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 力 (中央黨校戰略研究所原所長、教授)
二戰后國際秩序由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導建立并發揮主導作用,它們要維護既得利益,試圖長期主導有利于西方國家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但是,隨著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殖民地紛紛獨立,一大批發展中國家進入聯合國,加上近年來新興大國的迅速發展并進入WTO,都對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在國際秩序方面,西方國家在存量上具有優勢,但發展中國家在變量和增量上具有優勢。
國際秩序是國際行為規則和相應的保障機制,涉及每個國家的切身利益,是各種戰略力量博弈的產物。早在1967年10月,一些發展中國家就曾舉行部長會議,為維護自身經濟利益通過了《阿爾及爾憲章》,正式提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主張。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會議通過2758號決議,恢復中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權利,極大地增加了發展中國家的力量。1974年4月,在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上,發展中國家聯合起來,要求改造不平等的國際經濟關系,并呼吁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中國代表團團長鄧小平在這次會議上首次向國際社會提出了中國政府關于國際秩序的主張:國家不論大小,不論貧富,應該一律平等,國際經濟事務應該由世界各國共同來管,中國支持發展中國家對自己的自然資源享有和行使永久主權;國際貿易應當建立在平等互利、互通有無的原則基礎上;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援助應當嚴格尊重受援國的主權,不附帶任何政治、軍事條件,不要求任何特權或借機牟取暴利;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轉讓必須實用、有效、廉價、方便,而不應當要求特殊待遇。這次會議表明,中國堅決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要求改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
到了20世紀80年代,國際局勢逐步由對抗轉為對話,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廣大發展中國家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渴望和平與發展,促使中國進一步思考還應建立一個國際政治新秩序問題。1988年9月,鄧小平在會見斯里蘭卡總理普雷馬達薩時指出:“現在需要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也需要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蓖?2月,鄧小平在會見印度客人時更加明確指出:“世界上現在有兩件事情要同時做,一個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一個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贝藭r中國提倡的國際政治新秩序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完全不同。中國認為,無論是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還是區域性霸權主義,都應該停止;國與國之間要倡導以新的思路、新的方式來解決分歧和爭端,通過求同存異、平等對話來解決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分歧,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中國外交的宗旨確定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冷戰結束后,雖然有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沖擊,但當代國際秩序的基礎和框架沒有大的改變,特別是維系當代國際秩序的主要機制——聯合國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仍然不可替代,《聯合國憲章》確認的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仍然是主導當代國際關系的主要力量。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在聯合國的作用逐漸增大,同時,中國開始了“入關”、“入世”的努力。隨著中國與世界體系的不斷磨合,中國外交的宗旨逐漸調整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這是一個更富于建設性的變化。
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中國實力逐漸增強,中國在現有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的地位已呈快速上升之勢。特別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后,很快成為最大受益者。這使得中國深刻認識到,雖然現存國際秩序仍然以西方為主導,確有許多不公正不合理的地方,但是隨著新興力量在國際舞臺上不斷壯大,這是可以從內部加以改變的。在此情況下,中國不應挑戰現有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而應以負責任的大國身份參與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建設與變革,以漸進、和平、民主方式改革現有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的不合理、不公正方面。
在這一背景下,2005年,中國發布第一份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首次改變了建立國際新秩序的提法,改提“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中共“十七大”正式將這一改變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將“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這一新提法表明中國與時俱進,在國際秩序方面有了新的建設性的戰略思路。中共“十八大”報告延續這一提法,進一步指出中國將“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這表明中國更加愿意確立在國際秩序中的負責任大國形象以及建設性而不是造反者形象。
在國際政治秩序方面,中國提倡尊守聯合國憲章及原則,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積極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提倡多邊主義,提倡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通過對話解決國際爭端。在國際經濟秩序方面,中國提倡共同繁榮、共同發展,縮小南北差距,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的均衡和可持續發展,通過WTO規則解決經濟貿易爭端。
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是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現存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的不合理現象不會很快消除,冷戰思維和霸權主義觀念的消極影響也決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2014年6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西點軍校演講中再次提出,美國要繼續領導世界100年。但是,在觀察國際秩序時,不僅要看大國的戰略意愿,更為重要的是要看大國的戰略意愿與其戰略實力是否能夠匹配。雖然從全球戰略態勢看依然是“西強東弱”、“北強南弱”,但在經歷了阿富汗、伊拉克兩場戰爭和金融危機的沖擊之后,美國在國際秩序中已不能為所欲為,其優勢地位已在縮減,世界各種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正在進行此消彼長的較量。近年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投票表決中多次未能如愿,這說明單個大國或國家集團力圖主宰國際事務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目前,國際秩序正處在一個變化、調整的關鍵時期,這對后起的新興國家意味著巨大的機遇。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應隨著自身實力和戰略利益的擴展,引導國際規則的制定和多邊議題的設置朝著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方向發展。只要廣大發展中國家不懈努力,堅持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堅持WTO的貿易公平原則,努力減少不公正、不合理的舊秩序在世界上的影響范圍與存在時間,就能夠通過和平、漸進、合理方式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