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南陽 473000)
高職高專英語第二課堂的移動微型模式探究
王潔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南陽 473000)
通過對高職高專英語課堂教學和其學生應用取向的分析,并以高職高專院校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為導向,得出在高職高專院校有針對性地開設英語第二課堂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勾勒出基于移動網絡平臺的第二課堂移動微型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
高職高專英語 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是相對于課堂教學而言的。從教學時間上看,如果說依托于教學大綱在教學計劃規定的時間里所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被稱之為第一課堂的話,那么在第一課堂之外的時間尤其是課余時間所進行的與第一課堂相關的教學活動就被稱之為第二課堂。從教學內容上看,第二課堂教學源于教材但又不囿于教材,可因人設課,可因需設課,還可因趣設課,且無需考試。從教學形式上看,第二課堂教學更貼近生活、豐富多彩。與第一課堂教學相對而言,第二課堂教學可以在教室進行,也可以在操場進行;可以在學校進行,也可以在校外進行;可以在課外的整塊時間通過集中授課的方式進行,也可以在茶余飯后利用小憩時間以學生自學為主輔以教師宏觀指導的方式來進行;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支持下的微博和微信平臺上,第二課堂教學更是達到了隨心所欲的4A階段,即Anytime,Anywhere,Anything,Anyone。因此,第二課堂教學大大彌補了第一課堂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足,是對第一課堂教學的延伸、補充和發展。
英語第二課堂是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學改革中不可忽略的部分,它既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又充分體現個性化的教學原則。高職高專學生入學成績普遍不容樂觀,而且隨著錄取分數線的持續走低,聽不準確,說不達意,英語先天不足的學生更是大有人在。而高職高專英語既是一門公共必修課,又和后續的英語過級和專升本等考試銜接,因此備受學生重視。但現有的課堂教學根本無法滿足學生彌補先天不足的迫切愿望,要想在4節周的現有條件下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能力均得到持續均衡的發展,顯然難以如愿。而且隨著高職高專招生的持續擴張,現有教學設施越發不完備,班級容量大到甚至超過百人,最有利于發揮語言優勢的個性化小班授課模式不能實現,加之課堂教學必須以大綱為依據且嚴格按照教學計劃和教材進行,這就存在著語言知識的輸出量嚴重不足,英語教學的人文性和教育性特點難以體現的問題。而且,根據高職高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現狀,由于學制較短,且就業壓力使得學生不得不在短短的兩三年時間里獲得專業相關的各類證書,因此,學生在離開英語課堂后,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少之又少,由此可見,開展英語第二課堂活動,不僅可以在計劃和監督指導下行之有效地將課余碎片時間加以利用,而且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和愛好設計和展開與學生階段水平相適應的、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的第二課堂活動,學生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和活動,在雙向選擇的原則指導之下,學生是主體和話語者,真正體現出因材施教和因趣施教。
隨著聯網方式的平民化和移動化,移動網絡已經日益成為主流的網絡平臺。CNNIC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91億,其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70.0%,學生占據25.1%。在傳統網絡全面轉向移動網絡的背景趨勢下, “移動”正成為未來社會發展變化的主題。而“微內容”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呈現形式和互聯文化的高階現象,不僅支持發送文字、圖片、視頻和語音等多態信息,而且憑借其內容的簡短和交互、話題的凝練和匯聚、信息的即時和動態等特點豐富和簡化了手持設備用戶之間的溝通方式,而且正在逐漸改變人們的傳統思維習慣和交流方式。人們通過“微活動”來獲取新聞、發布信息、交流情感,既當接受者,也是發布者和傳播者,關乎其中。筆者針對這一社會現象在所授課的高職高專院校抽取一個班級進行如下抽樣問卷調查并得出結果如表1:
表1
結果表明,高職高專學生現有的移動通訊設備無論是從硬件配置還是網絡化都相當充分,已經具備了適當的信息化素養和知識訴求,而且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學并不排斥移動網絡平臺基礎之上的第二課堂英語教學且不以此為負擔。因此,為迎合高職高專學生的應用取向,充分利用微平臺的群內聚集效應,同時也為他們提供更具個性的教學方式,滿足信息化時代知識更新快、教學隨時隨地進行的要求,利用微平臺構建高職高專教學輔導支持環境,使泛在學習變得觸手可及。
移動微型教學是近幾年提出的一種新型的非正式的教學方式,它結合了移動教學和微型教學的特點,包括教學時間的碎片化、教學地點的隨意化、教學內容的短小化、教學方式的交互化,極好地彌補了傳統高職高專英語課堂教學的固定和僵化。
一直以來,傳統的結果式高職高專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因為教師的講評過程從一而終,教師輸出的多,學生輸出的少,很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更無法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盡管目前我國高職高專院校已經普及利用計算機和網絡輔助英語課堂教學,但絕大多數相關的教學行為仍處在計算機應用于語言教學的初級階段,多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被稱為“電子版”的傳統教學。如何有效地將網絡技術與教學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改變教學現狀的要務,移動微平臺的應運而生則是不可錯失的契機。盡管微博和微信并不是作為一種語言教學工具出現的,但不失為很好的語言教學承載平臺,通過微模態,不僅可以借助網絡平臺豐富的教學資源,而且拓展教學的時間和空間,使課內外教學有機聯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即時交流成為可能。鍵盤敲擊之下,指尖點擊之間,學生和教師的觀點與想法馬上找到贊同或反對、深化及拓展,實現在線交互和動態反饋,由此大大激發了師生對話語和交流的渴望以及學生聽說讀寫的欲望,使課堂教學模式由單向灌輸向雙向互動轉變,還可以促進學生角色由被動接受向主動學習轉變。
移動微型教學模式為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以培養思維能力、協作能力、語言交際能力且以網絡技術為手段的新型教學模式,勢必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接受度也必然會越來越高。但現實情況并不總是如此,即使在微平臺上每天都有為數可觀的高職高專師生參與信息的發出、瀏覽、跟發和轉發,所針對的無非都是他們所感興趣的社會話題、奇聞異事等等,而有關學術方面尤其是語言特別是英語教學方面的信息量所占的比重更可謂是微乎其微。因此在教師的適度指導下建立“微班級”,有意識地擴展微內容在班級的涉獵范圍,拓展微活動在班級學生日常學習中的應用,并不失時機地幫助學生在空余時間累積英語知識并培養“微型”英語交互模式和自主模式將會是將微型教學模式廣泛運用到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所邁出的第一步。如何創造基于微平臺的真實的語境體驗、滿足師生交際交流的需求、將課內教學和課外實際運用有機結合、推進大量的交流互動及訓練則是移動化和微化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模式所必須加以研究和解決的。
[1]陳維維,李藝.移動微型學習的內涵和結構[J].中國電化教育,2008年第260期.
[2]黃藝琴.淺談微博在大學生英語課外學習中的應用[J].開封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3]李靜.微博輔助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劍南文學,2013年第8期.
[4]龔成清.基于微博客的高職高專教育輔助教學模式的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2010年第29期.
[5]張浩.基于微信的高校校園英語學習環境建設[J].文教資料,2013年第12期.
[6]姜紅梅.微信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