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延賓
摘要:以武漢市為例,探討了濱江濱湖城市的濕地種植規劃設計的研究方法。將濱江濱湖城市的濕地類型劃分為大型自然濕地、較大型人工濕地和小型濕地,根據其功能和作用制定了不同的種植規劃設計方式。并在調查的基礎上,對城市濕地種植規劃設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見解。
關鍵詞:濱江濱湖;城市濕地;種植規劃設計
1研究意義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在濱水城市生態系統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同時,濕地也是構成城市風景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學者Kevin Lynch 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提出的“城市五要素”對于濱江濱湖城市而言,其中的邊界、節點、區域等都可能由城市濕地扮演,這些要素對于城市居民與外來旅行者而言,是重要的城市特征。錢學森先生在20世紀90年代與吳良鏞教授等探討了“建設山水園林城市”的理論,大力倡導在城市建設中優化山水布局,建設美好家園。錢老的這一主張得到許多規劃和園林學者的積極響應,學術界認為這是將中國傳統山水詩,山水畫和傳統園林理論應用到現代城市建設中的積極理論探索。
由此可見,建設和保護濱江濱湖城市的濕地是建設美麗城市的重要一環。而濕地的種植規劃設計則是保護和優化城市濕地功能,并展現濕地之美的重要途徑。
2研究方法及技術路線分析
由于既要綜合考慮優化濱江濱湖城市的濕地生態系統,又要通過規劃設計展現濕地之美。這就涉及到需要將不同尺度不同視野視線關系的濕地進行劃分,并對不同類型濕地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進行評估,根據功能需要對濱江濱湖的濕地進行種植規劃和設計。基于此,筆者認為需將重要的功能性濕地與人工濕地區別對待,并以江城武漢為研究案例,作出以下分類分別進行研究。
(1)大江大湖自然功能型濕地。如武漢城區長江江灘、漢江江灘,梁子湖濕地,東湖濕地,湯遜湖濕地等。這類濕地在調節生態系統平衡,保護水源地,凈化水質等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應以保護性規劃為主。
(2)尺度較大的人工濕地。此類濕地主要出現在大江大湖與城市的交界地帶,已經或尚待建設的濱水休閑空間中,如武漢江灘公園、濱漢江景觀帶、東湖聽濤景區、磨山景區、落雁景區、沙湖公園等。此類濕地是城市園林化的直接載體,并且擁有較大的綠量和眾多的觀賞者,是體現城市形象的重要物質空間。此類濕地的種植規劃應強調視覺效果,并依據不同視覺不同感受完成從總體到細節的設計,形成體驗豐富的三維空間。
(3)尺度較小的人工濕地。如武昌四美塘公園、內沙湖公園、漢口西北湖公園、武昌紫陽公園、沿三環線濕地、芳草溪、太子溪等等。此類濕地距離居民區較近,是重要的小尺度慢行空間,是城市開放空間和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觀賞者多而且以步行為主,應考慮多設計為細節豐富,色彩絢麗的濕地花園。
3以武漢為例的濱江濱湖城市濕地種植規劃與設計
基于前面的分類,對于以武漢為典型的濱江濱湖城市濕地進行種植規劃設計的研究。
3.1大型自然濕地種植規劃
大型自然濕地因其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地位,使其應該是以保護和恢復原有結構和外貌的規劃設計方式為主。歷史上因為其與城市的關系密切,過度開發和人為干預,其功能已經嚴重衰退,保護規劃迫在眉睫。
濱江濱湖城市的大型濕地具有以下特征:尺度大,如武漢的大型河道有長江、漢江、府河等,都是流域大,水流量大,且寬度較大,由于其流量的變化也很大,它們都擁有寬闊的消落帶。在沒有人為過度開發的地段,其灘涂都達到了數千米。與山體關系密切,共同形成了山水相依的城市景觀空間,如武漢的東湖水域主要有九峰山系的降水向北匯聚而成,而該山體的水系向南匯集則形成了中國第十大淡水湖梁子湖。由于城市開發,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原有植被和生態結構嚴重受損。如長江武漢段很多地段的灘涂已經消失變成城市建設用地,而許多大型湖泊如湯遜湖、東湖面積縮小且已富營養化。
針對以上特征,對于大型城市自然濕地的種植規劃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廣泛調研。調研城市自然濕地的現狀。調查主要選擇長江武漢段、梁子湖江夏沿岸,東湖風景區濱湖區域等。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灘涂寬度、濕地群落結構(建群種、優勢種、伴生種、偶見種及物種名錄等)、周邊山體分布與視線關系。其次,分析調研結果,制定種植規劃方案。可以預見的是,武漢市域內應該不存在較為理想的濕地頂級植物群落。現存的濕地植物群落較為理想的應該是次生濕地植物群落,原因是歷史上多次的破壞與長期高強度的人為干預。但是完全恢復成頂級群落面臨的問題是缺乏詳實的原始植被調查資料。在人工干預強度較高的情況下,營建次生濕地植物群落。次生植物群落的結構完全參照生境較好濕地的群落結構。如長江灘涂可以參照白沙洲濕地的群落結構,即稀疏的旱柳(Salix matsudana)樹叢加上致密的荻(Miscanthus saccharifolius),伴生種為水芹(Oenanthe javanica)、石龍芮(Ranunculus scelerutus)、蓼子草(Polygonum criopolitanum)、愉悅蓼(Polygonum jucundum)等。
3.2尺度較大的人工濕地。
3.2.1大尺度人工濕地的特征
人流較為密集。人工濕地的營建一般是為了滿足城市市民的游憩需要,如武漢漢口江灘、漢陽江灘、武昌江灘、東湖聽濤景區等等。植被情況以人工群落為主。主要以人工引種的觀賞植物為主,但部分養護較差的地段植物群落出現自我演替。如東湖磨山景區、九女墩、猴山等的山水交界地段,原有的人工種植的喬木層植物如池杉、樟樹作為喬木層建群種依然存在,下層的地被植物已經死亡。本地自播能力較強的野生植物如烏桕(Sapium sebiferum)、三角楓(Acer burgerianum)、山合歡(Albizzia kalkova)、山胡椒(Lindera glauca)、冬青(Ilex purpurea)逐漸成為中層優勢種,而下層開始出現以伏生紫堇(Corydalis decumbens)、異穗苔草(Carex heterostachya)、白花龍(Styrax faberi)、禾葉山麥冬(Liriope graminifolia)、漸尖毛蕨(Cyclosorus acuminatus)等為主的情況,還出現了紫藤(Wisteria sinensis)、海金沙(Lygodium japonium)、絡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石巖楓(Mallotus repandus)等層間植物。更為重要的特征是這類濕地空間類型通常與城市形象關系密切。其邊界或整體的視覺特征決定了城市給人的直觀印象。如城市居民或外來游客來到東湖景區,看到的除了浩瀚的湖水,就是水岸上由池杉樹林組成的平直單調的天際線。endprint
3.2.2大型人工濕地的種植規劃設計
營建色彩豐富的植物空間,改善城市形象。分為三個方面做好大型濱江濱湖的人工濕地種植規劃設計。
(1)總體林相改造。此方面武漢大學珞珈山可以作為一個正面學習的案例。春天的珞珈山是由常綠的松樹林和嫩黃色的櫟樹樹叢組成的,遠遠望去是一大片深綠和草綠交錯的色彩斑斕的山林,偶爾還可以看到山林中有少許白色的豆梨盛開。而秋季在常綠的松林映襯下,高大而鮮紅的楓香樹正染紅山林。因此,筆者認為營建出色彩豐富,季相更為突出的整體植被外貌是改造大型城市濕地的第一步。
(2)優化植物空間,塑造各類怡人的空間類型,清除改造無意義的廢空間。設計如地形微微起伏的林間陽光草地,樹影稀疏斑駁的林下空間,層次豐富的觀賞林帶和隔離樹叢,適合漫步觀賞的水邊濕地花園等等。但像漢口江灘濱水區那種垂柳樹陣、東湖聽濤草地上大面積的紅楓林這類無意義而難以使用的廢空間要清除和改造。因為在水邊的垂柳樹陣下,人無法進行游憩活動,垂柳樹叢還會遮擋人們的視線,使江灘上的人們觀賞不看開闊的江景。而大草地上成片的紅楓林不僅生長不良,層次單調且缺乏景觀參與性。
(3)改造濱水植物天際線。優美而富有變化的天際線是濱水空間令人愉悅的重要因素。武漢市在歷史上沿湖大量種植單一的池杉林蔭道和池杉樹叢所形成的平直的天際線,隨處可見,過于單調,也缺乏色彩變化。此方面值得借鑒的案例非常之多,最著名的當屬英國著名的謝菲爾德公園(Sheffield Park)水岸(圖1)。在水岸邊可以通過移除部分尖塔形樹冠的池杉,增加圓球形或卵形樹冠并且也較為耐濕的秋色葉物種如重陽木(Bischofia polycarpa)、烏桕(Sapium sebiferum)、榔榆(Ulmus parvifolia)、桑樹(Morus alba)等。而距離水岸較遠的地方增加高大的常綠背景植物和色葉喬木。需要強調的是可以引入少量的園藝植物如金枝國槐(Sophora japonica 'Golden stem')、金葉皂莢(Gleditsia triachantos 'Sunburst')、金葉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Aurea')、金邊女貞(Ligustrum lucidum)、藍冰柏(Cupressus 'Blue ice')等等,但不宜再過多種植大量的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應大力種植本土的常綠喬木如冬青(Ilex purpurea)、苦櫧(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山礬(Symplocos sumuntia)、青岡櫟(Cyclobalanopsis glauca)、石櫟(Lithocarpus glaber)等等。
3.3尺度較小的城市濕地。
武漢市由于湖泊眾多,小型濕地遍布城市各區,還有部分的人工水渠河道貫穿,因而有著較多與城市居民區緊密相依的小型濕地。利用這類小型濕地改造成各類水花園對改善城市水環境、凈化水質和創造怡人城市空間都意義重大。由于此類小型濕地多數都緊鄰城市步行系統,游人眾多且主要以緩慢步行為主,所以需要濱水植物組合需要有較多的細節,因此建議設計出各類講究植物高低和色彩組合,植物種類繁多的濕地花園。歐美國家各類色彩豐富的濕地花園(圖2)是本類型設計的學習模范。在此方面,武漢植物園(圖3、圖4)和武漢各類已經設計完成的濕地公園如金銀湖濕地、沙湖公園、光谷秀湖濕地(圖5、圖6)都已經做出了不少的成績。以后需要遍及到更多的小型城市濕地和城市小型河道,如紫陽湖、東湖、湯遜湖、漢陽三環線水系、漢陽芳草系、六湖連通水系、武昌巡司河等等。
圖1英國謝菲爾德公園海水景觀圖2美國芝加哥植物園濱水濕地植物景觀
圖3武漢植物園濱水濕地花園景觀圖4武漢植物園濕地公園
圖5武漢光谷秀湖濕地花園景觀圖6武漢光谷秀湖濕地花園
2014年11月綠色科技第11期4結語
濱江濱湖城市的濕地種植規劃設計研究是一項繁重而周期較長的工作,本文試圖提出該研究的方法論和研究構想。筆者認為在進一步的深化研究中有幾個環節必須做好充足的工作。首先是大量的現場調研,比如以武漢為例的研究應大量調研武漢市域各種類型的濕地現狀,掌握現狀的第一手資料,對濕地格局和物種構成做出分析和總結。然后是繪制大量的規劃設計結構圖,對各種類型濕地做出規劃設計分析后,通過剖面和平面做出規劃設計。再后是試驗性的嘗試,將規劃設計成果嘗試性的在一部分濕地中應用,并根據效果和使用情況對物種構成和高低色彩關系做出調整,形成最終的規劃設計成果。最后是推廣應用,將最終的濱水城市濕地種植規劃設計形成理論性成果,便于全社會借鑒使用。
參考文獻:
[1] (美)凱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 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
[3] 孫儒泳,李博,諸葛陽,等.普通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 (英)Nick Robinson.The Planting Design handbook[M].London:Ashgate Pub Co,1992.
[5] (美)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芮經緯,譯.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6] (美)約翰·O·西蒙茲著.景觀設計學[M].俞孔堅,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7] 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8] (英)克里斯托弗·布里克爾編.世界園林植物與花卉百科全書[M].楊秋生,譯.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9] 鮑世行.錢學森論山水城市[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endprint
3.2.2大型人工濕地的種植規劃設計
營建色彩豐富的植物空間,改善城市形象。分為三個方面做好大型濱江濱湖的人工濕地種植規劃設計。
(1)總體林相改造。此方面武漢大學珞珈山可以作為一個正面學習的案例。春天的珞珈山是由常綠的松樹林和嫩黃色的櫟樹樹叢組成的,遠遠望去是一大片深綠和草綠交錯的色彩斑斕的山林,偶爾還可以看到山林中有少許白色的豆梨盛開。而秋季在常綠的松林映襯下,高大而鮮紅的楓香樹正染紅山林。因此,筆者認為營建出色彩豐富,季相更為突出的整體植被外貌是改造大型城市濕地的第一步。
(2)優化植物空間,塑造各類怡人的空間類型,清除改造無意義的廢空間。設計如地形微微起伏的林間陽光草地,樹影稀疏斑駁的林下空間,層次豐富的觀賞林帶和隔離樹叢,適合漫步觀賞的水邊濕地花園等等。但像漢口江灘濱水區那種垂柳樹陣、東湖聽濤草地上大面積的紅楓林這類無意義而難以使用的廢空間要清除和改造。因為在水邊的垂柳樹陣下,人無法進行游憩活動,垂柳樹叢還會遮擋人們的視線,使江灘上的人們觀賞不看開闊的江景。而大草地上成片的紅楓林不僅生長不良,層次單調且缺乏景觀參與性。
(3)改造濱水植物天際線。優美而富有變化的天際線是濱水空間令人愉悅的重要因素。武漢市在歷史上沿湖大量種植單一的池杉林蔭道和池杉樹叢所形成的平直的天際線,隨處可見,過于單調,也缺乏色彩變化。此方面值得借鑒的案例非常之多,最著名的當屬英國著名的謝菲爾德公園(Sheffield Park)水岸(圖1)。在水岸邊可以通過移除部分尖塔形樹冠的池杉,增加圓球形或卵形樹冠并且也較為耐濕的秋色葉物種如重陽木(Bischofia polycarpa)、烏桕(Sapium sebiferum)、榔榆(Ulmus parvifolia)、桑樹(Morus alba)等。而距離水岸較遠的地方增加高大的常綠背景植物和色葉喬木。需要強調的是可以引入少量的園藝植物如金枝國槐(Sophora japonica 'Golden stem')、金葉皂莢(Gleditsia triachantos 'Sunburst')、金葉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Aurea')、金邊女貞(Ligustrum lucidum)、藍冰柏(Cupressus 'Blue ice')等等,但不宜再過多種植大量的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應大力種植本土的常綠喬木如冬青(Ilex purpurea)、苦櫧(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山礬(Symplocos sumuntia)、青岡櫟(Cyclobalanopsis glauca)、石櫟(Lithocarpus glaber)等等。
3.3尺度較小的城市濕地。
武漢市由于湖泊眾多,小型濕地遍布城市各區,還有部分的人工水渠河道貫穿,因而有著較多與城市居民區緊密相依的小型濕地。利用這類小型濕地改造成各類水花園對改善城市水環境、凈化水質和創造怡人城市空間都意義重大。由于此類小型濕地多數都緊鄰城市步行系統,游人眾多且主要以緩慢步行為主,所以需要濱水植物組合需要有較多的細節,因此建議設計出各類講究植物高低和色彩組合,植物種類繁多的濕地花園。歐美國家各類色彩豐富的濕地花園(圖2)是本類型設計的學習模范。在此方面,武漢植物園(圖3、圖4)和武漢各類已經設計完成的濕地公園如金銀湖濕地、沙湖公園、光谷秀湖濕地(圖5、圖6)都已經做出了不少的成績。以后需要遍及到更多的小型城市濕地和城市小型河道,如紫陽湖、東湖、湯遜湖、漢陽三環線水系、漢陽芳草系、六湖連通水系、武昌巡司河等等。
圖1英國謝菲爾德公園海水景觀圖2美國芝加哥植物園濱水濕地植物景觀
圖3武漢植物園濱水濕地花園景觀圖4武漢植物園濕地公園
圖5武漢光谷秀湖濕地花園景觀圖6武漢光谷秀湖濕地花園
2014年11月綠色科技第11期4結語
濱江濱湖城市的濕地種植規劃設計研究是一項繁重而周期較長的工作,本文試圖提出該研究的方法論和研究構想。筆者認為在進一步的深化研究中有幾個環節必須做好充足的工作。首先是大量的現場調研,比如以武漢為例的研究應大量調研武漢市域各種類型的濕地現狀,掌握現狀的第一手資料,對濕地格局和物種構成做出分析和總結。然后是繪制大量的規劃設計結構圖,對各種類型濕地做出規劃設計分析后,通過剖面和平面做出規劃設計。再后是試驗性的嘗試,將規劃設計成果嘗試性的在一部分濕地中應用,并根據效果和使用情況對物種構成和高低色彩關系做出調整,形成最終的規劃設計成果。最后是推廣應用,將最終的濱水城市濕地種植規劃設計形成理論性成果,便于全社會借鑒使用。
參考文獻:
[1] (美)凱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 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
[3] 孫儒泳,李博,諸葛陽,等.普通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 (英)Nick Robinson.The Planting Design handbook[M].London:Ashgate Pub Co,1992.
[5] (美)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芮經緯,譯.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6] (美)約翰·O·西蒙茲著.景觀設計學[M].俞孔堅,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7] 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8] (英)克里斯托弗·布里克爾編.世界園林植物與花卉百科全書[M].楊秋生,譯.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9] 鮑世行.錢學森論山水城市[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endprint
3.2.2大型人工濕地的種植規劃設計
營建色彩豐富的植物空間,改善城市形象。分為三個方面做好大型濱江濱湖的人工濕地種植規劃設計。
(1)總體林相改造。此方面武漢大學珞珈山可以作為一個正面學習的案例。春天的珞珈山是由常綠的松樹林和嫩黃色的櫟樹樹叢組成的,遠遠望去是一大片深綠和草綠交錯的色彩斑斕的山林,偶爾還可以看到山林中有少許白色的豆梨盛開。而秋季在常綠的松林映襯下,高大而鮮紅的楓香樹正染紅山林。因此,筆者認為營建出色彩豐富,季相更為突出的整體植被外貌是改造大型城市濕地的第一步。
(2)優化植物空間,塑造各類怡人的空間類型,清除改造無意義的廢空間。設計如地形微微起伏的林間陽光草地,樹影稀疏斑駁的林下空間,層次豐富的觀賞林帶和隔離樹叢,適合漫步觀賞的水邊濕地花園等等。但像漢口江灘濱水區那種垂柳樹陣、東湖聽濤草地上大面積的紅楓林這類無意義而難以使用的廢空間要清除和改造。因為在水邊的垂柳樹陣下,人無法進行游憩活動,垂柳樹叢還會遮擋人們的視線,使江灘上的人們觀賞不看開闊的江景。而大草地上成片的紅楓林不僅生長不良,層次單調且缺乏景觀參與性。
(3)改造濱水植物天際線。優美而富有變化的天際線是濱水空間令人愉悅的重要因素。武漢市在歷史上沿湖大量種植單一的池杉林蔭道和池杉樹叢所形成的平直的天際線,隨處可見,過于單調,也缺乏色彩變化。此方面值得借鑒的案例非常之多,最著名的當屬英國著名的謝菲爾德公園(Sheffield Park)水岸(圖1)。在水岸邊可以通過移除部分尖塔形樹冠的池杉,增加圓球形或卵形樹冠并且也較為耐濕的秋色葉物種如重陽木(Bischofia polycarpa)、烏桕(Sapium sebiferum)、榔榆(Ulmus parvifolia)、桑樹(Morus alba)等。而距離水岸較遠的地方增加高大的常綠背景植物和色葉喬木。需要強調的是可以引入少量的園藝植物如金枝國槐(Sophora japonica 'Golden stem')、金葉皂莢(Gleditsia triachantos 'Sunburst')、金葉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Aurea')、金邊女貞(Ligustrum lucidum)、藍冰柏(Cupressus 'Blue ice')等等,但不宜再過多種植大量的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應大力種植本土的常綠喬木如冬青(Ilex purpurea)、苦櫧(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山礬(Symplocos sumuntia)、青岡櫟(Cyclobalanopsis glauca)、石櫟(Lithocarpus glaber)等等。
3.3尺度較小的城市濕地。
武漢市由于湖泊眾多,小型濕地遍布城市各區,還有部分的人工水渠河道貫穿,因而有著較多與城市居民區緊密相依的小型濕地。利用這類小型濕地改造成各類水花園對改善城市水環境、凈化水質和創造怡人城市空間都意義重大。由于此類小型濕地多數都緊鄰城市步行系統,游人眾多且主要以緩慢步行為主,所以需要濱水植物組合需要有較多的細節,因此建議設計出各類講究植物高低和色彩組合,植物種類繁多的濕地花園。歐美國家各類色彩豐富的濕地花園(圖2)是本類型設計的學習模范。在此方面,武漢植物園(圖3、圖4)和武漢各類已經設計完成的濕地公園如金銀湖濕地、沙湖公園、光谷秀湖濕地(圖5、圖6)都已經做出了不少的成績。以后需要遍及到更多的小型城市濕地和城市小型河道,如紫陽湖、東湖、湯遜湖、漢陽三環線水系、漢陽芳草系、六湖連通水系、武昌巡司河等等。
圖1英國謝菲爾德公園海水景觀圖2美國芝加哥植物園濱水濕地植物景觀
圖3武漢植物園濱水濕地花園景觀圖4武漢植物園濕地公園
圖5武漢光谷秀湖濕地花園景觀圖6武漢光谷秀湖濕地花園
2014年11月綠色科技第11期4結語
濱江濱湖城市的濕地種植規劃設計研究是一項繁重而周期較長的工作,本文試圖提出該研究的方法論和研究構想。筆者認為在進一步的深化研究中有幾個環節必須做好充足的工作。首先是大量的現場調研,比如以武漢為例的研究應大量調研武漢市域各種類型的濕地現狀,掌握現狀的第一手資料,對濕地格局和物種構成做出分析和總結。然后是繪制大量的規劃設計結構圖,對各種類型濕地做出規劃設計分析后,通過剖面和平面做出規劃設計。再后是試驗性的嘗試,將規劃設計成果嘗試性的在一部分濕地中應用,并根據效果和使用情況對物種構成和高低色彩關系做出調整,形成最終的規劃設計成果。最后是推廣應用,將最終的濱水城市濕地種植規劃設計形成理論性成果,便于全社會借鑒使用。
參考文獻:
[1] (美)凱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 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
[3] 孫儒泳,李博,諸葛陽,等.普通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 (英)Nick Robinson.The Planting Design handbook[M].London:Ashgate Pub Co,1992.
[5] (美)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芮經緯,譯.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6] (美)約翰·O·西蒙茲著.景觀設計學[M].俞孔堅,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7] 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8] (英)克里斯托弗·布里克爾編.世界園林植物與花卉百科全書[M].楊秋生,譯.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9] 鮑世行.錢學森論山水城市[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