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松
(編輯 鄭賀)
北京市豐臺區軍休干部周文波,是一位知名的篆刻藝術家,被譽為“京華篆刻盧溝橋雄獅第一人”,今年79歲。他用幾十年的心血,將盧溝橋上485個獅子鐫刻成石印,再給每個獅子配上一方篆刻,創作了110米的巨幅長卷《盧溝橋全獅圖》。這是盧溝橋建橋800多年來首次再現盧溝橋全景的“稀世珍品”,是一件具有中國傳統工藝特色的大型篆刻極品,填補了我國篆刻史上的一項空白。
周文波,1935年生于冀中平原的晉州市北寺村。他17歲從晉縣師范畢業后當了小學教師,1956年走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行列,從戰士到干部,由連隊到機關,一步步晉升至團職干部。因受舅父的影響,周文波自幼酷愛篆刻,入伍后在緊張的軍政訓練之余,刻苦自學篆刻藝術。

“夜半伏案刀落石,聞聽雞鳴方知曉”,這是對周文波攻克藝術篆刻的生動寫照。“事情成功之前沒有不艱苦的”,這是周文波的親身體驗。1979年他調入石家莊步兵學校工作后,白天軍政訓練繁忙,只好晚上加班創作。幾十年來他很少晚上12點之前睡覺。星期天、節假日成了他創作的最好時間,只要拿起刻刀來,就忘了吃喝。有時做米飯,放上米忘加水,結果飯糊鍋底穿。生病住院,就把病床作為創作臺,常常躺著構思,在肚皮上打草稿。1982年在參加北京軍區第二批轉業干部河北移交組工作時,正值盛夏,他白天冒著酷熱四處跑點,給轉業干部聯系工作,晚上堅持搞篆刻創作。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完成了字畫合一的《燕趙風光》組印。他把正定縣的隆興寺、趙州的大石橋、長城起點的老龍頭、承德避暑山莊的離宮等河北省的名勝,都刻在了印面上。時任河北省省長的李爾重看到后,高興地揮筆題詩:“甲骨金文久,大篆石鼓傳,嶧石秦印樸,竹筒熹平端,真刻遠有范,鐵筆豈無先,代代育新秀,只今百卉鮮。”隨著工作的變化,周文波的家被安置在距“七七”盧溝橋事變發生地不遠的長辛店,每次出入京城都要路過盧溝橋。
橋上的獅子聞名于天下,這些獅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有的蹲坐在石柱上,仿佛朝著遠方長吼;有的低著頭,好像專心靜聽橋下的流水聲——讓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在無數的朝霞落暉中,周文波面對幾百座栩栩如生的石獅子,腦海里常常呈現我29軍將士與日本鬼子英勇拼殺、血染石獅、慷慨悲壯的場面。他想起眼下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賊心不死、舊賬不認的現狀,想起自己小時候曾挨過日本鬼子耳光的恥辱,8個鄉親慘死在敵人的屠刀下,大姨夫也被鬼子兵當靶子活活打死。國仇家恨,刻骨銘心!他決心要把對祖國的愛,對日本侵略者的恨,通過藝術形式表現出來。
這一切,使周文波萌發了創作沖動。起初,他想把每個獅子刻印出來,但粗略一算,即便采用縮小50倍的方法,整體長度也要5米多,而獅子卻只能有7毫米大。這樣就會出現橋體太長不好展放、而獅子太小直觀效果不好的情況。很長時間他徘徊于立體效果上,遲遲沒有進展。
后來,有人提議搞成老殘破式的畫,引起了他的遐想。《盧溝橋文集》中提到獅畫方面遺留下來的文物。是啊,何不創作一部《盧溝橋全獅圖》巨幅長卷呢?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首先是定型,究竟用什么藝術形式反映群獅的雄姿,經過雕塑、刻石、橡皮泥造型的反復試驗,最后確定以石刻為基礎形式。石刻獅畫屬篆刻范疇,是肖形印的發展,是一種大膽的嘗試。它體現了木刻的板塊效果,漢代畫像石刻的點線殘斷效果和黑白畫的反差效果。
其次是選料,用青田石、萬壽石、巴林石固然珍貴,但價昂而塊小,裂紋又多,含鐵礦渣,不適宜鋸片刻獅。后來就選用葉臘石。這種石材質地好,塊也大,可按需鋸開。他從1989年8月開始采料,用鋼鋸把大塊石料鋸成10厘米見方的石片,再用粗砂布打,細砂布磨,水砂紙拋光使之成鏡面般平亮。廢寢忘食,埋頭苦干,一天干十幾個小時,每天是一身石粉一身泥水。
三是取樣。1990年春天,他開始著手對盧溝橋上的獅子進行拍攝,做為藝術創作的素材。他每天蹬著三輪車拉著梯子,往返于家與盧溝橋之間。從橋東頭北側開始,逐個編號,用自己的雙鏡頭老式照相機,從不同角度,對485個獅子一一拍照,先后重拍、補拍幾十次,共用去了上百個膠卷。
第四是構思、設計、篆刻。照片畢竟是照片,要進行藝術再創造,還要面對幾百張照片,進行整體構思,使平面的照片形成藝術的雕刻像。
最后一步就是刻石、定名、配印、題字了。他以加工好的石板當紙,以照片當范本,在石板上畫出獅子畫刻稿,然后再一一刻石。
針對獅子的口型、神態,他給每個獅子題名,將盧溝橋第77根望柱題名為“盧溝事變”。題名的內容以抗日戰爭全過程為主。第一部分“耳聞目睹”、“戰事預感”、“風云突變”;第二部分“盧溝事變”、“血海深仇”、“喚眾抗日”;第三部分“展望未來”、“面向世界”、“振興中華”。
《全獅圖》篆刻印,從仿甲骨文、古璽、秦漢印等不同歷史時期的印式入手,直到現代“以形顯意,以意傳神”的藝術手法進行篆刻創作。例如創作第77號望柱“盧溝事變”,他將“盧”字設計成城樓,“溝”字三點水夸張成橋與河,“事變”二字放在橋上,意為:東面為宛平城樓,兩邊是永定河與盧構橋,橋上發生戰事。圓形篆刻印象征“盧溝曉月”,邊有破損,象征國土遭敵踐踏。第87根望柱上的石獅子有一道裂痕,據此題名為“血海深仇”,獅子篆刻為“劈頭開腦”,“血流成河”,以控訴日寇,警醒后人。
刻石完成了,還有個拓印的色彩問題。用紅色顯然失真,黑色又過沉,最后選用了灰和赤黃的混合色。使獅印的色彩更加古樸、逼真,而且比原石的色彩更豐富,壯麗。
周文波創作《盧溝橋全獅圖》自始至終都是在邊探索、邊改進,刻刻停停、停停刻刻中度過的。由于周文波在北京社會活動較多,影響創作進度,他與老伴商量,放棄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遠離子女,回到老家晉州塔上村,閉門謝客潛心創作。
歷時十年,一部根據獅子神態命題,一獅擬一詞,一詞治一印,一詞題寫一幅字,集詞、書、畫、印為一體的藝術長卷——《盧溝橋全獅圖》,終于問世了。
周文波數十年如一日,終獲正果,成為一名譽滿京華的篆刻藝術家。是的,《盧溝橋全獅圖》曾帶他飛翔,帶他拼搏,并讓他得以色彩斑斕地圓夢。他的藝術人生也因此而得以綻放,閃爍出燦爛的光輝,噴發出醉人的芳香。
《盧溝橋全獅圖》的部分作品曾在北京市豐臺區展出,入選“93國際中國書畫博覽會”,“95北京國際書畫周獲獎作品展”,“北京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名人書畫精品展”,并被豐臺區檔案館收藏。1997年紀念建軍70周年時,《盧溝橋全獅圖》首次在首都軍事博物館展出,各界人士普遍反映,這是一部難得的愛國主義教材。各報刊和中央電視臺以及河北省電視臺都作了報道。巨幅長卷驚動了各界領導,李德生、廖漢生、李來柱等抗日將領和李鐸、劉章、石祥等著名書畫篆刻家紛紛揮毫題詞祝賀。老紅軍書法家羅銘題賀“稀世珍品”,“龍飛鳳舞起風云,文波篆刻世絕偏。誰說神州少才子,改革涌現一代人”。北京市委原副書記歐陽文安題詞:“自警自勵,永世不忘。”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廖漢生揮筆題詞:“盧溝月圓,祖國一統。”中國書協顧問李鐸題詞:“牢記國恥,振興中華。”著名詩人劉章題詞:“東瀛禍水起盧溝,橋上醒獅記國仇,長卷刻成傳千古,論功無遜著紅樓。”石祥題詞:“十年鑄一碑。”
周文波用幾十年的篆刻實踐詮釋了“苦是求學之道,勤是成功之本”的道理。其作品曾在中國美術館、中國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以及全軍和軍區參展50余次,獲獎20余次;3次參加國際展覽并獲獎;還在國內舉辦了個人書畫篆藝作品展。有的作品被單位及個人收藏;有的被當作國禮贈送給巴基斯坦、朝鮮、日本、葡萄牙等幾十個國家的外賓。國防部原部長張愛萍上將對他的篆刻藝術作品評價甚高,單獨接見他并當場揮毫題詞:“金石留聲。”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楚圖南稱贊他的篆刻作品“鏤金刻玉,藝奪天工”。周文波曾在《求是》雜志、《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老年報》等報刊上,發表了1000余件書畫、篆刻作品;一些代表性作品還被收入《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珍品選》、《中國當代篆刻藝術大觀》、《世界華人藝術精品典藏》等大型寶典。他個人還獲得“藝術名家金杯獎”、“跨世紀藝術人才”、“德藝雙馨藝術家”、“中國書法百杰”、“愛心使者功勛藝術名家”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