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興國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楊小妹
建設宜居宜業家園,過上幸福美好生活,是人類的共同夢想,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是實現夢想的有效途徑。興國縣,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贛州市北部,是京九線上的重要節點城市,是贛州的北大門。近年來,全縣結合地方實際,努力探索以人為本、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全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花園式城市。
一、以科學規劃引領城鎮化發展。為讓城市規劃更加科學合理,又凸顯傳統文化元素,展現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花園式城市。興國縣在編制城市規劃時,堅持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理念融入規劃全過程。
1.突出城市規劃的引領。按照“城鄉發展,規劃先行”原則,高水準、高品位地組織了一系列規劃編制工作。先后聘請美國龍安公司編制了覆蓋范圍達40 平方公里的《興國縣城市發展概念規劃》,聘請浙江大學完成了《興國縣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先后聘請了中國林科院、北京達沃斯巔峰旅游規劃設計院、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江西省城鄉規劃研究設計院等國內一流的設計團隊對全縣城市園林綠化、旅游產業發展、教育園區,以及城市近期建設進行高標準規劃設計,完善了城市交通、消防、綠地系統和城市給水排水等專項規劃,縣城控規覆蓋率達100%。

美麗的一江兩岸風景帶

保障性住房(和諧欣城)一角
2.注重城鄉規劃的同步。圍繞實行城區和鄉鎮同步考慮、總體和專項統籌實施的思路,積極開展“多規合一”試點工作,按照“四軸、七心、六組團”的城市空間發展總體結構,以京九交通廊道、三一九交通廊道和興贛交通廊道為軸帶,積極培育和發展沿線小城鎮,加快推動了高興、埠頭、江背、長岡與瀲江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與此同時,完成了鄉鎮總規、圩鎮控規和所有30 戶以上規模自然村,以及34個農村土坯房改造集中安置點規劃編制,城鎮規劃體系進一步健全。
3.突出文化理念的融入。為充分體現時代氣息和地域特色,形成與興國歷史、文化、環境相適應的建筑風格和城市風貌,提升城市品位。全縣在 編 制城鄉規劃時,廣泛吸收國內外城市規劃的先進理念,把興國豐富的紅色文化、將軍文化、山歌文化、堪輿文化等文化元素充實到城市規劃之中。與此同時,編制完成了《興國縣紅色旅游發展規劃》、《江西興國縣三僚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等專項規劃。
二、以功能配套夯實城鎮化基礎。按照堅持以人為本,優先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全縣根據常住人口增長趨勢和空間分布,采取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思路,逐步完善居民的生活服務和市政公用設施,城鎮的人口集聚和服務的支撐能力進一步提升。
1.著力完善城市基礎設施。近兩年來,全縣城市建設總投資達20 多億元。實施了蘇區大道改建、濱江西向北延伸、鳳凰大道、壩南新區路網等一批城市道路工程,進一步完善了城市路網結構;啟動實施了小春河、爛泥河雨污分流工程、濱江東沿岸截污主管及過江截污主管建設工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等市政基礎設施項目,以及城區學校擴容改造、興國中學、人民醫院遷擴建、紅軍子弟小學、五福廣場改造等一批公共服務設施項目,進一步提升了城市承載能力。
2.著力加快示范鎮建設。投入資金4300 余萬元,啟動實施了高興統籌城鄉發展省級示范鎮建設,修訂完善了高興鎮示范鎮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等各類規劃編制;啟動了中央蘇區烈士陵園、幸福大道、平安路、湖布保障房、高興中心衛生院遷(擴)建等項目建設;完善了示范鎮行政服務中心和公共資源交易站,對所有下放、委托的經濟社會管理事項集中到示范鎮社會管理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服務。同時,加快推進了中心示范鎮建設,著力打造了龍口鎮、高興鎮、良村鎮、古龍崗鎮、梅窖鎮和江背鎮等一批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公共配套服務比較全面,帶動輻射力較強的小城鎮。
3.著力打造新型農村社區。按照“四區合一”的思路,全縣將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集中安置區與統籌城鄉發展示范區、移民扶貧搬遷安置區、返鄉能人創業示范區進行有機結合,積極探索統籌城鄉發展新路子,打造了楓林田莊上、茶園幸福新村、埠頭銘恩新村和長岡合富新村等93個基礎設施齊全、管理服務一流的新型社區;同時,積極推動行政審批、社區警務、教育衛生、計劃生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險和救助、信息咨詢等基本公共服務向新型農村社區延伸,不斷完善各類配套功能服務。
三、以特色產業增強城鎮化后勁。圍繞“產城融合、產城一體”的思路,全縣堅持把發展城市產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發展商貿、休閑、旅游等服務業以及工業產業,加快發展生態觀光農業,通過產業帶動群眾致富奔小康,有力促進了城鎮化過程中的產城融合。
1.以現代服務業促動城鎮化。依托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堪輿文化、生態文化等文化旅游資源,大力發展以紅色旅游、生態旅游、鄉村旅游、文化旅游和休閑度假旅游為主的現代服務業。以蘇區干部好作風紀念園、毛澤東農村調查紀念園等“六園”為平臺,著力打造了融紅色觀光、傳統教育、教學培訓于一體的紅色文化旅游景區;以易經文化為核心,打造了融風水文化研究、風水作品欣賞、風情民俗體驗于一體的三僚國家4A 級特色文化旅游景區;以均福山、靈山和丹霞湖為重點,以楊梅、杜鵑花和臍橙等基地為依托,打造了融生態觀光、休閑度假、養生健身于一體的綠色生態景區。同時,按照“產業興城、產城一體”思路,規劃建設了國興汽車博覽城、國際時代廣場、開發區城市綜合體、博聯商貿城等一批城市現代服務業項目。
2.以工業現代化帶動城鎮化。堅持“工業強縣”戰略,圍繞礦產品加工、新型建材、機械制造、食品加工四大工業主導產業,著力打造了“兩園兩基地”(即機電產業園、軍工產業園,氟化工產業基地、新型建材產業基地)。啟動實施了總投資18 億元、占地9500畝的開發區擴區調區工程,通過調區擴區開發區的總體規劃面積由原來的300 公頃擴大至557.79 公頃,工業區域布局進一步得到調整和優化,中心城區工業總量輻射帶動不斷增強。

改造后的五福廣場
3.以農業產業化推動城鎮化。著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全力抓好苗木花卉、油茶、灰鵝、臍橙等特色農業產業,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產業示范帶。圍繞建成一批集現代農業經營展示、農業勞作體驗、旅游休閑于一體的觀光農業示范基地,大力發展城郊農業,成功引進了埠頭塘壩上現代林業博覽園、萬畝珍稀樹種培育基地等一批超億元農業產業項目,打造了龍口萬畝精品苗木基地、龍砂灣高效蘆筍基地和官橋千畝蔬菜基地等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努力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集聚的中心鄉鎮。
四、以生態理念提升城鎮化品質。圍繞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全縣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建設,精心呵護綠色生態環境,執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準入機制,加大對城市和農村生活環境治理,加強對飲用水源的保護以及空氣質量監測,做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
1.努力打造森林城市。以縣城為龍頭,以中心城鎮為重點,重點抓好一江兩岸綠化景觀工程、攔河壩、濕地公園、城市森林公園等一批城市生態環境項目建設;通過規劃建綠、立體增綠、拆墻透綠,基本形成了組織管理到位、規劃設計科學、景觀保護有力、綠地系統完整、市政設施配套的園林城鎮格局。同時,以森林鄉鎮、森林村莊、森林小區建設抓手,啟動實施了興江線、319 國道、高興和鼎龍高速連接線通道綠化提升工程。大力開展以“三清六改四普及”為主要內容的和諧秀美鄉村建設,建設了塘石、長逕等一批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產業興旺、人文和諧的綠色生態村莊。
2.努力打造低碳城市。按照環保低碳要求,從產業、空間、動力、生活等方面,科學制定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全面系統地推進節能減排,優化城市布局,完善居民小區功能,強化新建建筑節能監管,大力推廣使用新能源,鼓勵引導居民使用節能產品,積極培養城鎮居民低碳、節能、環保的生活方式。同時,加大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大力推進了全唐盛世無害化垃圾處理、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等項目建設。
3.努力打造生態城市。全面實施“凈空、凈水、凈土”工程,建立了環保、水利、城管、林業等部門協作配合的聯動機制,對工業項目執行最嚴格的環境準入機制。以水源、水質保護為重點,強化鼎龍、長岡等水源地鄉鎮的環境保護,啟動實施了小春河、爛泥河等一批污水管網建設,確保了全縣飲用水達到安全飲用標準,出境斷面水質達到國家Ⅲ類標準。同時,充分利用山、水、林、濕地等生態要素,大力實施了瀲江國家濕地公園、城郊森林公園、均福山省級森林公園及石吉高速公路興國段景觀廊道等項目,構建了點線面結合的綠色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