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沃春泥》編寫組

吳亞蘇又名吳印,字仰之,化名劍波,1907年出生于如皋縣潮橋鎮(今屬如東縣)。吳亞蘇從小就受到父親吳璜(字紹穆,前清舉人)的良好教育。其父為人正直,舊學根底頗深,酷愛畫梅、詠梅,以梅花自喻。他常以自己所作的“大石壓梅花,梅枝愈向上,愈壓花愈奮,到處香無恙”等詠梅詩詞引導子女,希望他們能夠具有梅花的品質。
吳亞蘇自幼伶俐活潑,天資過人。他8歲時就讀于如皋縣第四國民學校(今如東潮橋小學),后轉至馬塘高等小學,畢業后考進如皋縣中。
吳亞蘇不但毛筆字寫得很好,愛唱歌,還會拉胡琴、吹長號和短笛。尤好京劇,這是哥哥吳亞魯教的。他受大9歲的哥哥的影響更大。
吳亞魯是南通地區最早的中共黨員,是南通地區江海平原上第一個播撒下革命火種的人。
1923年夏,吳亞魯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畢業。黨組織派吳亞魯到徐州去開辟工作。去徐州前吳亞魯回到如皋家中。吳亞蘇從小跟哥哥學到了不少人生知識,特別是革命道理。聽到哥哥與父親談去徐州工作之事,吳亞蘇覺得跟哥哥在一起的機遇來了,說服哥哥和父親,隨吳亞魯轉學到徐州中學讀書。
原本按照吳家的條件,吳亞蘇應該在如皋縣中上學更好。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如皋中學,應該比徐州的中學基礎好,再說有家庭的照顧,生活也方便得多。吳亞魯是個25歲的小伙子,生活上自我照顧也可能不夠周全,再帶上一個16歲的弟弟,將會更加困難。
然而,吳亞魯覺得把吳亞蘇帶在身邊,不僅能夠輔導弟弟的學業,而且可以注重對他的思想熏陶。
吳亞魯到徐州后,以省立第三女師教員的身份為掩護,組織學生閱讀《新青年》、《向導》和其它進步刊物。后來他又走向社會,將革命宣傳擴大到徐州7所中學、部分小學和鐵路工人中,發動青年開展革命活動,建立進步團體,培養了一批積極分子,初步打開了工作局面。
1924年6月1日,吳亞魯在戶部山召開團員大會,成立了徐州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支部,自己擔任書記部主任。12月,團支部擴建為青年團徐州地委,他任書記。1925年1月26日,吳亞魯以徐州團組織代表的身份,參加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上海召開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26年下半年,吳亞魯受組織派遣,參加國民革命軍的北伐,到了武漢,在葉挺部隊工作。隨后他與妻子蘇同仁一起參加了南昌起義……
哥哥吳亞魯的革命活動,吳亞蘇不僅聽到、看到了,而且積極參與其間。他一邊讀書,一邊參加革命斗爭,思想覺悟提高很快。1924年,吳亞蘇在徐州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五卅運動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后,吳亞蘇考進上海郵務海關學校英文專修科。這期間,他與中共江蘇省委接上關系,繼續秘密從事黨的活動。
1927年,在上海的學業結束后,經上級黨組織安排,吳亞蘇偕妻子張紅鳳一起調往武漢,從事黨的工作。同年7月15日.汪精衛等控制的武漢國民黨中央召開“分共”會議,決定同共產黨決裂,徹底背叛了孫中山制定的國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綱領。隨后,汪精衛集團對共產黨和革命群眾實行大逮捕、大屠殺。吳亞蘇的愛妻張紅鳳在斗爭中不幸犧牲。吳亞蘇強忍悲痛,將剛出生的孩子托付給一個工人家庭,自己繼續踏上革命征途。
1928年初的一天,正是天寒地凍之時,中共江蘇省委常委、農委書記王若飛找吳亞蘇談話,布置他回如皋工作。
省委已下達了《江蘇農民運動計劃》,指出農民革命在江蘇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今后省委應分出一部分重要力量去整頓外縣組織,發展農民運動;并明確提出了必須貫徹黨中央下達的暴動方針,組織起義。吳亞蘇的任務,則是去加強如皋農民暴動的領導。
臨行前,吳亞蘇列席了省委擴大會議,聆聽了省委書記鄧中夏的形勢報告和王若飛《關于江蘇農民運動及部分地區準備武裝起義》的報告。
剛回到如皋的吳亞蘇積極協助縣委進行暴動前期的準備工作。他和其他縣委領導深入到農民群眾中調查,宣講革命道理和斗爭形勢。他幫助建立農民協會,并在此基礎上著重發展黨的基層組織。
1928年4月13日,縣委成立暴動委員會,吳亞蘇被推選為暴動委員會宣傳部負責人。在醞釀農民暴動的縣委領導會議上,吳亞蘇提出了在暴動中聲東擊西的策略。
暴動前夕,吳亞蘇同葉胥朝等人趕到如皋東鄉(今如東縣境)。吳亞蘇利用其父吳紹穆擔任馬塘區行政局長的有利條件,隱蔽在行政局救濟院內的一間小樓上,撰寫、繕印了大量標語傳單,然后派人至掘港、豐利、苴鎮、南坎及馬塘等地散發。
與此同時,吳亞蘇又組織農民協會的廣大會員們在自己家中或門口公開磨大刀、擦土炮、制作紅旗等。這一招果然見效,當地土豪劣紳驚恐萬狀,紛紛向如皋當局告急。反動縣長王浩然接到情報,急派公安局總務課長薛韶九率百余名警察直奔東鄉。
只見東鄉一帶,南到長沙、南坎、北坎、華豐墾區,北到洋口、苴鎮范圍內,出現大量標語:
土豪劣紳黑良心,重利盤剝我窮人。民眾團結一條心,一起暴動來斗爭。
打倒軍閥蔣介石!反對國民黨專制獨裁!
共產黨為人民!是我們窮苦大眾的大救星!
……
吳亞蘇自己可能也未想到,從小打下的書法功底,竟然在革命斗爭中大顯身手。吳亞蘇做宣傳工作是十分稱職的,他既熟悉樂器,會唱歌、唱戲,又擅長書法,真是宣傳領域里的專家和多面手。
敵人四面張網、日夜追捕,找不到一個共產黨員,最后只有包圍并查抄了設于江園小學的江家園農民協會,抄走了藏在那里的紅旗和江家園農民協會會章,向上交差了事,這是4月29日。
5月1日晚,3000多名暴動農民在朝西莊廣場舉行誓師大會,吳亞蘇演講后帶領大家高呼口號:
“打土豪,分田地!一切土地歸農民!”“建立工農兵蘇維埃政權!”“打倒蔣介石反動統治!”“中國共產黨萬歲!”
誓師大會后,參加暴動的農民就不斷增加擴大到1萬多人,先后攻打了江安、盧港兩區20多處地主莊園。
“五一”暴動遭到敵人的殘酷鎮壓,由于敵我力量懸殊,暴動失敗了。隨后,吳亞蘇、王盈朝等人撤往上海,并向省委匯報。王若飛聽取了他們的匯報,幫助總結經驗教訓,布置他們重返如皋暴動區,整頓恢復黨組織,發展革命武裝,建立根據地。
吳亞蘇被省委任命為中共如皋縣委書記。
國民黨如皋縣政府懸賞通緝暴動領袖的布告貼到西鄉:“一、緝獲王盈朝、張安志(杭果人)、吳亞蘇3人歸案者,每名賞洋1000元……”同時在上海、南通各大報紙上刊登。
這個時候回如皋,風險太大了!但是吳亞蘇面對強敵義無反顧地選擇回如皋。
上級領導在這白色恐怖的危難時刻,考慮到讓吳亞蘇挑這副重擔自有道理。
吳亞蘇從小跟哥哥吳亞魯外出讀書,雖說對家鄉不夠熟悉,但是很多人不認識他,反而利于隱藏下來長期斗爭。其父吳紹穆在馬塘區任行政局長,但是傾向共產黨。吳亞蘇任縣委書記,可以影響和團結更多的階層、更多的人士參加革命。
初夏的清晨,上海天空霧氣蒙蒙。這天,吳亞蘇精心地打扮了一下,換上平時舍不得穿的西裝,打上一條斜紋的紅領帶,霧消后出門理了發,然后在街上找了一家照相館,走了進去。
妻子犧牲了,孩子也聯系不上,此去如皋多艱險,吳亞蘇覺得很可能是最后一次拍照片了。如果為革命犧牲了,就算是留給父親的遺照吧。
從上海回到如皋,吳亞蘇沿途看到國民黨縣政府貼的懸賞通緝他的布告,已漲價到2000元了。即使提供他的信息,也能拿到500元。但是沒有他的照片,也無人認識他。
夜色中,吳亞蘇確信后邊沒有“尾巴”跟著,便潛回家中。見二兒子吳亞蘇回來,老父吳紹穆十分高興。他捧著亞蘇剛拍的照片,千言萬語涌上心頭,卻相視無語。
父子之間身份不同,立場卻沒有差異。吳紹穆曾畫過一幅老梅樁,自題“梅樁雖老花猶紅”以明志。吳紹穆雖是黨外人士,但劉瑞龍等同志說他的心同共產黨員一樣紅。
父親尊重兒子的選擇,支持兒子的信仰,欣賞兒子的氣質、個性、品格、學識、修養、閱歷和心態,當然也就包括接受由此而帶來的一切后果。當吳紹穆聽說兒媳張紅鳳犧牲,孫子托人撫養時,禁不住老淚縱橫。
不待天亮,吳亞蘇就悄無聲息地離開了家。從如皋西鄉白色恐怖的籠罩下走過,吳亞蘇看到,參加暴動的農民被捕、被殺和逃亡的很多,麥子爛在田里也無人收割,加之夏旱嚴重,飛蝗遍地,農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兩個多月前,曾經并肩戰斗的不少戰友現在已生死兩界。逝者的音容笑貌似乎還在眼前閃爍,復仇的部署已在心底定格。吳亞蘇決定先去找徐芳德等縣委一班人。有了黨組織,不屈不撓的共產黨員和廣大農民群眾,才能從血泊中爬起來,站得直,挺得住。
根據地下工作者賁家巷廟僧俊如(本姓朱,西鄉水洞口村人,中共地下黨員)提供的信息,在南鄉鎮濤區馬劍華家里,吳亞蘇找到了徐芳德,兩雙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找到你,我就有了依靠。”吳亞蘇真誠地說。“你來了,我就有了希望。”徐芳德直率地說。兩個人都不是說的客氣話,都是心聲的自然流露。
還是五一暴動前夕,徐芳德聽到吳亞蘇的“聲東擊西”戰術,心里直呼智多星。后來自己帶隊攻打周莊頭地主周倫如莊園時“引蛇出洞”,不能不說是受了吳亞蘇戰術的影響。
而徐芳德堅韌的毅力、不屈不撓的骨氣以及天生的豪邁氣概和過人的自信,也正是吳亞蘇認為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
隨后、吳亞蘇又見到了縣委委員郭錫康、湯士倫等人。
從徐芳德、湯士倫的匯報中,吳亞蘇了解到,他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在鎮濤發展了幾十個青年入黨,在陳家市、薛家窯、營防港、趙家園等村莊建立了黨的組織,目前正在組建游擊小組。三個人商量決定,這支游擊隊對外號稱“中國工農紅軍江北總指揮部”。
吳亞蘇贊揚徐芳德,在暴動失敗后,不僅隱藏了下來,還做了組織發展工作,使武裝隊伍不斷擴大。
徐芳德說:“工作是大家做的,特別是馬劍華,白天照常教課,夜晚和我在貧苦農民家中串門走訪,宣傳革命道理。”說著,徐芳德當場朗誦了馬劍華自編的革命歌謠:天上無雨露,禾苗不能生。地上沒有土,五谷不生根。窮人不革命,永世不翻身。緊跟共產黨,堅決去斗爭。
“到底是教師,創作的歌謠基本上合轍押韻,又通俗易懂。”吳亞蘇大為贊賞:“要多做這樣精神層面的群眾工作,廣大農民發動起來,我們就有了根基。用革命的先進思想意識武裝頭腦,有時比打死幾個敵人影響更大,就會具有號召力。堅持做下去,將有更多的農民群眾起來同我們并肩戰斗。”
接著,吳亞蘇又與徐芳德等商量,不斷壯大強化紅軍游擊小組隊伍,準備武裝襲擊附近的公安派出所,鎮壓惡霸地主。他指出,還以原來小而精的戰斗小組為單位作戰并特別關照要從長考慮,盡可能保留革命火種,要減少暴露,不暴露,他建議馬劍華以后不要直接參加武裝斗爭,省委、南通特委與如皋的秘密聯系,就通過馬劍華這條線。
吳亞蘇又與徐芳德作了分工:南鄉鎮濤地區由徐芳德負責,希望鎮濤繼西鄉之后,發展成為如皋第二個革命中心。
而吳亞蘇準備去西鄉重新開辟新的工作點。徐芳德認為西鄉風聲緊,還是自己去合適,情況也熟悉。吳亞蘇沒有同意,因為敵人在西鄉到處抓徐芳德,危險性更大,等一步再說,自己先去探探路,要加強西鄉、南鄉的聯系,集中力量聯合行動。
吳亞蘇與徐芳德、郭錫康、湯士倫等還商量了重建縣委的人選。(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