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明(本刊記者)
張亮:大學生“村官”的創業路
文/周 明(本刊記者)
在農村扎根7年后,張亮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夢想。更重要的是,他通過建廠為當地村民勾勒了一幅以棗致富的幸福之路。
在全省大學生村官這個群體中,張亮的經歷頗具代表性。
7年來,讓大多數人沒想到的是,這個在他們看來默默無聞的小伙子,在創業的道路上,竟然闖出了一片天地。
如今,當初總是“站在人群后面”的大學生村官張亮早已成了萬鎮的“名人”。他在自己的創業道路上一直堅持著,也為當地棗農鋪就了一條“幸福之路”。
“你要是在那邊干得不順心,就回來吧!”直到張亮已經在家鄉神木縣正式上任村官一職,廣東的老板仍每天給他打電話,勸他回來。
2006年,已在青島立足的張亮選擇南下,在廣東惠州一家外貿進出口公司從事翻譯工作,因為個人能力出色,深得領導賞識。
那段時間,張亮頻繁往返于內地與港臺地區,瀟灑自如地與外商打交道,談生意,是別人眼中事業“大有前途”的白領。
可是,在那些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的日子里,張亮心中竟然隱約生出一絲“莫名的空虛”,始終沒有歸屬感。他想回到家鄉,想創業,想打拼一番屬于自己的事業。
恰在此時,張亮看到了招聘大學生村官的公告,幾乎來不及權衡利弊,他就報了名。
懷著對農村廣闊天地的憧憬,時年27歲的張亮順利通過了神木縣委組織部組織的考試,告別了廣東霓虹閃爍的城市生活,回到家鄉,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
至今,張亮還清楚地記得來神木縣萬鎮報到那一天的場景,從縣城坐班車前往鎮上,將近3個小時的路途讓他“緊張不已”,汽車在接近50度的山路上來回上下,接連不斷的彎道使得身體與車子一起搖搖晃晃。窗外閃過的山頭上則是一片片綠色的棗樹。
等車子駛進鎮上,眼前的景象也大出張亮所料,僅有的一條100多米的主干道上,鎮政府的二層樓房可以算是當地的地標性建筑。
雖然張亮打小也在農村長大,可他家鄉神木縣大柳塔鎮位于縣城北部,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沒有想到,神木最南邊的萬鎮這么落后。”張亮回憶說,“第一感覺是,這個地方幾乎是個快被外界遺忘的地方。”
對于剛剛上任的張亮來說,萬鎮的一切都很陌生。
“一個學生娃能成什么事?只怕待不了多長時間。”這是村民們對他的評價。對于這樣的評價,張亮想通過努力來改變。
不過真做起來并沒有那么容易。張亮試圖努力參與到鎮政府的日常工作,但結果卻并不理想。好幾次,張亮主動跟隨鎮村領導進村處理村民糾紛,可一到現場,發現自己連個說話的機會都沒有,“其實,自己也不知道該對村民們說什么,只好一個人悄悄站在人群后面。”
張亮發現,自己那一套與外商打交道的辦法在這里完全失去了用武之地,他開始懷疑起自己的存在價值。
后來,鎮上給他安排了一個統計全鎮計生工作的崗位。“不用和村民面對面打交道,對著電腦就能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可這不是張亮想要的生活。
“那個時候,失落感像影子一樣時刻伴隨著自己。”張亮每天坐在山頭上,對著遠處的黃河一望就是好幾個小時,除了河道上傳來行船的突突聲,周圍一片寂靜。
“我就想在農村干一份事業。”自從走進這個偏遠的小山村,張亮心里的這個理想就沒有變過,可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來到萬鎮工作,張亮用了兩年時間坐在山頭懷疑人生,一眼望不到邊的棗樹林靜靜生長,感覺“時間在這里仿佛都要靜止了”,他一度甚至想給廣東的老板去個電話。
一天,張亮像往常一樣盯著山頭的棗樹,突然一個念頭襲來:“這里這么多的棗樹,為什么不能發展紅棗產業呢?”整個人一下子提起神來。
可后來一打聽才知道,這些棗樹既為當地村民帶來了“收獲的幸福”,也帶來了“揮之不去的痛苦”。
神木縣屬于紅棗產出大縣,擁有20萬畝棗樹,而擁有“紅棗之鄉”美譽的萬鎮就有6萬畝紅棗,占了全縣1/3的份額。如果收成好,外加銷售順暢,村民的年均收入能夠過萬。但脆弱的棗樹經不起折騰,2007年到2013年,萬鎮棗樹遭遇了3次大的自然災害,暴雨、霜凍接連來襲,幾乎到了絕收的地步。
“那段時間,我遇到過很多家里棗樹慘遭絕收的村民,他們盯著地里落下的棗樹花的那種絕望眼神,我一輩子都難以忘記。”張亮加重了語氣說。
自然災害讓棗農無能為力,更使他們擔心的是,即使到了收成好的年份,一旦遭遇銷售不暢,受到的打擊會更大。
一般情況下,紅棗的收購價格如果維持在每斤1.5元的水平,棗農一年付出的辛苦和成本才能收回來,可紅棗如果豐收了,棗販子就會把收購價格一再壓低,甚至低到0.5元以下,即使這樣,好多村民仍舊無法順利賣出自家的紅棗,“棗賤傷農”在萬鎮屢見不鮮。
“豐收了不行,不豐收了更不行。”張亮無可奈何地說。
為了解決棗農遇到的問題,鎮政府派人出去考察,張亮隨考察隊一路走過了山東、河北、山西等紅棗產業大省,他們不僅要前去尋找適合發展萬鎮紅棗的產業,還帶有一個最基本的使命,那就是上門推銷萬鎮的紅棗。
當地紅火的紅棗產業讓這些萬鎮來的客人贊嘆不已,但考察隊員們也遭遇了一些“不愉快”,在張亮心中,對方有些“趾高氣揚”的氣場一直壓著他們。
在山西一家紅棗食品企業里,面對萬鎮來的考察隊伍,對方老總顯得并不客氣,手拿兩個核桃一邊轉著,一邊以“成功者”的口吻對他們說,“我們這里方圓百里連一顆棗樹都沒有,可我們紅棗產業卻照樣做得紅紅火火,其中一部分紅棗就是從你們鎮上收的。”
這觸到了考察隊的“痛處”。“我們萬鎮是沒有人,沒有錢,還是沒有棗樹,怎么就發展不了自己的紅棗產業?”事后張亮憤憤不平地回憶說。
張亮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當年辭職回來做村官是因為想要有一番作為。“萬鎮沒有紅棗深加工企業,不是沒人想過,他們就是怕擔風險。”其實“前面的人”擔心的事,張亮心里同樣沒譜兒。
不過,已經到了這個份上,張亮說自己無論如何也要把紅棗產業做起來。張亮算了算這幾年與朋友合伙做生意攢下的存款,再加上政府貸款以及親朋好友借款,上千萬元的資金問題應該能夠應付。至于有風險,“那也得做”。
2011年,在當地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他終于注冊成立了“陜西華和實業有限公司”,創業夢想就此拉開。
為了尋找合適的產品,張亮與兩位合伙人走訪了全省多個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農業專家。在去拜訪陜西師范大學食品工程與營養科學學院陳錦屏教授時,陳教授略帶神秘地從兜里掏出一包粉末狀的東西說:“我知道你們的來意,不過你們先嘗一下我們最新研發的紅棗咖啡,咱們再談。”
此前,三人對該產品聞所未聞,只喝了一口,便不約而同拍了拍面前的桌子:“就這個了!”
產品有了,接下來建廠還需要一個“好地方”,而張亮對這些一竅不通。“選址花了幾十天,每天都是合伙人陪著到處跑。”此時,神木縣為推動當地產業升級,規劃了一條沿黃經濟帶,正好從萬鎮穿過。
借此東風,鎮政府在黃河沿岸的西豆峪村為張亮劃出了一片85畝的場地,工廠最終得以順利落戶,以紅棗咖啡為代表的紅棗深加工項目也被列為神木縣重點建設項目之一。
通過與科研機構進一步的合作實驗,紅棗咖啡研發也取得了成功,張亮還為產品取了個洋氣的名字“曼喬咖啡”(MANCCIOCOFFEE)。張亮說,他們的目標不僅是國內,還要打入國際市場,與那些洋品牌一爭高下。
工廠動工了。起初一切順利,但隨之而來的民間借貸崩盤風波還是影響到了建廠進度。兩名合伙人相繼退出,一時間,后續資金問題成了張亮的最大困難。
最后,由鎮政府出面,張亮才從銀行獲得貸款。當然,建廠遇到的問題還不止這些,他花了兩年時間,斷斷續續,艱難完成了工廠建設。回想工廠建好的那一天,張亮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滋味。“不過,總算是朝著自己的理想又近了一步。”
如今,累計投資4000余萬元興建的現代化紅棗深加工工廠在黃河之畔拔地而起,年產500噸紅棗濃縮汁、紅棗粉生產線、年產1000噸紅棗咖啡生產線均已成功進行了試生產,預計年產值達1.5億元,可使紅棗附加值提高3-5倍。
漸漸地,對于張亮,村民的質疑少了,贊賞多了。
“廠子建好了,咱們的紅棗也就不愁銷路了。”西豆峪村老村長李林章說,對村民們來講,張亮建起的不單單是一座工廠,也為他們建起了希望。
“現在走在村里,村民都會主動跟我打招呼,嘮家長,說說今年紅棗的收成。”此刻,張亮覺得自己之前的那些付出都值了。
去年下半年,廠子開始試運營,張亮在萬鎮收購了40萬斤紅棗,每斤兩塊錢,高出以前平均收購價格近5毛錢。“雖然對于當地紅棗市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村民至少看到了希望。”張亮說。
建廠兩年多來,張亮接受過省、市各級領導的“檢閱”,獲得數次榮譽。但張亮覺得,“這還只是個開始”。他的夢想是,在曼喬品牌帶動下,紅棗產業成為神木非煤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外界說起神木時,不光想到煤,還能想到我們有20萬畝棗林和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