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大余縣委書記 譚學忠
江西省大余縣是一個山區縣,全縣有58個貧困村,占行政村總數的55%,還有30278 人生活在2736 元貧困線下,325個村小組332.5 公里的道路未暢通,760 千米的農田灌溉渠道需要修建,為了能夠與全國、全省同步建成小康,該縣凝聚各方力量,大力實施精準扶貧。


領導干部的示范力。把精準扶貧作為黨政“一把手”工程,作為所有縣級領導干部的重要職責。組織全縣所有縣級領導干部掛點扶貧到鄉鎮、到貧困村,每個縣級領導干部各帶2個縣直單位和1 家企業定點幫扶1個貧困村,同時本級財政安排每個鄉鎮專項幫扶資金50萬元,用于支持縣級領導掛點村建設。每個縣領導通過資金幫扶、技術幫扶等措施幫扶100名扶貧對象,通過這種縣級領導干部的“四合一”幫扶模式,在每個鄉鎮率先建立一個精準扶貧示范點,以點帶面,推進全縣精準扶貧。
政府的推動力。一是加大本級投入。雖然全縣財政捉襟見肘,但加大縣本級財政投入更重要的是體現一種態度,一種為民情懷。該縣設立了專項扶貧基金,每年安排1000萬元以上,重點用于解決每年度貧困地區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急大難問題。二是加大部門定點幫扶力度。相較于其他行政村,貧困村普遍落后3-5年的發展,為了縮短差距,該縣將109個縣直、駐縣單位安排定點扶貧58個貧困村,加上省、市定點扶貧單位,每個貧困村都有2個以上的單位定點幫扶。安排過程中,該縣充分考慮單位的幫扶力量大小和貧困村的扶貧需求,以達到均衡發展的目標。今年以來,各定點幫扶單位共投入幫扶資金達1300萬元,幫扶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157個。
黨員干部的幫扶力。俗話說“人多力量大”,面對3萬多名貧困人口,單單依靠某級政府或某個部門來扶持,是很難在2020年以前實現脫貧致富小康夢的,所以必須充分動員起黨員干部這支龐大的生力軍來,將3萬多貧困人口化整為零。該縣通過“三送”這個大平臺,組織了全縣近2000 多名鄉鎮、機關事業等單位在編在崗的干部與貧困群眾結對子、連親戚,每名干部幫扶1-10 戶左右的群眾,也就是縣級幫扶10戶,科級幫扶5戶,一般干部幫扶1-3 戶,并按照省推行的“五定”幫扶模式進行幫扶。這樣一來,每戶扶貧對象家庭,都能有“私人定制”的幫扶。一年下來,全縣共簽訂了7000多份幫扶協議,制定幫扶措施1萬多條,干部個人拿出幫扶資金20 多萬元,撬動幫扶資金1000多萬元,為幫扶對象送去的技術、信息更是不計數量,貧困群眾的脫貧步伐自然也就順勢加快了。
市場的牽引力。市場作為一種機制引入扶貧開發,能進一步拓寬“大扶貧”的領域,放大扶貧資源效應。筑巢引鳳,通過先期投入,解決貧困地區水電路房等基礎設施不足,同時制定相應政策,加大宣傳力度,激發有識之士的投資興趣和創業欲望,雙向選擇后達成投資意向。以大余縣池江鎮新江村為例,該村靈潭里果業資源豐富,但交通不便,在發現其資源優勢后,2013年該縣投入專項資金60萬元,修通了這條路,道路修通后,繼而引來了一家農家樂和一家生態農莊入駐,周邊受益群眾達200 人。


社會的幫扶力。社會幫扶是扶貧開發的有益補充,它能起到“眾人拾柴火焰高”的作用。在扶貧濟困的感召下,通過制定享受扶持政策必須優先履行扶貧義務的前提政策條件,帶動規模企業和能人大戶盡社會責任。比如:大余縣享受多重政府扶持政策的老牌龍頭企業——南安板鴨廠,在享受政府扶持的同時,也要求其作出扶貧承諾。近幾年來,該企業每年都可為200名貧困群眾提供穩定的就業崗位,帶動了1000 多名群眾發展板鴨加工上下游產業,為全縣扶貧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
扶貧對象的原動力。每個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只要通過正確的方式激發廣大貧困群眾的原動力,并給予正確、適當的幫扶,脫貧就大有希望。當前,該縣主要是借助雨露計劃、產業發展小額貸款貼息、產業發展到戶補助、搬遷移民扶貧等政策的力量,激發貧困群眾干事業、學技能、籌資金的內生動力。特別是生態扶貧搬遷,讓貧困群眾搬到設施配套的新型小區居住,徹底改變他們的生產生活環境,進而改變他們固有的陳規陋習,用全新的生產生活方式提升脫貧的決心,也可形成一種倒逼機制,以達到背水一戰、不拔窮根不罷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