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深,和增良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林業局 農村能源工作站,云南 怒江673100)
黨中央、國務院對貧困地區十分關心和重視,把開發扶貧作為一項偉大的歷史性事業,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采取各項有力措施,使貧困地區的經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目前,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增加農民的收入是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最為突出的問題。特別是如何使貧困地區農民早日脫貧致富,盡快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成為貧困地區發展的重要課題。201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貧領導小組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搞好怒江州扶貧開發攻堅工作的意見》提出民生改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生態建設5大工程,為怒江實施沼氣開發扶貧工程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發展農村沼氣是解決農民生活用能、保護生態環境、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改善農村衛生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民心工程,因此,沼氣開發扶貧為貧困地區農民致富奔小康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怒江是一個集邊疆、民族、貧困、宗教、山區為一體的民族自治州,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等一系列原因,怒江州扶貧面廣,相對貧困問題比較突出,返貧現象時有發生,扶貧開發任務仍十分艱巨。
怒江州屬于民族“直過”地區,全州各族人民經過長期艱苦奮斗,實現了社會形態的歷史性跨越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但與全國全省平均發展水平相比,怒江州仍然是最貧困,最落后的民族地區,全州所轄瀘水、蘭坪、福貢、貢山4縣都是國家重點扶持縣,全州農業人口44.6萬人,其中:有25.4萬人處于貧困線以下,占全州農業人口的57%;有12.7萬人喪失基本生存條件,占全州農民的1/4;有6.5萬特困農戶居住在茅草房,杈杈房,木楞房中。
2013年,怒江州地方財政收入為12 億元,財政自給率只有26%,吃飯問題無法自己解決,全州農民人均收入為3251元,是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3,是云南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2。總體上看,需要國家大量“輸血”。
多數貧困對象居住在高寒邊遠山區,土地貧瘠,水源缺乏,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醫療衛生條件差。
貧困戶勞動力文化低、技能差,能力性貧困問題日益突出。要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沼氣必然成為一項重要內容。特別是在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收入差別比較大的情況下,大力發展技術成熟、投資小、易管理、見效比較快的農村沼氣,具有一舉多得的效果。
沼氣是一種清潔、高效的可再生能源,以沼氣為紐帶開展綜合利用,不僅可以方便農民的生活,還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加快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民盡快脫貧致富。
怒江是一個集邊疆、民族、貧困、山區為一體的特困地區,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等原因,境內群眾的生產方式以墾植和輪閑耕作為主。因此,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互為因果,惡性循環的生產方式,低層次生態系統持久地入不敷出,只能進行惡性循環形式運轉,使得系統的生物產量級別降低,人的食物鏈被迫縮短,生態效益遞減,農民生活水準下降。而以沼氣為紐帶的農業生產模式,延長了生物食物鏈條,實現物流循環的多層次利用,即通過家畜過腹提供的糞便,經菌類分解產生沼氣。同時,沼氣可用來點燈、做飯,能解決農戶的基本生活用能,為農戶節約煤、薪柴等,減少了開支,沼渣又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可增加農作物產量,使農戶增產增收。沼液可以用來噴灑果樹、蔬菜、浸種、喂豬、養雞等,使資源循環利用,實現農業增產,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生態效益遞增,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在沼氣的制取和綜合利用過程中,從建到用,向農民推廣一整套適用種植、養殖技術,讓每一個農戶都能掌握更多的生產技能,改變對貧困地區傳統的直接輸血扶貧方式,徹底改變貧困地區農戶的現狀。
當前,農村大量的畜禽糞便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已經成為農村居住環境和生產環境一大污染源,同時,又為疫病傳染提供了溫床,成為農村的一大公害。加快建設農村沼氣能夠有效地解決養殖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從而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從源頭上阻斷疫病的傳染,使農村村容村貌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變化,促進了農村社會文明進步,增進農民身體健康。其次,農民使用沼氣以后,減少上山砍柴、割草之勞,降低勞動強度。改變了過去農村炒菜做飯煙熏火燎的局面,大大縮短炊事時間,使農民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脫出來,更多地享受現代文明生活,從而使農民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通過修建和使用沼氣,建立生態家園,開展沼氣的綜合利用,激發了農戶的養殖熱情,從而帶動、促進畜牧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使農村產業結構得到了優化。
(1)節約生活用能,增加農民收入。在貧困地區,農村建起一口8m3的沼氣池,常年養4頭豬,就可解決4口之家日常生活用能需要。年可為農戶節約電費和燃煤費500元左右。
(2)沼液和沼渣利用改變了生產方式。沼氣發酵,不僅是一個生產沼氣能源過程,也是一個造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物生長所需的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基本上都保留下來。因此,經過厭氧發酵所產生的沼液和沼渣即是優質的飼料添加劑,也是優質、高效、無污染的有機肥料。沼液養豬:沼液作為料添加劑飼養豬,操作方法簡單,將豬飼料先用一定量的清水拌好,然后加入沼液拌勻即可。也可以直接用原沼液拌料喂豬,在豬進食前后單獨喂沼液也行。喂沼液的豬出欄時間短,外貌好看,膘肥體壯,肉質細膩,市場前景較好。沼液和沼渣作為基肥,通過葉面施肥或追肥,能提高作物產量、品質和抗病能力,產出的瓜、果、蔬菜品質好、口感正、色澤鮮、無污染,在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沼液作為浸種:沼液浸種比清水浸種具有發芽率高,發芽齊整;播種后易扎根,長勢旺;秧苗抗寒抗逆能力強,成秧率高,苗壯根粗,新根多、病蟲少等優點。同時,沼渣既是優質肥料,又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劑,連續施用沼渣,土壤松泡,結構改良,色澤加深,保水保肥能力增強。因此,沼氣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有著廣闊的利用前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外部形象與內在素質的統一。農村的發展離不開農民,農民的素質決定農村發展的速度,農村文明的程度,農村發展的進度。引導農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跟上時代步伐。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家園模式,其本身就是一項科技含量比較高的項目,又因其效益顯著,能提高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使他們把精力投入到將實用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行列中,增加了農業的科技含量,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水平。同時,農戶根據自身的特點發展種養、加工等庭院經濟項目,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得到了充分利用,既消除社會的一些不安定因素,又提高了人力資源、土地資源以及其他資源的利用率。為農業生產發展提供了大量原材料和經濟基礎,促使農業生產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粗加工向深加工發展,農民在模式建設中,逐步樹立起商品的信息觀念、時效觀念、價值觀念和市場觀念,人的科學文化素養普遍得到提高,從而有力地促進了鄉風文明建設,推動了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
沼氣的建設能給農村帶來一定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一是一口8m3沼氣池,年產沼氣在450m3左右,可解決3~5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能,幫助農民直接增收節支。二是每年可替代薪柴和秸稈3t左右,相當于0.2hm2林地的年生長蓄積量。三是農村沼氣的使用,每年可減少0.17tCO2排放。四是及時有效地處理污水橫流、臭氣熏天、蚊蠅亂飛的臟、亂、差的現象,提高了生活質量,減少疫病的發生。五是農民因地制宜,以沼氣為紐帶,走出了“豬-沼-菜-果”的生態種養之路,實現種養業生態良性循環。六是沼肥利用可減少20%以上的化肥和農藥施用量,實現糧食增產15%~20%,蔬菜增產30%~40%。充分利用沼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實現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目標。
沼氣項目,是一項深受農民歡迎的民心工程,但由于現階段的項目村絕大多數地處深山區、石山區、邊遠地區,項目工作難度和工作費用明顯增加,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本身就十分艱苦,經濟條件也相對落后,導致發展沼氣項目自籌資金能力十分有限。目前國家補助的每口沼氣池2000元,僅能解決建池之需,要配套“三改”,農戶還需投入2000元/口左右,缺口較大。再則,項目國家補助資金必須全額補助到農戶,其補助投資設計中并無“設計費、質監費”等項目的專項費用,而怒江州州、縣、縣、鄉級財力有限,自顧不暇,也無力匹配,導致項目設計、質監等工作無從著手。因此,建議有關部門適當提高項目建設國家財政補助資金標準,在項目建設國家財政補助資金設計中,配套增撥“項目設計費”、“項目質監費”、“專項科研費”等,以確保項目建設有序發展,更加有力地促進社貧困地區農村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農村沼氣“三分建七分管”,建設不是最終目的,而是通過加強建后管護,強化服務,提高沼氣的使用效率,擴大沼渣沼液的綜合利用效益,使農戶真正受益,才是農村沼氣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改變過去“重建設輕管理、重速度輕服務、重數量輕質量”的做法,逐步建立健全以縣級服務點為龍頭、鄉鎮服務組織為支點、村級服務網點為單元、農民沼氣服務人員為基礎的沼氣技術服務管理體系,為沼氣用戶提供優質的建設、培訓、信息技術和物質供應等服務,把服務范圍覆蓋到千家萬戶,形成州、縣有管理機構,鄉、村有服務組織,上下貫通、左右相連、專群結合、功能齊全、運轉自如、服務高效的農村能源技術服務體系,從而解決農村沼氣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促進農村沼氣建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通過各種媒體大力宣傳已成功的沼氣綜合利用示范戶、養殖場,營造農村能源建設的積極氛圍。一是向各級領導干部宣傳發展農村戶用沼氣池對加快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意義,提高各級領導的認識;二要向基層干部及技術人員宣傳,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三要向廣大農民宣傳,讓其了解建沼氣的好處,增強自覺性和主動性。四要向社會宣傳,形成全社會重視農村能源建設、關心農村能源建設、支持農村能源建設的良好氛圍。五是要加強示范引導,打消農民疑慮,可采取動員村干部先建沼氣池,再選擇基礎較好的村進行試點,以點帶面進行推廣。
按照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思路,積極推進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建設,研究和引進新型高效的沼氣綜合利用實用技術,提高科技含量。引導農民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生態農業、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自然資源、發展循環經濟、創建節約型社會的高度來提高認識,調整發展思路,將推廣沼氣與養殖、種植相結合,打造“養殖-沼氣-種植”的模式,以“豬(禽、牛)-沼-果(魚、菜)”來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達到“三沼(氣、渣、液)”綜合利用和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
加強建池技工認證培訓,提高技工實際操作能力,縣、鄉兩級項目實施部門,要認真摸底,逐步建立健全建池技能人才數據庫,為“沼氣生產工”資格鑒定和隊伍建設創造條件;同時每年實行一次“末位淘汰制”,鼓勵技工提高自己的技藝和服務水平,淘汰經過多次培訓仍無法提高技藝和服務水平的技工,嚴格推行持證上崗、競爭上崗,確保建池質量。
要提高科研水平,解決建池技術及材料不過關,沼氣池質量差,存在漏水、漏氣等問題,提高沼氣池的使用壽命;改善池型結構,提高產氣效率,提高沼氣池的綜合利用能力,不僅能解決燃料問題,也要解決農村生產中的經濟問題,使沼氣池成為農民經濟收入增長的重要來源。
提高認識,準確定位農村沼氣建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堅持科學規劃,擇優推廣既符合國家行業標準又符合縣情鄉情的實用池型。確保建池率、合格率、使用率均達百分之百。同時,提倡“農村改廁”、“扶貧攻堅”、“退耕還林”、“畜牧養殖”、“異地扶貧移民搬遷”等項目資金整合匹配,形成合力,提高項目建設水平,全面實現“一池三改”,力爭在改廁、改圈、改廚的基礎上改水、改路、改房,讓每一個建池農戶家居環境從根本上煥然一新;讓每一個項目村寨徹底改變柴草亂垛、糞土亂堆、糞水亂流、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畜禽亂跑等臟、亂、差的現象,以農村沼氣為切入點,逐步實現路面硬化、村寨綠化、環境美化、庭院凈化的目標。各級各部門通力合作,動員項目村寨整體參與,通過統籌規劃、逐戶設計、統一施工,實現集中連片、整村推進,使其發揮規模效應。
沼氣建設不僅實現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農業生產高效化、農村環境清潔化和農民生活文明化,而且具有經濟、生態和社會等各方面的綜合效益。因此,農村沼氣建設全面提升了農村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改善農村環境,改變了農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達到了家居溫暖清潔化,庭院經濟高效化和農業生產無害化的目標,這也是貧困地區實現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舉措之一。
[1]吳 奇.景東縣農村沼氣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云南林業,2009(10).
[2]劉玉飛.淺析長治市農村沼氣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農機,2009(12).
[3]張山山,呂書杰.少宗縣沼氣發展調查研究[J].經濟視角,2010(2).
[4]李景朋.關于農村沼氣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沼氣,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