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濤 (黃山市規劃設計院,安徽 黃山 242700)
黃山市再生資源回收市場低端網絡初步形成,現有回收市場(場所)36個,個體收購點近300個遍布全市城鎮,具有一定規模的廢品回收公司和物資再生利用公司36家。2010年全市各種回收公司和收購點回收廢舊金屬4.0×104t、廢紙張3.0×104t、廢橡膠、塑料、玻璃等5×104t;實現年交易額2億元;回收經營初具規模。
存在問題突出表現在:社區固定回收網點缺失;流動回收人員良莠不齊;再生資源經營秩序混亂;回收率低,資源浪費嚴重;科技落后,技術人員缺乏,行業發展緩慢;再生資源行業發展缺少統一規劃;行業管理的法制化和標準化程度低,相應的技術規范亟待修訂和制定。
2.1.1 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原則
按照黃山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區總體規劃等有關要求,統籌規劃市域內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設施布點,以城帶鄉、區域共享、一次規劃、分期實施。
2.1.2 經濟適用、運行安全原則
按照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要求,合理選擇經濟、適用、安全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方式和技術,加強管理,降低運行費用,建立長效機制。
2.1.3 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原則
以有利于防止環境污染,以提高再生資源回收率為目標,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
2.1.4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原則
納入政府的宏觀管理和調控,充分發揮各方面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引導支持、企業投入、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發展機制。
2.1.5 加強管理,規范經營原則
堅持建設中加強管理,管理中推進建設方針。通過健全法制和加強監管,切實解決回收行業環境污染、偷盜銷贓、逃避監管和無序競爭等問題。
①近期(2011~2015年):實現城市90%以上的社區建立再生資源回收站(點),90%以上從業人員納入規范管理,90%以上再生資源進入指定的市場交易和集中處理,80%以上再生資源得到回收利用;爭取用5年時間,初步形成覆蓋全市城鄉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加工利用為目的三位一體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②遠期(2016~2030年):通過構建黃山市城鄉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完善再生資源經營管理機制,形成布局合理、網絡健全、設施適用、功能完善、管理科學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不斷實現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和利用的集約化和產業化。
范圍為黃山市市域行政區劃范圍,包括現轄屯溪區、徽州區、黃山區、歙縣、休寧縣、祁門縣、黟縣和黃山風景區,總面積9807km2;其中城市規劃區范圍約588km2,城市建設用地面積控制在85km2以內,由中心城區(包括屯溪組團、新城組團、巖寺組團)和甘棠城區組成。市域規劃總人口16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16萬人。
根據黃山市實際情況,我們建立以流動回收車—社區(村鎮)回收亭(點)—區域回收中轉站組成的回收點網絡作為體系構架最底層的四級基層收購點,向三級分揀加工中心進行專業分類、拆解、打包,后進入二級集散交易市場進行集中、分揀、加工、交易和倉儲,最終進入一級再生資源基地(園區),以此形成固體廢物資源化和固體廢物處理處置的特殊產業集群,促使再生資源行業走上產業化道路。由此黃山市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構架由①再生資源基地——②集散交易市場——③分揀加工中心——④回收點網絡(回收中轉站、社區回收亭、流動回收車)四大部分組成。
①基地一要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政策,二要符合黃山市總體規劃,三要建設成為一個總體布局合理、環境優美、各種資源配置和再利用水準高、生產設施完善、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綠色工業基地。

黃山市城鄉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規劃主要經濟指標表 表1
②根據黃山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調研數據,黃山市每年產生廢舊家電3萬多臺,電子垃圾逐年增量,急需回收再利用;通過對黃山市11個經濟工業園區分析,我們規劃確定在徽州區循環經濟園倉儲區新建一處廢舊電子電器處理基地,規劃征地40畝,同時建設2000m2廠房及水電配套設施,處理全市乃至周邊地區的廢舊電子電器。
①市場應與城市水源和居民居住區保持適當距離,設有隔離圍墻,距居民區1000m以上,市場區內綠化率應達到30%以上,且保持較好的外觀環境;滿足消防技術規范和環境影響評價的要求。
②根據黃山市“雙城、三軸”的空間規劃和城市空間發展策略,我們確定在全市規劃設置2處集散市場。規劃近期(—2015年)建立屯溪交易市場,選址在中心城區省級黃山經濟開發區的霞塘路與百川路東南處,控制用地50畝;規劃遠期(—2030年)建立甘棠交易市場,選址在甘棠城區的綜合工業園區內,結合園區倉儲、物流用地設置,控制用地30畝。其市場具體建設要求按照《再生資源區域性集散市場建設管理規范》執行。
①規劃布局按照每個分揀加工中心平均設立6個回收中轉站點,服務人口6~9萬人左右的基本要求,確定分揀加工中心的數量和布局,項目選址要求要與學校、居民集中區、生態敏感區等保持200m以上距離。
②根據黃山市總體規劃,在162萬人市域范圍內,依照中心城區屯溪、新城和巖寺三組團,以及甘棠城區、歙縣、休寧縣、黟縣和祁門縣的各自人口數量和用地布局,規劃設立分揀加工中心(回收企業)共19處,平均每處控制用地20畝。其每處分揀中心具體建設要求按照《再生資源專業分揀中心建設管理規范》執行。
①回收點網絡由回收中轉站—社區(村鎮)回收亭(點)—流動回收車組成。規劃流動回收車由回收中轉站(回收企業、個體回收站)或社區回收亭管理,容積為1.1m3左右,按常住人口1000~2000人設置一輛;規劃回收亭(點)建筑面積約15m2,按1000~1500居住戶設置一個,在鄉、村中心居民區可設置一個簡易回收站點或固定收購站;規劃回收中轉站建筑面積不小于100m2,按常住人口1~3萬人設立一個,即農村每個鄉鎮、城區每個居委會至少設立一個,且與居民區臨近的集中回收站要設置綠色隔離帶。
②根據城市總體規劃社區發展目標和居住用地規劃,以及各縣域城鎮職能、規模結構規劃,結合回收網絡中回收中轉站、社區回收亭(點)、回收流動車的數量和布局配套要求,考慮居住分布情況確定數量。其中每個回收中轉站可兼有一個回收亭(點)的功能,社區回收亭要與居住小區物業管理用房結合,已建成住宅小區和未實行物業管理的區域可采用流動回收車上門收購服務。規劃在黃山市域范圍內共建立回收中轉站43座,回收亭(點)285個。其回收站點具體建設要求按照《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建設管理規范》執行。
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是黃山市建設現代化旅游城市的一項重要內容。隨著黃山經濟的快速增長,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快;生產和生活所產生的廢棄物大量增加;急需加強市民環境意識教育,使全社會都理解、支持、重視再生資源回收工作;同時加大規劃的宣傳力度,實現對城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科學管理。
[1]商改發[2006]20號,關于加快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S].
[2]中國物資再生協會.中國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年鑒(2009)[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3]周漢成.改造集散市場,建設新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J].再生資源研究,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