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斌,王少楠
(南京農業大學金融學院,江蘇南京 210095)
農業產業化是來自于實踐的一種嶄新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1],它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等一體化經營體系的組織形式[2],促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其實質是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這種經營模式從整體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是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農業產業化的金融支持問題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焦點。構造一個有效的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體系,不僅能促進江蘇省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而且能促進江蘇省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
目前國內關于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的研究有很多,但大多是從宏觀角度探討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也有部分從區域角度對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問題進行研究,且大多為定性分析,缺乏深度。本研究根據相關數據,對江蘇省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進行實證分析,并對其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議。
農業產業化在中國出現和發展的時間并不長,但總體發展狀況良好。我國第一次明確提出“農業產業化”這一全新的概念是在1993年。多年來,農業產業化的金融支持問題一直是國內理論界關注的焦點,有眾多專家學者對農業產業化的金融支持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2006年通過一系列調查發現,金融支持在農村產業化合作中具有優勢。一是農村經濟發展中產生大量資金需求,但由于可用資金供給不足而產生巨大矛盾;二是資金需求的多元化。程文兵[3]采用因子分析和線性回歸的方法對江西省九江市農業產業化與金融支持的關聯問題進行實證分析顯示,農業產業化與金融支持存在顯著線性正相關。通過建立內生增長模型,利用相關數據,對我國農村地區金融發展與其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證實農村金融對農業經濟發展具有推動作用[4]。朱建華等[5]以湖南省邵陽市為例,運用面板數據分析方法,驗證了農業產業化與金融之間確實存在密切的聯系。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在于資本形成難于實現,農村金融機構權限不斷集中,直接導致資金從農村向城市轉移[6]。農村金融難以尋求支持與服務對象,傳統的單一農業對金融的有效需求不足,且農村的“合作金融機構”事實上的商業化特點經營,迫使農村金融不得不在信貸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間做出選擇[7]。范天森[8]從農村金融體系和二元經濟結構角度分析了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的約束因素,并給出相應建議。張紅偉等[9]認為,政府的過度干預和金融機構自身的不完善形成了農村地區的金融供給抑制。廖東聲等[10]認為,正規金融運行機制的不健全、落后的風險管理水平、單一的金融結構以及非正規金融的尷尬地位造成了農村金融約束。
王仁富等[11]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提出要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戶為主體,繼續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馬興國[12]構建了金融農業支持的基本框架,認為農業發展銀行應重點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而農業信用社要著重滿足個體農戶和小型加工企業的需求,其他相關部門要搞好配套服務工作,從而形成一個全方位、多角度、寬領域的金融支持體系;方陽娥等[13]認為,在正規金融提供充足資金的前提下,應逐步引導,規范民間金融來滿足農戶信貸需求;曹平輝等[14-15]探討了有效信貸抵押和擔保的創新模式,就構建多層次農村金融風險分擔和保障體系提出了創新模式,并提出“小額信貸+保險”的“銀?;印蹦J?。
農業產業化需要多層次、多渠道資金支持。農業資本的積累主要靠內和外2方面。外部主要包括金融支持和財政支持,內部支持主要是農業資本的自然積累。
由圖1可知,江蘇省農業產業化的資金支持主要可分為農村金融支持、政府財政支出、私人農業資金支出3部分。就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的概念而言,主要指為實現農業產業化的目標,在中國人民銀行領導下,以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為主體,以農村合作金融為基礎,以農業保險公司為保障,以證券市場融資為重要補充所形成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原先概念是將政府財政農業支出放入財政支持體系,而不屬于金融支持中,但隨著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政府農業部門的財政支出已不僅局限于對某些農業產業化項目提供財政補貼。江蘇省農委就牽頭成立江蘇匯隆投資擔保有限公司,專門從事農業產業化投融資業務。政府以直補資金為擔保,向農民提供生產貸款,這也是一種金融支持。而現階段金融支持體系存在一定的缺陷,阻礙了產業化發展。
信息共享、流動、真實是公司業務開展的依據,也關系著風險控制,信息展示充分,降低風險。但也不是全部的公司都愿意共享自己的數據。數據共享流動出現問題,引起信息不對稱。 其中委托代理關系是應收賬款類、存貨類、預付類中信息不對稱問題產生的基礎原因。。

圖1 農業產業化資金來源的具體構成
江蘇省的農村信用社在近幾年統一改制成為農村商業銀行。原先的農村信用社主要是為入社的社員服務,為轄區的農民和農業生產提供資金。雖然在某些經濟發達的區域,信用社已轉向為商業化運營,但整體上信用社還是為農業生產和勞動提供了明顯的資金支持?,F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從而以商業化的方式運營管理。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積累階段,這樣的改變則進一步弱化了其金融支農的職責。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我國主要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而農業發展銀行的職能定位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為實現國家既定的農業政策目標而參與金融活動,從而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但實踐經營活動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政策性資金實力有限,其職能定位決定一般不可直接吸收社會閑散資金,如此政策性銀行的資本實力就明顯不如其他商業銀行,在某些區域內,其資本甚至不如農商行。其次,農村發展銀行應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等多個方面服務,這使得金融供給總體不足,無法滿足農業產業化的剛性需求。此外,政策性金融機構進行的貸款主要指農業貸款,周期較長且風險較大,使一部分政策性銀行的農業貸款資產收益甚至為負,這種負的收益會影響銀行的自身發展。
商業銀行以盈利為目標,只需對股東負責。農業貸款的高風險性和低收益性使得商業銀行不愿充實農業信貸業務。中國農業銀行過去一直處于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核心地位,但隨著商業化改革的深入和城鎮經濟的發展,農業銀行的業務也逐漸轉向風險較小而收益較高的行業,脫離了為農業服務的初衷。另一個在農村地區有廣泛網點的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原先一直是只存不貸,吸引了大量的農村資金流出。農村金融的總體現狀是,大部分商業銀行從農村吸收存款,并上存到上級行,造成本應流向農村并服務農業發展的資金大量外流。
2006年12月,銀監會出臺《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若干意見》,準許產業資本和民間資本到農村地區新設銀行,批準在農村可以設立村鎮銀行、信用合作組織、專營貸款業務的銀行全資子公司。在此基礎上,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發展迅速,但缺乏一定的規范和指導,由此發展出農民資金互助社等組織。因缺乏有效監管,這類資金互助組織發展很不規范,部分資金互助社非法吸儲,非法放貸,完全違背其宗旨,出現許多資金鏈斷裂、互助社倒閉等問題,減弱了互助社對農業產業化的金融支持的作用。
農業產業化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的衡量并無統一觀點。關于農業產業化具體指標的選取,國內已有較多研究成果。劉樹[16]從農業生產基礎條件、農業生產結構優化、生產經營規模化、資源利用率、農業相關產業群發展程度等方面來建立指標體系;徐馮璐[17]從農業現代化、農業生產效率、農業市場化、農業生產規?;⑥r業結構優化等方面分別選取了指標體系。
一般認為,農民的人均年收入 (Y1)與產業化水平息息相關,產業化水平高的地方,農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就高;此外,隨著產業化水平的提高,每個勞動力創造的農林牧漁總產值 (Y2)也提高,因此,單個勞動力創造的農林牧漁總產值也可作為指標衡量產業化水平?,F階段,產業化的發展一般伴隨著高科技的應用和農業機械的投入,所以另將人均農業機械功率 (Y3)作為一個指標。而金融支持的量化因素較少,結合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準確性,最終選擇人均江蘇省農業貸款余額 (X1)作為金融支持的指標 (表1)。

表1 農業產業化和金融支持的相關指標
3.2.1 單位根檢驗
單位根檢驗是指檢驗序列中是否存在單位根,從而驗證序列的平穩性。因為存在單位根即是非平穩時間序列。序列中存在單位根過程就不平穩,會使回歸分析中存在偽回歸。本文采用ADF檢驗方法進行判斷。對于非平穩的變量,要對數據處理使之成為平穩時間序列,若變量是單整的,即可進一步對變量進行協整檢驗。利用Eviews軟件,先對各變量進行單根檢驗,以確定其平穩性。一般而言,現實世界的經濟數據都存在較大的波動性,大多為非平穩序列。以Y1為例,顯然該時間序列是不平穩的。因此對所有變量取對數,降低其波動性后再進行檢驗。
由表2看出,4個變量單位根的檢驗結果并不顯著,即4個變量并不平穩。對上述4變量進行一階差分得到檢驗結果看出,ln Y2,ln Y3,ln X3符合一階單整,而ln Y1不滿足一階單整,故對其進行二階差分分析,此時P值為0.006 1,所以ln Y1符合二階單整。

表2 ADF檢驗結果
3.2.2 協整分析
時間序列中常會發現2個變量存在一種長期穩定關系,稱之為協整關系。傳統的協整分析是通過對原始序列進行差分變換,將其轉化為平穩序列,得出其中的線性均衡關系,這種協整關系可稱為線性協整。線性協整的建模理論是從實際的數據生成過程出發,在平穩序列中尋找可能存在的長期線性均衡關系,以建立序列的結構模型,從而反映序列的運行機制。
本文采取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2步檢驗法 (EG檢驗),先對每個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再對序列進行普通最小二乘回歸。因為ln X1和ln Y2,ln Y3都是一階單整的,故選取ln Y2,ln Y3對ln X1進行回歸分析 (表3)。
由表4檢驗得到2個回歸方程的殘差已平穩,故最終確定變量的協整方程即為:

以上結果反映了1995-2012年期間序列間存在的長期均衡關系。從方程可得出:反映農民收入的農業產業化指標,即Y1與金融支持指標之間由于單整的階數不同,所以不能進行協整分析;反映農業生產效率的Y2與人均貸款X1間存在明顯的正向關系,提高人均貸款數額,能有效增加每個勞動力創造的農業總產值,即金融支持能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反映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的農業產業化指標Y3與人均貸款數額X3有明顯的正向關系,即金融支持能有效地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表3 ln Y2,ln Y3對ln X1的普通最小二乘回歸

表4 回歸后殘差的ADF檢驗
3.2.3 格蘭杰因果檢驗
經濟時間序列常出現偽相關的問題,即經濟意義表明幾乎無聯系的序列卻可能計算出較大的相關系數。格蘭杰因果檢驗在考查序列X是否是序列Y產生的原因時,采用如下方法:先估計當前Y值被其自身滯后期取值所能解釋的程度,然后驗證通過引入序列X的滯后值是否可以提高Y的被解釋程度,若是,則序列 X是 Y的格蘭杰原因(Granger Cause),此時X的滯后期系數具有統計顯著性。
格蘭杰因果檢驗要求所檢驗的序列是平穩序列,若是,非平穩就需行平穩性和協整檢驗。僅當上述兩者均符合要求,方能進行Granger檢驗,因此可檢驗Y2,Y3對X1的關系 (表5)。231

表5 Y,Y對X的因果關系檢驗
根據表5得出,江蘇省農民人均農業貸款是每個勞動力平均農業總產值增長的格蘭杰原因,這與協整分析的結果一致,說明江蘇省農民人均農業貸款的增長,能促進江蘇的農業產業化水平發展,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因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若獲得資金支持,就能顯著地起促進支持作用;江蘇省農民人均農業貸款不是農民人均機械功率增長的格蘭杰原因,但農民人均機械增長可以看作是農民人均貸款增加的原因。這表明農民在產業化過程中,對農用機械有旺盛的的需求,而這種需求的產生,是促使農業生產的相關人員進行貸款、購置農業機械等行為的原因之一。從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農業貸款可支持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從而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過程中的問題本質上是金融對農業的支持問題。在農業產業化及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僅有農村自有資本的積累是不夠的,需要有充足的外部資金介入。農民人均貸款的增加能有效提高每個勞動力平均農業總產值,即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實證結果表明,提供農業貸款能有效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因此,各級政府應重視金融對農業的支持作用,積極構建適應于農村發展狀況的農村金融體系。另據對江蘇沛縣實地調研的相關情況,針對江蘇農業產業化發展初步提出建議。
沛縣是江蘇省產業化發展的領頭縣,其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過程是圍繞主導產業進行深化和拓展的。政府結合本地原有優勢產業,建立起以優質稻米、特色蔬菜和生態肉鴨為核心的主導產業群。具體來說,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等措施吸引農業投資,以此解決主導產業鏈過程中資金缺乏的問題。一方面,主導產業本身的資本實力較強,相對的,銀行貸款風險較小。另一方面,主導產業鏈在資本幫助下獲得延長,農業生產收益更高,農戶、公司和政府均從中獲利。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支持主導產業發展,資金獲得最充分的利用。主導產業具有較強輻射作用,可帶動周邊的產業發展,因此建立圍繞主導產業的金融支持體系是對現有問題的優化解決方案。
銀行之所以不愿開展農業貸款的業務,歸根結底是因為農業貸款的高風險性,這會使銀行提取更高的準備金,從而影響銀行的盈利。江蘇省農委牽頭建立擔保公司,為農業龍頭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從而使銀行風險降低,樂于向農業龍頭企業貸款。這種商業化方式充分利用了金融杠桿的放大作用,且使政府資金可良性循環,產生持久的正效益。同樣政府也可通過相似的方式,建立面向專業合作社的小型基金或擔保公司,因為資金的自發逐利性,金融市場中面向農業的擔保體系還未發育成熟,建立信用擔保體系必須由政府牽頭主導,但政府涉入太深,對政績的追逐又會帶來違背市場規律的行為,所以同時還要建立起相應的隔離機制,促進擔保公司的良性發展,更好地為農業產業化籌集資金。
通過政策性信貸支持,改善農業企業發展的環境[18]。資本雖然具有天生的逐利性,但通過對銀行的激勵,可提高農業產業化的信貸投入?,F實中,中國農業銀行進行農業信貸,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稅收優惠。國家財稅政策支持可針對以下方面:一是對于支持農業發展的貸款,國家應考慮給予部分財政貼息;二是對于提供農業信貸額度達到一定標準的銀行,應實施減免稅收政策,如營業稅率保持在3%以下,甚至可以考慮對一些農村金融機構發放涉農貸款的利息收入免征營業稅,以此提高其貸款的積極性,并促進自身良性發展。
對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一定的激勵,同時金融機構自身也要進行金融創新。一是不斷創新貸款品種,滿足農業發展中結構調整導致的對貸款種類的不同需要。更進一步完善小額信用貸款制度,適當擴大信用貸款額度,促進農民增加農業收入。推廣農戶聯保貸款這一新的方式,保證農戶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大額資金需要。二是適當簡化貸款手續,著力解決農民貸款手續繁瑣的問題。三是加強貸款后的跟蹤和監管,改變傳統做法,信貸人員對重點農業放貸的項目還應承擔一定的責任。
[1] 汪艷,徐勇.論農業產業化的理論基礎 [J].農業經濟問題,1996(12):13-15.
[2] 張鑒君,桂又華,賈健,等.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研究:以江西為例 [J].金融與經濟,2008(1):49-53.
[3] 程文兵.農業產業化與金融支持關聯問題研究:基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實證[J].金融與經濟,2008(10):81-84.
[4] 董曉林,王娟.我國農村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內生增長模型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44-48.
[5] 朱建華,洪必綱.試論農業產業化與農村金融改革的良性互動 [J].財政問題研究,2010(7):122-125.
[6] 崔平.農業現代化與農村金融改革 [J].全國商情,2011(2):77-82.
[7] 魏忠海,謝家智.促進農業企業化發展的金融問題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47-50.
[8] 范天森.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融資瓶頸與金融支持 [J].農業經濟,2008(8):93-94.
[9] 張紅偉,李太后.農村金融市場優化研究[J].經濟縱橫,2009(8):86-88.
[10] 廖東聲,何琳.農村融資的供給約束分析[J].農村經濟,2012(2):69-73.
[11] 王仁富,劉傳利,程家福.農業產業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20-22.
[12] 馬興國.構建農業產業化的金融支持框架思考 [J].濟南金融,2002(1):44-45.
[13] 方陽娥,魯靖.從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經營行為看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思路 [J].經濟縱橫,2006(7):23-24.
[14] 曹平輝.從需求視角構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婁底市金融支農個案情況調查 [J].金融經濟,2008(20):149-150.
[15] 張麗霞.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探析“小額信貸+保險”模式[J].科技創業月刊,2008(5):22-24.
[16] 劉樹.農業產業化指標體系研究 [J].農業技術經濟,1997(3):9-12.
[17] 徐馮璐.農業產業化與金融支持相關度的定量分析 [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20-24.
[18] Zhang Y K.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Yunnan Menglian case analysis of local government func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09,4(5):18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