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明 (合肥鈺豐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安徽 合肥 232001)
某工程為一幢23層辦公樓,設2層地下室(北部一跨為一層地下室),需做基坑支護設計。該基坑工程開挖深度,從自然地坪算起為9.18m,基坑東西長約74.3m,南北寬約55.2m。基坑北側和西側各有1幢1層的鋼結構廠房,離基坑邊距離約2~6m;南側為空地,可作施工區和生活區;東側為一條市政道路,距離基坑邊約4.5m。
擬建場地地形平坦,屬江淮丘陵地貌單元。地層結構簡單,分布連續性較好,但層位變化較大。根據業主提供的勘察報告,開挖深度范圍內地層主要由雜填土和粘土組成,各項相關巖土指標見表1。
擬建場地在雜填土層中賦存有上層滯水型地下水,地下水補給主要來源于大氣降水及地表水滲入,其水位在不同季節變化幅度約為2m。
①基坑北側和西側均有一座廠房,距離基坑邊界很近,開挖期間要保證不影響其正常生產;
②主樓基礎設計采用人工挖孔樁,基坑暴露時間較長,要求支護結構安全穩定性較高;
③基坑開挖面積不大,但開挖深度較深,屬深基坑范疇,業主對工程造價和工期要求均較高;

基坑支護設計參數表 表1
④南側雖有一塊空地,但面積不大,基坑支護設計時要綜合考慮施工場地的大小。
鑒于本工程的復雜性與特殊性,專家一致認為:按一級基坑進行設計和施工。在本工程中,我們運用系統工程的觀念,采用定性類比、定量計算及綜合集成的科學方法,從系統整體出發,根據系統總體最優化的原則,綜合考慮設計、施工、工期、造價、氣候等諸因素,采用動態設計法及信息化施工法,以達到優化設計、降低造價和縮短工期的目的。
根據場地地質水文條件、周邊環境以及專家意見,最終確定以樁錨支護體系作為整體支護方案。本支護設計的重點和難點在于基坑的北側和西側,下面對北側和西側基坑支護設計作以下闡述。
3.3.1 北側

圖1 基坑北側支護剖面圖
基坑北側廠房基礎埋深2.5m,距離坑邊較近為2.3m,坑邊到基礎外邊之間的土層采用壓密注漿加固土層3.5m深度。基坑最北側有一大約8m跨為一層地下室,為純地下室部分。綜合考慮造價和支護安全性,保留這一跨土層不進行開挖,可以降低支護深度,節約成本。如圖1所示,采用直徑為800mm的鉆孔灌注樁進行懸臂支護,錨固深度7m,坑底以下錨固深度3.3m,達到支護結構安全性的目標。保留的土層以放坡系數為0.6進行放坡,坡面加設土釘鋼筋網片,等主體結構擋土墻澆筑穩固完畢后,放坡處用級配砂石進行回填。
3.3.2 西側
基坑西側廠房距離坑邊約6.5m,埋深約2.5m。離坑邊1.5m處有排雨水管道經過,且設置了3個管道檢查井,如圖2所示。為了保證管道的安全性,將直徑為800mm的鉆孔灌注樁樁頂坐標設計為-2.000m位置。樁長13m,設計錨固深度為5.5m,若在坑底遇到中風化巖層,在保證錨固深度2.5m的基礎上入中風化巖1m。由于支護樁懸臂較長,樁體采用2道長度為15m的錨索進行錨固,以保證支護樁的穩定性。

圖2 基坑西側支護剖面圖
3.3.3 北側和西側理正軟件分析
用理正深基坑設計軟件進行基坑北側和西側的支護剖面進行校核,布置施工超載20kN/m2和廠房荷載30kN/m2,分3次進行基坑開挖,分析得出各工況下支護剖面位移和受力曲線圖,如圖3~圖5所示。
從圖3~圖5中可以看出,在基坑開挖過程中,支護結構位移最大約為7mm,滿足規范要求;根據圖中的最大彎矩和剪力,可以進一步設計冠梁和支護樁配筋,以完善基坑支護設計相關內容。
由于北側和西側均有原有建筑廠房,基坑開挖過程中對地面沉降要求較高,從圖6可以得出,拋物線法計算出的最大沉降量僅為5mm,滿足規范要求。
基坑工程是一個復雜系統,涉及強度與變形、土與支護結構的共同作用、時空效應、施工工藝等諸多綜合性的巖土工程問題。在進行基坑支護設計時,應綜合考慮地層信息、周邊環境以及基坑本身特點,達到經濟合理的目標。在本工程中,北側留一層地下室部分土體不進行開挖,降低支護深度,節約了造價;關于西側和北側的支護設計,最終的地面沉降僅有5mm,保護了地面建筑物的安全。

圖3 開挖3.90m支護結構位移與受力曲線圖

圖4 開挖6.70m支護結構位移與受力曲線圖

圖5 開挖9.18m支護結構位移與受力曲線圖

圖6 地面沉降圖
[1]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2]程良奎,范景倫,韓軍,等.巖土錨固[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3]董明鋼,楊峰.我國深基坑工程的現狀和亟待解決的問題[J].建筑技術,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