并不是古代武術,只是古代武術概念的一種隱喻。
首先,從詞源上講,技擊一詞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其出現的時間早于出現在南朝的武術一詞,用始源域概念技擊映射目標域概念古代武術,符合歷史邏輯和人們認識事物的客觀實際。其次,從內容上講,技擊不僅包括古代戰陣中制敵人于死地的集體軍事技擊術、個人軍事技擊術,也包括非戰陣性質的集體技擊術、個人技擊術;而古代武術主要是一種應用于個人防身制敵、爭取生存機會的個人軍事技擊術。由此可以知,個人軍事技擊術是古代武術和技擊的重合部分。因此,用始源域概念技擊來映射目標域概念古代武術符合概念隱喻合成部分相合的系統性原則。再次,從技擊和古代武術概念的歷時演進上講,本屬于角抵的技擊術在秦漢之際獨立成為一種綜合藝術,拳搏、白打等技擊術由于史料匱乏,而鮮見于歷史文獻的記載,因此也會隨著歷史的前進而在人們的技擊概念系統中消失,導致技擊概念中即使有拳搏、白打等概念系統,也不會成為古代武術的概念因素。綜上所述,古代武術與技擊是一種交叉重疊、局部相合的關系,技擊隱喻是武術概念的古代真實。
伴隨著中國艱難的近代化(亦稱現代化)進程,武術也在遭遇西方強勢體育文化沖擊的同時,開始了武術概念體育化的近代歷程,即開始用始源域概念體育來映射目標域概念武術。然而,中國現代史上用體育概念化武術的事實是武術概念近代演繹的余波和繼續,因此說,體育隱喻是武術概念的近代演繹。為此,要明了近代武術概念的歷時演進,需要對近現代武術概念做一番爬梳整理。1932年的《國民體育實施方案》中將武術定性為“:國術(即武術)原我國民族固有之身體活動方法”[4]; 1943年的《中央國術館成立十五周年紀念宣言》宣言中稱:“所謂民族體育者,即我國固有之武術也”[5];1961年的體育學院武術教材《武術》將武術界定為:“武術是拳術、器械套路和有關的鍛煉方法所組成的民族形式體育”[6]; 1988年召開的全國武術專題研討會上,將武術描述為:“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2009年“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在廣泛聽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將武術描述為:“武術是以中華文化為理論基礎,以技擊方法為基本內容,以套路、格斗、功法為主要運動形式的傳統體育”[7]。
然而,體育一詞考其來源,是我國學者從日本語轉譯而來。對于翻譯,哲學家馮友蘭指出:“大凡翻譯,最終歸屬于解釋的范疇”[8],先生論述道,“有人翻譯一句《老子》,他就是對此句的意義做出自己的解釋。但是這句譯文只能傳達一個意思,而在實際上,除了譯者傳達的這個意思,原文還可能含有許多別的意思。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譯文則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譯文把原文固有的豐富內容丟掉了許多”[9]。由此推論,我國學者在翻譯日文“體育”一詞時,已經丟掉了日文“體育”的很多內容,再加上日文“體育”源自英文,因此,翻譯而來的中文“體育”已經將其原意丟掉很多,而用體育的他者詞匯來概念化武術只能做到始源域概念和目標域概念部分相合,而非全部對等。經過對比可知,體育和武術的概念內涵差距甚遠:從本質上講,武術的本質在于用技擊手段打倒對方,體育的本質在于用教育手段增強體質;從規則上講,武術受武德修養的約束,體育受契約協定的約束;從修煉上講,武術追求內外兼修的身心俱練,體育講求超越極限的身體操練。然而,近代武術概念體育化的事實隱喻著體育和武術盡管有著諸多方面的不同,卻不能否認二者之間客觀存在的形成概念隱喻的相似性前提。例如,從存在形式上講,體育和武術都是人體活動方式;從作用效果上講,體育和武術都能夠對人體產生刺激;從活動內容上看,體育和武術都有某些外形相似的動作。體育和武術在存在形式、作用效果和活動內容上的相同點是二者概念的交集,符合概念隱喻形成的局部相合原則。綜上所述,體育隱喻是武術概念的近代演繹。
縱覽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史,可以清楚地得知:養生與武術是相互獨立,自成體系的兩個概念,兩種文化形態。養生和武術不僅在中國文化的概念系統中并行存在,而且養生概念形成的歷史并不比武術為晚,然而兩者發生概念上的交叉大概是在武術發展成熟的明清時期,同時,這種概念內涵的交叉是當今人們根據現實社會生活需要而選擇武術為養生手段的社會實踐及從始源域概念養生映射目標域概念武術的概念隱喻認知的歷史根據和邏輯起點。古今一脈相承的養生除了源遠流長、聲名遠揚的道家養生,內圣外王、倫理至上的儒家養生,空而不空、明心見性的佛家養生,懸壺濟世、妙手回春的醫家養生外,還有形神兼備、內外合一的武術養生。武術養生是武術與養生在歷史上(特別是明清時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在今天仍然魅力不減的養生派別,也可以說是武術在吸收養生技術之后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武術流派,典型的如太極拳、萇家拳、八卦掌等內家拳派[10]。用養生概念化武術,原因就在于最初為養生技術的人體運動形式進入武術之后,演變成為增強武術威力,提高武術訓練效果及提升武術修煉境界的不可或缺的內功修煉方法,從而使得天人合一、內外兼修、形神兼具等養生訓練要求變為武術概念的基本內涵。因此,武術養生是養生概念化武術之后的必然產物;武術和養生的概念發生交叉具有內在的必然性:“武術本身就具有運動以養形體的顯著健身功效;而當武術融進靜養身心的修煉技術后,其本身就自然而然地演變為靜中含動的‘武術養生功’。不管是武術將養生技術提煉為自身功法的有效補充,還是將養生技術所著重修煉的精氣神作為武術形體練養的形而上的指導,都使武術具有了靜中含動、內外兼修的概念內涵”[14]。武術養生概念的合成是養生概念和武術概念這兩個輸入空間在相似性的前提下,經過相互的映射過程(天人合一、內外兼修、形神兼具),而在合成空間內形成的新的概念隱喻。天人合一、內外兼修、形神兼具的修煉要求及武術養生(太極拳、萇家拳、八卦掌等內家拳派)是武術概念和養生概念的重合部分,因此,也是當今社會形成武術養生概念隱喻成立的局部相合基礎。
武術作為道的隱喻,其本身就是一種體現和驗證道存在的道藝,而用始源域概念道藝隱喻目標域概念武術,是一種不隨時光流逝與空間轉換而變化的永恒存在:道藝隱喻是武術概念的永恒在場。武術作為道的派生物,處處受到道的制約和約束,反之,武術也無時無刻不在詮釋著道藝的概念內涵。所謂武術的道藝就是指在中國哲學的思維關照下,武術的概念由一種形而下的技術,升華為一種形而上的道藝,由于“武術的概念有武藝與道藝的分別:為力量而不為意念,為剛猛而不為輕靈,為體魄而不為精神者是為武藝;為意念而不為力量,為輕靈而不為剛猛,為精神而不為體魄者是為道藝”[11],“超器而至于道,技精而近于神,惟得宇宙之達到,騁宇宙之神氣者,才能遨游天地之間而無阻礙。武術之用,器也、技也;武術之體,道也、神也。器技人人可練,而道神,唯圣人能得其要”[12]。
武術概念的道藝隱喻有三方面的內容。第一,武術的概念包含著陰陽之變。傳統哲學家所謂的陰陽轉化是指宇宙自然的運行之道,宇宙運行若是缺少了陰陽,[13]就是一種不完整,也不協調的虛無在場。因此,《黃帝內經》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14]。陰陽作為一對以對方的存在為自身存在前提的思維方式,實質上是用兩種相互矛盾的力量去描述宇宙萬物運行的基本方式與特征,進而把握宇宙之道。武術在其道藝概念隱喻的形成過程中,生發出了一套由動靜、開合、起落等相互對立的矛盾雙方所組成的陰陽范疇。武術概念隱喻的陰陽思維暗示了對于宇宙萬物和諧在場的根本觀點,其概念隱喻了宇宙之道的精神與內涵。第二,武術的概念隱喻著柔弱勝剛強的哲學思考。其意義在于隱喻身體柔弱而能以弱勝強,力量不彰而能以小勝大的文化理想,有力彰顯了武術所承載的中華民族不畏艱難的自強民族性格和精神文化底蘊。第三,武術的概念隱喻著武技之道的通達,必須以恪守武術自身的規律,并道法宇宙運行之理,其旨在于得法。《少林拳術秘訣》云:“練習之道,又在乎得法不得法,不可忽視輕視也。”而事實上,武術在其概念隱喻的形成過程中,其概念已經形成了以武術套路為基礎功夫(入門之法),爾后過招、散手并練各種功夫的訓練方法,以達到無招勝有招、無為無不為的神明境界[15]。綜上分析可得出:武術通過追求技與道的統一,即武術的道藝追求,實現著技與道的融合與互顯,而這正是武術概念的道藝隱喻過程。
根據武術概念的發展規律,選取武術概念歷時形成當中的典型概念來分析武術概念的隱喻性本質,對于武術概念具有命名、解釋和理論建構等方面的意義。古代武術與技擊是一種局部相合的關系,技擊隱喻是武術概念的古代真實;體育和武術在存在形式、作用效果和活動內容上的相同點是二者概念的交集,符合概念隱喻形成的局部相合原則,體育隱喻是武術概念的近代演繹;天人合一、內外兼修、形神兼具的修煉要求及武術養生(太極拳、萇家拳、八卦掌等內家拳派)是武術概念和養生概念的重合部分,也是當今社會形成的武術養生概念隱喻成立的局部相合基礎;武術通過追求技與道的統一,即武術的道藝追求,實現著技與道的融合與互顯,而這正是武術概念的道藝隱喻過程,而道藝隱喻是武術概念的永恒在場。
[1]張沛.隱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50.
[2]周偉良.古代武術的歷史分期及其基本特征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2,1(7):15.
[3]孟靈軼.論武術與技擊關系[J].福建體育科技,2007,26(6):4-5.
[4]張顯. 質疑武術新定義[J].體育學刊,2011(6):10-13.
[5]洪浩.武術概念:文化、歷史與現代化[J].搏擊(武術科學),2013(9):34-36.
[6]丁守偉.中國傳統武術轉型研究(1911-1949)[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5-7.
[7]李龍.中國武術概念的尋繹[J].搏擊·武術科學,2011,4(11):6-9.
[8]孫文龍,田德蓓.馮友蘭翻譯思想述評[J].中國翻譯,2008,(3):15-17.
[9]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4.[10]曲天敏.對武術與養生之歷史關系的思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40(8):88-90.
[11]楊祥全.武術概念之源流變遷考證[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2):249-251.
[12]周偉良.武術概念新論[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0,24(1):11-14.
[13]劉慶華,陳卓.發展是武術的生命[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9(4):55-58.
[14]曾小月.武術與技藝之道[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12):3-4.
[15]戴國斌.門戶對拳種、流派的生產[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4):37-38.
A diachronic study on concepts of martial ar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HU Yu-x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 Hena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is thesis has made a study on the diachronic development of concepts of martial arts. The conclusions are drawn that using fighting skills to conceptualize martial arts was the reality of concept of martial arts in ancient times; using physical education to conceptualize martial arts was the deduction of concept of martial arts in modern times; using life preservation to conceptualize martial arts was the annotation of concept of martial arts in nowadays; using art of the Daoism to conceptualize martial arts was the eternity of concept of martial arts as long as time. This thes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nominating, explaining and theoretical constructing of concepts of martial arts.
concepts of martial arts; conceptual metaphor; fighting skills; physical education; art of the Daoism
2014-07-09
2014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編號:2014BTY003)。
胡玉璽(1973- ),男,河南商丘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研究。
A
1009-9840(2014)06-0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