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軍
每個人都有家,都有屬于自己的溫暖港灣。
前不久,我到寶應參加一個座談會,是紀念蘇中區黨政軍機關暨新四軍一師進駐寶應70周年的活動。會上來了幾位特邀嘉賓,包括粟裕的長子、北京軍區原副司令員粟戎生中將,葉飛的女兒也是陳丕顯的兒媳葉葳葳等,他們的父輩都是當年戰斗在寶應的新四軍老戰士,解放后都在北京安了家。在回憶父輩寶應的戰斗生活時,都說他們的父母對在寶應的這段時光特別懷念,當時雖然抗日斗爭形勢復雜而嚴峻,寶應又地處水網湖蕩地區,生活特別艱苦,但在這里卻找到了一種家的感覺。這次他們也想來探望當年父輩住過的“家”,粟戎生中將笑著對我說:“這是我第一次來這里探家。”
第二天,我陪幾位嘉賓來到寶應的安豐鎮參觀。安豐鎮的固津村,當年曾是粟裕、葉飛、陳丕顯等新四軍一師和蘇中區黨政軍機關首長居住過的地方,從1944年3月至1945年底,前后近兩年。一走進村,我們看見村頭墻壁上畫有許多幅反映新四軍英勇作戰和軍民魚水情的素描畫,都非常逼真傳神,一下子將我們帶入了當年烽火連天的戰斗歲月,大家一邊欣賞畫作,一邊回憶往事。

在抗戰前期,寶應地區日偽頑勢力犬牙交錯。為建立、擴大蘇中抗日根據地,劉少奇、陳毅、粟裕等新四軍領導決定多頭多路開辟寶應,多次出動部隊開赴寶應,以湖蕩為依托,縱橫馳騁,神出鬼沒,粉碎敵人“掃蕩”。1944年3月5日,在粟裕、葉飛的指揮下,車橋戰役打響,經過一天兩夜的激戰,共殲滅日軍官兵500余人,偽軍800余人,將蘇中、蘇北、淮北、淮南四塊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為蘇中領導機關和新四軍一師師部從東臺三倉河遷入寶應東蕩地區提供了先決條件。自然,新四軍首長們的家也安到了這里,粟裕師長住在安豐固津村農民樂夕之家,蘇中區黨委副書記陳丕顯住在農民樂恩達家,葉飛副師長住在農民樂永康家,三家比較靠近,其他首長和領導都住在周圍的群眾家里。過去打仗,出于安全的需要,睡覺時一個晚上要搬遷幾次,到了寶應湖蕩地區,由于環境的特殊,晚上敵人不容易打進來,就能睡上安穩覺了,也不需要再搬遷了,大家感到有了家一樣的溫暖,因而在這里出生的孩子也多。
一路走來,在安豐鎮有著“活字典”之稱的陳老給我們介紹了許多新四軍首長和駐地群眾之間的故事,首長們情系群眾,群眾待他們親如家人,軍民一家,干群一家,親切溫馨。
當年粟司令非常注意和駐地群眾打成一片,工作之余,他動手種菜,搭窩養鴿子,還與農民結伴到河里游泳。粟司令在與群眾的接觸中注意體察民情,為群眾排憂解難。車橋戰役勝利后,安豐區掀起了參軍熱潮,被選上的對象,村里要組織歡送,披紅戴花,騎騾跨馬,敲鑼打鼓,非常風光。固津村有兩位青年要參軍,村里卻沒騾沒馬,難住了村干部,粟司令知道后,立即將自己的坐騎棗紅馬和另一匹白馬送去,給兩位參軍青年騎,這在當地一時傳為佳話。1944年鬧春荒,老百姓家普遍缺稻種和農具,粟司令心急如焚,派行署的財政經濟部長給老百姓辦貸款,讓他們買種子,組織干部戰士幫助群眾拉犁,同時他親自設法籌集木材,先后釘成了幾十條木船和水車,派人將這些農具分發到缺農具的農戶,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當地群眾打心眼里擁護共產黨,熱愛新四軍,后來部隊在打沙溝、興化時,固津村派去支前的船只一下子就集中了四五十條。在村中的一座自來水塔上,我看到題寫著粟裕的一句話:“依靠群眾不是一句美麗空洞的政治口號,而是戰略思想。”我心中豁然開朗,這句至理名言對我們至今不仍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嗎?
陳老將我們帶到粟裕住過的樂夕之家,三間正房,一廂為廚。粟戎生中將一腳跨上廊沿,緊緊握住樂夕之兒子的手,一個是新四軍的二代,一個是當年房東的二代,一個是將軍,一個是農民,穿越70年的時空,兩雙手握在了一起,一股“家”的暖流熱遍他們的全身。此時,一只飛燕凌空而降,鉆進了掛在樂家屋檐下的巢里,只見粟戎生中將趕緊打開相機鏡頭將這一幕拍了下來。飛燕歸巢,多么富有浪漫情調,多么富有象征意義!
對于葉飛的女兒葉葳葳來說,也是首次來到這里。她的先生陳小津是陳丕顯之子,而且就出生在固津,本來兩人要雙雙南下,陳小津因公務纏身,最后她帶著女兒來到寶應。在葉飛住過的樂永康家門口,安豐鎮的陳老講述了葉飛和房東親如一家的故事。1944年冬,葉飛奉命南下,樂永康執意撐著船送別葉飛夫婦。葉葳葳在樂永康家門口留下了影。在陳丕顯住過的樂恩達家小院落里,葉葳葳見到了樂恩達的大兒子,他咧嘴笑道:“我和陳小津同年出生,聽我媽媽說,當年他還和我爭喝過我媽的頭奶呢。”葉葳葳和女兒以及在場的人都笑了。
從固津村回到安豐鎮,在陳老引領下,我們還參觀了紅楓園和蘇中革命斗爭史陳列館。臨離開安豐鎮前,粟戎生中將和葉葳葳拉著陳老的手說,這次回了趟革命老區的“家”,感覺真好!
固津本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村子,但它卻讓當年在這里戰斗過的新四軍老戰士和他們的后代魂牽夢繞。撥開塵封的歷史記憶,令人嘖嘖稱道的不僅是迄今尚存的革命歷史遺跡,更多的是革命前輩和新四軍與當地老百姓結下的深厚情誼,以及至今讓我們感到清新的密切聯系群眾之風,這才是我們的勝利之本,值得永遠傳承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