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文琦
西北革命根據地“碩果僅存”的原因和條件
文∕姚文琦
西北根據地的革命斗爭,與全國各個根據地一樣有著共同的發展規律,這就是走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但在斗爭的實踐中又形成了自身的特點和具體做法,成為其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克服內外重重困難,戰勝敵人的主要原因。
一、始終把革命斗爭的重點放在農村。依據陜甘地區農業經濟落后,廣大農民缺衣少食,有著強烈革命意識的實際狀況,中共陜西省委始終將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村,發動和領導農民進行土地革命戰爭。
二、堅持武裝斗爭與農民運動、建立紅色政權相結合。
三、在戰略上采取以根據地為中心,建立相對獨立的游擊區,主力紅軍在根據地以外打擊敵人,各路游擊隊堅守在根據地或者游擊根據地。陜甘邊根據地后期紅二十六軍以南梁為中心,建立了二路、三路游擊隊總指揮部,分別在照金、南梁恢復和建立了根據地。
四、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的作用。大革命時期,中共陜西地方組織按照中央的要求,幫助國民黨在陜西發展黨員,一些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參加了國民黨,幫助國民黨建立了省級組織,主要領導由共產黨員擔任,共同開展國民革命。中共陜西組織與楊虎城部及同情革命的民間團體保持著統戰關系,對地方民團開展教育工作,爭取各種民間武裝走革命道路。
五、堅強有力、正確的領導核心是西北紅軍和根據地存在發展根本原因。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涌現出劉志丹、謝子長、高崗、習仲勛、馬明方、賀晉年、張達志等一批優秀領導干部。劉志丹等西北紅軍和根據地的領導人,始終以黨的利益為重,堅持團結包容的原則,不搞宗派、小團體。
六、堅持革命為民,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和群眾的密切聯系,是西北根據地發展、鞏固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