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萍 歐陽和德 郭小霽
在城鎮化的大趨勢下,如何引導留守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增加收入、脫貧致富?一個落后的貧困村如何規避市場風險發展自己的產業?如何幫助缺乏勞動力的特困家庭發展產業以實施精準扶貧?吉安縣積極引導貧困村發展扶貧主導產業,并以產業合作社形式進行積極的精準扶貧的探索,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永陽鎮江南村367 戶1379 人,耕地面積1230 畝,沒有一分山地,也沒有水面資源。過去,這個村只以糧食種植為主,產業結構單一。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4500元,比全縣農民人均收入差了一大截,其中年人均收入不足2300元的貧困戶有67戶280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0%。經濟發展的落后,也導致全村各項工作的落后。全村沒有一條像樣的水泥硬化路,村莊面貌“臟亂差”,干部群眾情緒低落,缺失脫貧致富的信心。2011年,江南村被列為永陽鎮的貧困村,也是全縣108個貧困村之一。
為抓住脫貧致富的機遇,近年來他們發展起蜜柚、麒麟瓜、肉牛等產業,并通過產業合作社共吸納貧困戶22戶,占全村貧困戶的近1/3,平均每戶貧困戶從產業合作中增收5000 余元。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配好精干班子。為打好這場扶貧攻堅戰,永陽鎮黨委、政府調整了村兩委班子,把多年在外創業的致富能人胡乾元請回來擔任村支部書記。隨后,村民又選舉出年紀輕、魄力足的女強人肖珠蘭擔任村主任,同時吸收一名身有殘疾、但有工作熱情的貧困對象為村干部。在這個新班子的帶領下,他們利用扶貧機遇,頂著部分群眾的壓力,大搞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整治村莊環境。幾年下來,村里各項工作排在全鎮數一數二,連續獲得全鎮綜合考評一等獎、先進黨支部等榮譽?!昂筮M村”一躍成為“先進村”。
二是選準優勢產業?!皼]有富民產業的先進算不得先進”,村兩委干部把更多心思放在發展扶貧產業上。在保持肉牛養殖的基礎上,他們根據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導致土地大片拋荒的村情,結合全市重點發展的六個高效優勢產業戰略,選擇了發展蜜柚產業。為推動土地流轉,他們挨家挨戶到所涉及的農戶家里做宣傳思想工作,花大力氣騰出了200 畝耕地。同時,考慮到蜜柚產業周期需要五到十年,為兼顧“短、平、快”致富,今年又引進了安?!镑梓牍稀痹苑N,讓群眾快速受益。為引導群眾樹立發展信心,他們還多次組織村民到吉水學習蜜柚種植,到安福學習麒麟瓜種植,并聘請了蜜柚種植專家為技術顧問。
三是成立產業組織。成立了“江南產業合作社”,設立理事會、監事會,制訂正式章程,明確各項制度,特別規定財務管理由理事會負責,定期公開,村報賬員負責合作社會計,社員代表負責出納。干部在合作社分中工負責服務,但不取額外報酬,年底按股金分紅,一視同仁。
四是干部帶頭服務?!帮L險由村干部來擔,爛帽子由村干部來戴”,干部的擔當讓群眾吃了“定心丸”。干部率先帶頭認股,村民則或以土地入股(每畝年租金200 斤稻谷,租期20年),或以資金入股。在干部的帶動下,全村共募得股份100 股,資金30萬元。

從2011年春栽種蜜柚至今,由于管理到位,該村蜜柚長勢為全縣最好,今年部分已掛果,而且個大體圓。預計5年后畝產可達1萬斤,按保守預測每斤價格1元,畝純收入可在1萬元左右,200 畝收入可達百萬元。而10畝“麒麟瓜”由于采用大棚栽種技術,當年就產生良好經濟效益,平均每畝純收入可達5000元。為推介本村農產品,江南村還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吉安江南產業網”。下一步,他們準備在蜜柚、麒麟瓜兩個產業成功運作的基礎上,利用扶貧擔保貸款政策,擴大蜜柚、麒麟瓜兩個主導產業規模,并根據村情和村民各自實際,引導發展葡萄、果蔬、養魚等生態農業,形成立體發展綜合體,覆蓋全部有發展意愿的貧困戶和非貧困戶。
為幫助缺乏勞動力的貧困戶發展產業,因戶施策,實施精準扶貧。村民肖正輝父母都患有嚴重疾病,妻子是聾啞人,自己早年在外打工致殘,一家人發展無望,生活艱難??少F的是,肖正輝身殘志堅,致富心切。村干部幫助他獲得扶貧擔保貸款10萬元,全部用于投入蜜柚和麒麟瓜種植,并安排他負責日常管理。在看到肖正輝責任心強、能吃苦耐勞后,村民非常信任他,還選舉他為村治保主任。預計肖正輝今年收入可達2萬余元,脫貧致富指日可待。
彭哇自然村村民彭會珠,今年58歲,兒子因為智障,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她本人又曾經患有精神疾病,只具有輕微勞動能力,全家全部財產加起來不足1萬元,幾乎是家徒四壁,是全村最困難的家庭之一。面對這樣一戶幾乎完全脫貧無望的貧困家庭,村干
部沒有放棄。今年6月,書記胡乾元以自己的花生加工廠擔保,向
銀行貸款1萬元,親自幫助聯系購買了一頭品相好的小牛讓她喂養,幫助她建起了一
個牛圈,每一筆開支都替她管理。如今,這頭小牛長勢良好。
按照預期,今年彭會珠將獲利4000元左右,這將是她人生中第一筆最大的收入。
油田鎮七里村屬于“十二五”貧困村,全村1156 人,耕地面積1644 畝,山地2萬畝,是個典型的貧困山區村。全村貧困戶40 戶179 人,貧困發生率15%。
七里村有部分村民來自浙江移民,“吃苦耐勞、敢于創新”是他們的品格。村民徐能是移民群眾中的代表,1968年生的他善于經營,種植苗木已有30 余年。在村干部的組織引導下,以徐能為帶路人,村干部首先加入,成立了“七里苗木專業合作社”,主要經營苗木有桂花、紅葉石蘭、花梨、樟、紅心杉、荷、濕地松、油茶。合作社的運作模式為:合作社供給種子,社員育苗,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合作社統一收購出售。
七里苗木專業合作社至今會員發展到40 個,其中32 戶為在冊貧困戶,覆蓋率達到80%。每戶每年收入約6000—10000元,即“1 畝苗木抵4 畝稻”,扶貧效果明顯。
貧困戶王玄清,自己年紀已大(60歲),兒子因病死亡,收入只靠種4畝水稻,生活十分艱難。兩年前他加入合作社,他種植了1 畝苗木,年均收入6000 余元。如今他蓋起了新房,收入達到了全村中等水平;貧困戶胡有香,55 歲,丈夫患精神病,曾經窮得連買鹽的錢都沒有。兩年前加入合作社,種植了1 畝苗木,年收入7000余元,正在穩步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