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繪
摘 要:美術課程標準中,“欣賞·評述”作為美術學習的四大領域之一,是保證其他三個領域教學活動有效開展不可或缺的基礎部分。美國美術理論家和批評家費德門教授提出的美術鑒賞程序為敘述、形式分析、解釋、評價四個步驟。
關鍵詞:初中美術欣賞教學 欣賞評述 個性化評價
審美能力
美術課程標準中,“欣賞·評述”作為美術學習的四大領域之一,是保證其他三個領域教學活動有效開展不可或缺的基礎部分。美國美術理論家和批評家費德門教授提出的美術鑒賞程序為敘述、形式分析、解釋、評價四個步驟。不難看出:美術欣賞教學中的“賞”和“評”是整體不可分割的。“評述”就是“評論、敘述”的意思,美術欣賞作為一種特殊而復雜的精神活動,在欣賞的過程中,參與者通過眼(看內容、表現手法、構圖、色彩、線條等)、耳(聽講解或者相關的背景音樂、背景環境的聲音等)、手(觸摸材質肌理的感受)等多感官的參與,產生豐富的感受和心理活動,然后通過群體交互活動以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使感性審美和理性分析得以培養和提高。所以美術課程標準中在保留原有“欣賞”部分的基礎上,更突出了“評述”行為作為美術欣賞活動有機組成部分的價值。
如何在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充分運用和發揮“評述”的教育功能,以促進學生藝術欣賞水平的提高呢?作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步驟來嘗試側重“評述”方面的美術欣賞教學。
一、情境中呈現,初步感知并與自我對話
欣賞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學中任何呈現作品的選擇都是依據教學的主題內容所確定的。在特定的情境下,教師出示精心挑選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更能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審美愉悅感。視覺是具選擇性的,在學生初步接觸到要欣賞的作品時,他們將自然地“啟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會產生相同或不同的第一印象,然后讓學生在內心與自己對話:我看到了什么?教師應該在欣賞之初,強調學生對自己視覺感知內容的細化性的記憶與表達,這種表達不一定要通過語言說出來,而是在內心與自我對話,將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在心中一一羅列出來,看到的越多,感知會越深入,為接下來的對作品更深層的理解與評述做好鋪墊。
中國花鳥畫寫意派強調借物抒情。清代畫家朱耷的花鳥畫作品畫面簡練,姿態怪誕。當作品出示時,學生可以看到的形象可能會感覺一目了然:一條魚、一只鳥、一塊石等,除此之外還可以提示學生:如從鳥的姿勢、神態、構圖、墨色的干濕濃淡、落款等方面去仔細觀察,將自己看到的內容盡可能多地在心中歸類。這樣,從看似簡單的物象中盡可能多地發現與作品欣賞有內在關聯的視覺因素。
二、細化中分析,鼓勵大膽敘述所見所感
欣賞中,對作品的題材、主題、表現形式等的了解是欣賞的基礎,讓學生多問自己:“我還看到了什么?”以培養敏銳的觀察力。而敘述更能讓學生對欣賞作品的可視化因素有清晰的了解和思考。而且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可以知道自己和他人看到作品的基本信息有哪些不同,能夠得到必要的補充和糾正。這比單純地接受教師的講解來得更為主動。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進行有目標的引導,使學生看到作品中不易覺察的細節,以及與作品深層次內涵和思想意蘊之間存在聯系的重要因素。教師要讓學生對欣賞作品做初步敘述成為一種習慣,在積累中掌握美術作品欣賞的基本方法,學會運用專業的術語來表達作品所呈現出的一切有意義的信息。
在教學“在繪畫中永生——外國肖像畫”相關內容時,欣賞到荷蘭畫家凡·高在1889年9月畫的一幅自畫像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形象與構圖的主要因素外,應更注重畫面色彩關系的分析。有學生已經從畫中發現:這幅畫色彩運用很夸張,背景色與人物面部的色彩對比強烈。教師首先要肯定其敏銳的眼光以及敘述中運用了色彩的專業術語,緊接著再提示學生:是如何對比的?學生在教師明確的引導下不難發現:充滿銀灰、銀綠和青藍色的背景,與凡·高暖色的頭部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面部刺目的綠色與須發的紅色又形成了對比。這樣的對比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與流動的筆觸恰到好處地融合在一起,我們似乎看到了凡·高被壓抑的激情。在積極敘述的過程中,學生們精彩的發現使欣賞中的觀察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三、解釋中剖析,學會多角度提出問題
任何美術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創造出來的。藝術家創作一件美術作品時,除了通過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題之外,往往還有其更深層的內涵、意蘊。這是一種文化、精神層面的要求與體現,是美術作品的最高價值所在。初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審美能力,在對所見作品進行信息剖析時,要帶著思考和疑問向教師、同學或自己多問幾個“為什么”,因為提問更能使自己深入地思考隱藏在作品表象之下的東西。同時,教師也要對作品有盡可能全面的了解,以便給予必要的關于作品創作背景知識的解釋,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為了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不一定直接給出答案,讓學生根據已有的背景知識去想象和猜測,闡述個人的理解和情緒感受,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記憶。只有積極的思考才會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所以在教學中作者一再強調和鼓勵學生能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已有的想法可以提出來分享或共同深化,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則和教師、同學一起探討。通過長期的提問解答式思辨逐步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提出的問題可以是:這件作品引起我什么特別的感受?為什么作者有這樣的表現?這些造型特色是如何表達主題內容的?在提問中又能引發自己的進一步思考。比如,在欣賞印象派畫家莫奈的《日出·印象》時,有學生提出:“這類作品在不被當時的觀眾所接受后,為什么又會成為具有重要代表意義的名作?”這樣的提問無疑是對畫家的創新追求的思考。
四、深入中發掘,鼓勵個性化的綜合評析
經過觀察、提問、表達和討論,學生已經具備了綜合判斷作品的知識積累,從視覺語言與主題傳達的關系上、技巧的成熟性、材料特性的發揮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思考。但作為欣賞者,每個人的個性和認知都有所不同,而處于現在這樣一個藝術和思想多元的社會環境中,教師更要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對美術作品發表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甚至可以結合語文學科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寫評論小文章,將自己的想法經過更嚴謹的思考,運用美術名詞、術語,結合個人的感受對作品進行分析和評價,形成個性化的評析文字。這樣的“欣賞·評述”體驗才更具教育特征,體現了藝術教育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保護了學生的個性。
在教學中,尤其是具有強烈的風格傾向的作品,更易幫助學生注重自我感受的分析,生成更新、更高層次的欣賞意義。如:西班牙立體畫派代表畫家畢加索的作品《格爾尼卡》《哭泣的女人》,朱耷的《蓮房翠羽圖》,梁楷的《潑墨仙人圖》等,都可以做這樣的嘗試。
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欣賞·評述”領域的教學應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努力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以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美術欣賞方法。以上所述只是側重于學生在欣賞中如何進行“評述”的教學思考。當然,要上好美術欣賞課,教師還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不同的選材、不同欣賞內容分析的側重點等。
此外,教師還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思考來提高個人素養。著名的藝術社會學家毫澤爾說:“人可以生來就是藝術家,但要成為鑒賞家卻必須經過教育。”美術欣賞教學絕不僅僅是單純地去看一幅作品,更關鍵的是解決“看什么和怎么看”的問題。通過我們的美術教學,教會學生正確的欣賞方法,努力使他們成為具有較高審美水平和鑒賞能力的合格欣賞者是我們不懈努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魯道夫·阿恩海姆.視覺思維[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4]段鵬.見微知著 歷久彌新[J].中國美術教育,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