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宜靜 ,袁德明 ,張權芳 ,黃凱美 ,顏韶兵 ,孫利祥
(1.浙江杭州市種子總站,310020;2.臨安市種子管理站;3.富陽市種子管理站)
瓠瓜屬葫蘆科一年生攀緣草本植物,又名長瓜、蒲瓜、夜開花、葫蘆等,是我國南方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1],其產量高、經濟效益好,在浙江各地發展效益農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瓠瓜是杭州市夏季自產自銷的主要蔬菜之一,由于其不適宜高溫季節平地栽培,形成了每年7~8月的供應淡季,而高山栽培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因此瓠瓜也是杭州市高山蔬菜的首選作物之一。在當前“大市場、大流通”的帶動下,消費者對瓠瓜類型的需求也趨向多樣性,現以長棒形(長35~45 cm)和市場新興消費類型的中棒形(長25~35 cm)兩種為主。為比較不同類型的瓠瓜品種在杭州市高山地區種植的適應性,特設置該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參試品種6個:改良杭州長瓜、浙蒲2號、浙蒲6號、浙蒲8號均由浙江省農業科學研究院蔬菜研究所提供;越蒲1號、越蒲2號由浙江省紹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提供,以浙蒲2號為對照(CK)。其中,浙蒲8號和越蒲1號為中棒形品種,改良杭州長瓜、浙蒲2號、浙蒲6號、越蒲2號為長棒形品種。
試驗于2013年在臨安市清涼峰鎮浪廣村浪源高山蔬菜專業合作社基地進行,海拔880 m,前作為冬閑田,上年種植菜豆;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33.35 m2,每小區種植60株;按照當前高山瓠瓜市場需求期設置播種期,5月21日播種,大棚穴盤育苗,6月4日移栽,露地栽培,畦寬1.6 m,雙行種植,株距0.7 m,667 m2種植1 200株,搭“人”字架,主蔓高1.0 m時摘心,其他按照高山瓠瓜常規栽培技術管理。
生長期間觀察記錄各品種的生育期、瓜條性狀、產量、病害等。
從表1可以看出,參試的6個品種的生育期相近,始花期浙蒲6號、浙蒲8號和越蒲1號相同,均比對照浙蒲2號早1 d,越蒲2號和改良杭州長瓜與對照相同;越蒲1號早熟性最好,比對照早1 d采收,浙蒲8號和越蒲2號次之,始收期與對照相同,浙蒲6號和改良杭州長瓜均比對照晚熟。高山瓠瓜的采收期一般在45~50 d,因持續高溫干旱天氣影響了植株后期長勢,因此,本試驗中各品種均于8月17日提早結束采收。

表1 各參試品種主要生育期比較
從田間觀察看,植株生長勢以浙蒲6號和浙蒲8號最旺;各品種瓜色均較好,陰陽面色差小,越蒲1號表皮淡綠,其他各參試品種與對照浙蒲2號一致,表皮綠色;瓜上下均勻度以浙蒲系列3個品種為好,尤以浙蒲6號最均勻,杭州長瓜是改良提純種,因此商品性也與浙蒲系列相似。從瓜條性狀看,瓜條縱徑以對照浙蒲2號最長,為41.5 cm,浙蒲6號次之,越蒲1號最短,比對照短6.9 cm,其次是浙蒲8號;各參試品種的瓜條橫徑均比對照浙蒲2號粗,以越蒲1號最粗,達6.72 cm,越蒲2號次之,比對照粗0.8 cm。單瓜質量以越蒲1號最大,平均單瓜質量比對照浙蒲2號大19.4 g,浙蒲6號僅次于對照,其他各參試品種單瓜質量均低于對照。試驗中枯萎病各品種均未發生,白粉病發生情況差異不明顯,均為前期輕度發生,中期中度發生(表2)。

表2 各參試品種果實性狀和抗病性比較
由表3可知,各參試品種產量差異不明顯,均達到了一般高山瓠瓜產量水平,以越蒲1號最高,為3 094 kg/667 m2,對照浙蒲2號次之,越蒲1號比對照浙蒲2號增產4.6%,其他4個品種均低于對照,越蒲2號、浙蒲6號和改良杭州長瓜比對照分別減產3.3%、4.3%和5.4%;浙蒲8號產量最低,667 m2產量為2 644 kg,比對照減產10.6%。

表3 各參試品種產量比較
從本試驗結果看,綜合產量、商品性、瓜形等因素分析,長棒形品種中以浙蒲6號和越蒲2號最為理想,在杭州市高山地區具有極大推廣前景。與對照浙蒲2號相比,浙蒲6號色澤更好、瓜條略短更符合市場要求,在高山栽培時均能表現較高的產量水平和更好的商品性;試驗中浙蒲2號產量較高,但結合前幾年試種情況,在高山瓠瓜生產中偏早種植(4月下旬播種)時,浙蒲6號明顯優于浙蒲2號,偏遲種植(6月上旬播種)時,浙蒲2號相對優于浙蒲6號。中棒形品種越蒲1號相對較粗,而杭州地區喜食細長瓠瓜品種,故其不適合杭州市場的消費習慣,但產量高,可作為高山種植外銷品種儲備;浙蒲8號雖然產量相對偏低,但相比浙蒲6號瓜條更短,瓜橫徑相近,極受杭州市場消費者青睞,因此可進一步試驗并研究其配套栽培技術,以提高產量促進推廣應用。
[1]王毓洪,皇甫偉國,黃蕓萍.瓠瓜高山無公害生產技術[J].中國瓜菜,2006(3):34-36.
[2]王秋萍,吳曉花.浙江省瓠瓜品種應用現狀及潛力品種推薦[J].長江蔬菜,2009(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