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玉玲 康小懷
創造了地緣戰略環境和軍事上的優勢
文∕楊玉玲 康小懷
1932年至1935年,陜甘邊一帶先后建立了以寺村塬、照金、南梁為中心的三個根據地,陜北也相繼建立了十一縣游擊根據地。1932年2月,戰斗在陜甘邊界的西北反帝同盟軍,在正寧縣嘉塬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謝子長(后為劉志丹)任總指揮。12月,中共陜西省委在宜君轉角鎮(今屬旬邑)把陜甘游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團。此后,紅二十六軍和紅軍游擊隊在劉志丹等的領導下,積極開展游擊戰爭,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轉入外線在運動中大量地殲滅敵人,不斷地發展和壯大革命武裝。到1934年底,紅二十六軍發展到2000多人,紅軍游擊隊擴大到3000多人,赤衛軍發展到4000多人,根據地發展到十多個縣的廣大區域,陜甘邊根據地由此形成。
1934年7月23日,謝子長率領的陜北游擊隊一、二、五支隊及赤衛軍在南梁閻家洼子與劉志丹等領導的紅二十六軍第四十二師會合。28日,中共陜甘邊區特委、紅四十二師黨委和陜北游擊隊總指揮部在閻家洼子召開了聯席會議。會議通過深入討論分析,確定了陜甘邊與陜北兩個根據地互相配合和協同作戰的正確方針。1935年1月30日,在安定縣白廟岔,陜北獨立師正式組建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七軍第八十四師。從此,陜北的紅二十七軍與陜甘邊的紅二十六軍遙相呼應,聯合作戰,使陜甘邊和陜北革命根據地牢固地屹立于西北高原。1935年2月初,國民黨調集重兵對陜甘邊、陜北根據地同時發動了第二次軍事“圍剿”。5日,中共陜甘邊區特委、陜北特委在赤源縣周家崄召開聯席會議,決定并成立了中國共產黨西北工作委員會和中國工農紅軍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統一領導陜北和陜甘邊兩塊根據地和紅二十六、紅二十七兩支紅軍以及地方武裝。周家崄會議統一了陜北、陜甘邊兩塊根據地黨政軍的領導,確定了反“圍剿”的戰略方針,標志著由陜北、陜甘邊兩塊根據地構成的陜甘革命根據地的開始。從此,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統一于前敵委員會指揮下。這支隊伍在西北工委和西北軍委的領導下,在當地群眾的配合下,至1935年9月,取得了反擊敵人兩次“圍剿”的勝利。1935年9月,由鄂豫皖根據地突圍的紅二十五軍也到達延川永坪鎮,與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統一合編為紅十五軍團。
這樣,陜北和陜甘邊兩塊根據地戰略協同完全實現統一,軍事上的勝利與根據地的鞏固擴大,為長征中急需落腳休養的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創造了十分有利的地緣戰略環境和軍事上有利態勢,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到來,則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地緣戰略優勢和軍事優勢,從而使黨中央和中央紅軍落腳陜甘根據地,真正具備了客觀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