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 力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
自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來,中日兩國圍繞釣魚島、東海防空識別區等問題接連出現摩擦,關系趨緊。2013年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又公然參拜靖國神社,導致中日關系跌落至近三十年來的最低點。這其中的深層次原因究竟是什么?日本的戰略意圖是什么?值得深入探究。
從歷史縱向來看,中日關系自1972年兩國恢復邦交之后,曾平穩發展二十多年,這一時期,日本雖然以美日同盟為其外交首要,但同時也推進中日友好合作,因此,中日關系雖有小起伏,總體上比較穩定。但進入新世紀以來,日本領導人只要美日同盟,不顧中日關系大局,改變了中日友好的既定方針,由此導致中日關系風云突變。先是小泉內閣先后六次參拜靖國神社,然后是野田內閣宣布釣魚島國有化,挑起中日島嶼爭端。安倍晉三上臺后,不僅利用釣魚島問題、東海防空識別區等問題向中國發難,而且發展到公然參拜靖國神社。這絕非偶然現象,其深層次原因是日本對中國崛起產生的不適應癥持續發作。日本自1894年甲午海戰以來一直保持對中國的心理優勢,雖然二戰失利,卻不認為是被中國打敗的,而是被美國打敗的,而且戰后日本在經濟上很快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中國仍然有居高臨下的感覺。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迅速增長,綜合國力強勁提升,日本感到壓力增大,特別是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過日本,更使日本在亞洲有了危機感,滋生“戰略焦慮”。近二十年來,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其在亞洲乃至世界的影響力日益下降。在此期間,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已在2010年啟動,共同利益擴大。中韓貿易規模和經濟合作不斷拓展。印度與中國在金磚國家基礎上的良好合作日益緊密。這些都深深刺激了日本,使其在亞洲有一種地位迅速下降的感覺。恰逢此時,美國“重返亞太”,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在這種背景下,日本試圖以美日同盟牽制中國崛起,避免戰略被動,進而擺脫二戰后國際社會對日本的束縛,力圖重新主導亞洲,進而“奪回強大的日本”,成為“正常的大國”。這是日本的戰略意圖所在。
日本的一連串動作有依托美日同盟對抗中國的意圖,但其如意算盤很難如愿。就拿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來說,已經沖撞了美國主導制定的戰后國際秩序的底線,引起美國的不滿。安倍上臺后還遍訪東南亞國家,宣傳中國威脅論,并試圖以小恩小惠拉這些國家聯手對華。但時代不同了。日本要在亞洲經營這樣一個反華聯盟,孤立中國,不太可能成功。東盟一些國家雖然愿意借助日本,獲得些好處,并在東南亞實現大國平衡,但在經濟上,中國顯然比日本更重要,中國與東盟國家貿易量已突破4000億美元,今后10年內還將達到10000億美元。孰重孰輕,這些國家掂得清楚,不會跟隨日本與中國為敵。因此,在大局面的戰略判斷上,中國在亞洲還是處在有利的地位。
面對日本對中國崛起的不適應癥和“戰略焦慮”,中國作為一個后起大國,不僅要有底線思維,更要標本兼治。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但不能放棄原則,不能放棄正當的權益。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保持低調,并不意味著中國外交無所作為,軟弱可欺。日本的挑釁行為已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已嚴重損害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在這樣的大是大非面前,中國應當理直氣壯地作出戰略回應,堅決打掉以安倍晉三為代表的日本右翼勢力的氣焰。在事關國家主權安全等原則問題上,在事關中日關系政治基礎和戰后秩序維護的重大問題上,中國應旗幟鮮明,劃出底線,維護國家利益。習近平主席在新一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曾強調指出:“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這番話闡明了中國和平發展的原則和底線。面對日本一再挑釁,只有堅決維護國家正當權益,堅決維護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才能更好地和平發展,同時防止別國對中國產生誤判。
日本右翼的崛起使東亞國際環境更為復雜。為實現更遠大的發展目標,中國需要有高超的政治智慧應對日本的挑釁。在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中國處在道義制高點上,因此要抓住重點,集中批判。要對靖國神社的來龍去脈,要害所在,以及供奉的甲級戰犯進行深入剖析,廣泛宣傳,把這些被告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2014年是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要以此為契機,舉辦大型活動,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深受日本軍國主義之害的國家多做工作,共同聲討日本右翼的崛起。同時要對日本右翼勢力實行精確打擊,對其死硬分子,特別是對屢次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政界要員和長期資助日本右翼勢力的企業,要設立名單,提高它們挑釁的成本代價。與此同時,要把日本極右翼分子同廣大日本人民相區分,最大限度地爭取日本民眾的多數。
在同日本右翼勢力較量的過程中,美國是可以爭取的力量。在反對參拜靖國神社和維護二戰后國際秩序方面,中美之間有一定的共同點。因此要向美國曉以大義,以美國約束日本右翼勢力崛起。另外,從中美日三邊關系來看,中美關系越是穩定發展,日本右翼勢力挑釁的資本和挑釁的氣焰就越會下降。中美關系是撬動中日關系的有力杠桿。中美之間雖有許多矛盾和摩擦,但在大的全球戰略方面共同點居多。2013年6月,中美兩國元首在美國安納伯格莊園會晤,共同啟動“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如果能以此為契機使中美關系走上平穩發展的軌道,將會對中日關系態勢產生重要影響。從長遠角度看,在美國的戰略天平上,中國的分量會越來越重,日本的分量會越來越輕,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對此,中國要有戰略自信。
當然,中國作為后起大國的和平崛起也會造成沖擊波,也會讓日本產生不舒服感與壓力感,日本也需要有一個適應期。只要中國持續發展,把自己的事辦好,實現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戰略目標,完成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歷史任務,逐漸拉大與日本的實力差距,中國就能掌握戰略主動權。面對外部干預和挑戰,中國越是發展,反制措施就會越多,對和平的維護也就越有利。今后中國要把快速增長的綜合實力迅速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是解決國際問題的能力。這是治本的辦法,時間是站在中國一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