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炳華,金 暉,黃 芳,沈軼舒,朱造杰
(嘉善縣農業經濟局,浙江嘉善 314100)
硒是生物營養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在地球上、地殼中含量相當稀少,據國內外營養專家證實,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硒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調節人體機能,增強抗病能力;硒還具有抗衰老,抗癌作用[1-4]。此外,硒還可抵抗砷、鎘、汞、鉛等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危害,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被國內外醫藥界和營養界尊稱為“生命火種”[5-9]。地下天然硒元素源源不斷供應給耕作層,變為水溶性硒和有機態硒,有利植物根系吸收,輸送到植株的莖、葉、果實中。食用富硒農產品是人類補硒的最重要來源和最佳方法。
早在20世紀80年代,嘉善縣對土壤和稻米中的硒元素進行了研究,進入21世紀后,嘉善縣又對土壤中的硒元素進行了2次大規模普查。為研究富硒田塊硒含量的變化及其原因,于2013年對嘉善縣富硒田塊的有關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于2013年4月18日利用GPS定位技術對2003年和2009年檢測過的干窯鎮黎明村4塊富硒田塊土壤取樣,室內自然風干后,委托原檢測單位國土資源部合肥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檢測土壤硒含量。
對富硒和低硒區的農戶進行調查,調查內容為健在戶主姓名、年齡和家庭人口,共調查20個點202戶。其中富硒和低硒區各1/2。
表1表明,4個土樣的平均硒含量為0.495 mg·kg-1,比第1次取樣平均0.433 mg·kg-1,增加0.062 mg·kg-1,增幅為14.3%。

表1 各地土壤硒含量2次檢測的結果比較
富硒區土壤平均硒含量為0.49 mg·kg-1,低硒區平均硒含量為0.17 mg·kg-1。表2表明,富硒區現健在戶主的平均年齡為64.9歲,相比低硒區平均年齡62.0歲,增加2.9歲;從戶主不同年齡段看,富硒區與低硒區比較,出現了一增二減,即70~80歲人多,共36人,占35.6%,比低硒區25人,占24.8%,增11人和10.8百分點;50~60和30~40歲以上年齡段人少,分別為59和6人,比低硒區減2和9人,降2.0和8.8百分點。
嘉善縣成土母質以320國道為界,形成2個板塊,路北為湖沼相沉積物,路南為濱海相沉積物。富硒區主要出現在路北湖沼相沉積物板塊上,低硒區主要出現在路南的濱海相沉積物板塊上。富硒和低硒區的形成與成土母質關系密切。

表2 富硒和低硒區農戶戶主不同年齡段的結構比較
本次調查與前2次檢測間隔4~10年,富硒區的硒含量不減少反而增加,這同多年來重視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有關。根據任榮富等[1]的研究,土壤中硒的賦存形態與有機質的結構類型密切相關;由于有機質對硒元素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和互補作用,對富硒土壤的形成和硒含量增加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調研結果表明,嘉善縣的富硒土地與其成土母質有關[2],主要集中在路北湖沼相沉積物板塊。再加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和增施有機肥,促進硒元素含量逐漸增加。
從富硒與低硒區的人們健康狀況看,富硒區健在戶主平均年齡64.9歲,比低硒區62.0歲增加2.9歲;從不同年齡段看,70~80歲的有36人占35.6%,比低硒區增11人和10.8百分點。
富硒土地是一種寶貴而特殊的土地資源,是開發天然富硒農產品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保護富硒土地需要實地的勘查定界,使工業、商業開發、新農村建設用地等避讓富硒土地區,并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制度。
[1] 任榮富.論富硒土地的保護、開發與利用 [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41-432.
[2] 黃錦法,洪春來,陳軼平,等.浙北嘉興平原土壤和作物硒元素研究初報 [J].浙江農業科學,2010(6):1356-1357.
[3] 趙成義.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2004,24(2):184-187.
[4] 張玉革,劉艷軍,張玉龍,等.Se和Cd在土壤-植物系統中的遷移與食品安全 [J].土壤通報,2005,36(5):778-784.
[5] 徐輝碧.硒的化學生物化學及其在生命科學中的應用[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
[6] 李家熙,張光弟,葛曉立,等.人體硒缺乏與過剩的地球化學環境特征及其預測 [M].北京: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
[7] 曾昭華.農業生態與土壤中化學元素關系的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2,10(1)41-43.
[8] 徐輝碧.硒資源及其開發利用[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9] 俞震豫.浙江土壤 [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