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麗娜
摘 要:作為一名心理健康教師,作者常常會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去思考我們的課堂教學。傾聽是心理咨詢中一種重要的咨詢手段,其實不僅是心理咨詢,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中要想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也需要教師和學生學會傾聽彼此。然而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作者發現現在的孩子往往不會聽課,不善于傾聽他人,甚至有些教師也沒有做好傾聽的表率,作者認為這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在簡單闡述了傾聽的含義和重要性之后,對如何培養孩子養成傾聽的習慣發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傾聽 心理教育 課堂效率
一、傾聽的含義
傾聽作為一個心理咨詢術語,它是指在接納的基礎上,積極地聽,認真地聽,關注地聽,并在傾聽時適度參與。傾聽是個體心理咨詢技術中參與性技術之一,它是心理咨詢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咨詢關系的基本要求。傾聽既可以表達對求助者的幫助,也能使對方在比較寬松和信任的氛圍下訴說自己的煩惱。傾聽不僅要用耳,更要用心,不但要聽懂求助者通過言語、表情、動作所表達出來的東西,還要聽出求助者在交談中沒有表達出來的內容或隱含的意思,甚至是求助者自己都沒意識到的潛意識。有時,傾聽本身就可以達到很好的心理治療的效果,因為很多來訪者之所以出現心理問題,就是因為缺乏一個能夠很好傾聽他心聲的對象,他們需要的只是一種心理的宣泄。
可見,傾聽在心理咨詢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小視。
二、培養傾聽習慣在學習中的重要意義
如果把心理咨詢視為來訪者和咨詢師的一種交流,它需要傾聽這一重要的手段,那么,課堂教學作為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一種交流,它當然也需要傾聽。善于傾聽不僅可以改善人際關系,增進友誼,還可以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因此,要提高課堂效率,教師也應該重視培養傾聽學生的習慣。那么現在的孩子他們會傾聽嗎?從成長背景來講,如今的“80后”、“90后”甚至“00后”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從小被捧在手心里長大,他們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很少會耐心地傾聽他人的講話,包括教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發言,這一特點已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表現出來。
通常情況下每逢重要考試一結束,各科教師都會進行總結反思,總結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的教學效果,反思教學的方法。在分析考試結果不佳的原因時,很多教師都表示現在的孩子不會聽課,當然有極少數學生是根本就不想聽課。在新課程改革大潮的推動下,教師們已逐步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討論、多發言,這當然是好事,但有時也忽視了教育孩子要在課堂上養成傾聽的習慣,即傾聽教師的講解和其他同學的發言。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憑借它使用方便、展示內容豐富多彩的優勢,在現代課堂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也為新課程改革注入了活力。多媒體教學確實豐富了教材的內容,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便于教師更好地實施教學計劃。
但是,如果使用不當,就會使許多學生上課的時候眼睛只顧盯著屏幕,被好看的圖片、動畫、視頻所吸引,不聽老師的講解和提問,課上完就像看了一場電影,“熱鬧”過后我們的學生缺乏一定的思考。還有的學生表現欲望特別強,常常在教師的問題還沒有問完時他們就已經迫不及待地在臺下發言了。缺乏傾聽就會疏于思考,這樣反而影響了學習的效果,會對學生的思維發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甚至還變相剝奪了其他同學傾聽和思考的權利。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構建高效課堂,要構建高效課堂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轉變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還要從學生入手,培養他們傾聽的習慣,提高課堂的效率。
三、培養學生傾聽習慣的方法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因此,要讓孩子養成傾聽的習慣,我們的教師要做好家長的工作,提醒家長應該首先做出表率,經常俯下身來傾聽孩子的心聲。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放下家長的高姿態,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認真地傾聽孩子說的每一句話并把它耐心聽完,然后再發表意見。另外,家長應該在家庭中營造一種善于傾聽的氛圍,比如,在與孩子交流時選擇安靜的環境,并且可以多嘗試運用:“你的意思是……對嗎?”“對于你的話,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句式來表達,說明你是經過認真傾聽后才發表意見的。這樣在表達了對孩子尊重的同時,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家長們不僅要善于傾聽孩子,家庭成員之間也要經常傾聽彼此,不僅是為了示范,也是為了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溫馨的環境。
教師是除了家長之外孩子接觸最多的人,因此要讓孩子學會傾聽,教師自己也應該先做到傾聽學生。在課堂上,無論學生的發言是對還是錯,是口齒伶俐還是吞吞吐吐,教師都要專心去聽,偶爾稍作提示。教師的傾聽一方面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同時也是對學生人格的一種尊重,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這樣一來,既達到了課內交流的目的,又給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傾聽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然而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許多時候是在課后,課后的交流也需要教師關注與學生談話的方式與方法。有的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的時候常常從自己的主觀判斷出發,認為沒有完成作業、上課不專心聽講就是學生不認真、不努力,調皮搗蛋的孩子就是品行不端正……他們常常不問緣由地對問題學生進行當眾批評或責罰,事后也不與孩子進行交流談心。殊不知,有的孩子是因為身體欠佳或家中有事而耽誤了學習,有的孩子是單親家庭或留守兒童因為受到同學的冷落想用調皮的方式來吸引他人的注意,然而卻因為教師粗魯的不由辯解的批評使他們的心靈受到了嚴重的傷害。
因此,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應該首先靜下心來學會傾聽,先聽聽學生怎么說,然后再做出判斷。此外,教師還應該主動找學生談心,問問他們對學校、對班級、對老師有什么意見和看法,生活和學習中是否遇到了困難,多聽聽學生的心聲,用這種認真傾聽學生的態度與行為,為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樹立良好的榜樣。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養成傾聽習慣,教師還應告訴孩子以下幾點:第一,傾聽時應該排除內外干擾,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對方身上,做到用耳聽,用眼看,這樣有助于我們準確理解對方的表達;第二,要有耐心,無論你是否同意對方的看法,都要等對方把話說完再發表意見;第三,要有禮貌,當別人說得精彩時,應予以鼓勵,讓對方感到自己的發言是重要的,自己是被尊重的;第四,要虛心,如果別人發表了和自己不同的意見,不能盲目反駁,應該學會虛心接受不同的意見。當然也不能盲從,要有自己的思想,有選擇地接受,也就是做到邊聽邊思考。
俗話說:“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溝通的最高境界就是靜靜地傾聽,作為教師,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我們要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然而生活中我們更要教育孩子堅持做到傾聽,因為學會了傾聽,也就學會了一種智慧的生活態度,學會了尊重別人,學會了真誠處事,學會了關心別人,也學會了與他人合作,從而真正學會了學習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