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貴祿
“新常態”下非公企業可持續發展路徑
文/史貴祿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形態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新常態”。非公企業人士正確認識“新常態”、深刻理解“新常態”,逐步適應“新常態”,更加清晰把握和應對“新常態”,不僅對實現“新常態”下的非公企業發展有現實意義,更對我國整個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面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非公企業應理性調整,既要保持“平常心”,又能保持“進取心”;既不要盲目自信,又不能消極應對。
面對嚴處干部違紀,打擊官商結合,厘清了政商關系的“新常態”,非公企業要堅守平等、公正、自愿、誠實信用的市場交易原則,不坑蒙拐騙、不欺詐消費者,與官員和公務人員要交往有道。
在“新常態”下,非公企業一定要消除認識上的誤區,堅定發展信心,不斷找準自身定位,規范企業行為,推動非公企業走上良性發展軌道。非公企業人士要嚴以修身、嚴以律己,認真研究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走向,練好自己的基本功,努力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公開、公平競爭,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新常態”下我們要的發展是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益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今后任何企業如果不注重質量和效益,不注重資源環境的合理利用,增長肯定是不可持續的。非公經濟發展出路在轉型升級,動力活力也在轉型升級。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把握先機,在發展方式提升中贏得主動。
但是,經濟增長點在哪里?能不能轉?怎樣轉?不少企業有“不轉等死,轉了怕死”的困惑。所以,一定要把握好。
要分析研究國家的政策走向,研究市場的發展變化,沒有搞清楚自己的優勢,盲目、跟風調整結構、轉型發展是不行的。對不熟悉的領域和行業,不要輕易進入。
要注重發展質量、品質,不單純追求數量、規模。一定要靠質量盤活存量,靠實力優化增量,靠創新促進發展。
要根據“新常態”的要求,分析變化了的市場,分析變化了的社會形態,一步一步把企業引向正確的發展軌道;站在更加客觀理性的立場,牢牢把握產業項目建設規律,做到存量提質到位、助力扶持到位、對接跟進到位、優勢挖掘到位,使上項目穩增長促發展取得實效。
非公企業的體制、機制比較靈活,適應市場的能力比較強,在決策的執行力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是自主創新的重要力量。據有關方面統計,目前我國的專利產品中,有66%是由非公企業創造發明的,75%以上的技術創新是由非公企業完成的,可以說,非公企業已經成為我國技術創新、體制創新的主體,也是我國建立自主品牌的主體。
在“新常態”下,非公企業要把自主創新作為強筋壯骨、贏得優勢的根本途徑,要大力加強技術研發,深化產學研結合,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一些重大科技問題,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產品,增強非公經濟整體素質和發展后勁。
非公企業人士要下氣力加強管理創新,努力推進非公企業逐步走出家長式管理和封閉式運行模式;建立良好的契約治理機制,形成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制度基礎;推進技術研發,加快技術引進,盡快改變技術裝備水平差、產品技術含量低、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少等“通病”。
要根據市場經濟要求,選準自主創新方向,培育自主創新人才,增加自主創新資金投入,不斷探索自主創新的新機制新途徑;優秀的非公企業要從產品經營、資本運營走向品牌運營,在自主品牌的塑造過程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價值鏈的高端尋求高利潤,努力在自主創新中求發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貢獻才智。
目前,政府經濟管理仍然過多、過細,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繁雜的辦事程序、低效率的手續辦理以及政策不銜接、不配套、吃拿卡要、亂收費等仍不同程度存在,“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在一些地方還相當嚴重。四中全會提出了一系列建立法治政府新理念,但是無論在宣傳方面,還是實際操作方面,包括辦事效率提高方面仍變化不大,還沒有真正形成為非公企業服務的良好氛圍。
當前,最重要的是盡快解決為非公企業“最后一公里”服務問題。要進一步簡化辦事程序,明確辦事流程、時限,建立責任追究制度,搞一站式辦公,這個窗口遞進去的材料,到那個窗口就辦完了。有些地方政府是鼓勵非公企業“大干快上”的,但讓人一聽要經過很多環節,走很多流程,頓時就泄氣了,干不成了。
融資難是非公企業發展的一個瓶頸。現在非公企業壽命短,有一半原因是融資難問題。如何破解這個難題,一定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的要求,加快金融體制改革,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各種所有制主體的發展需求,適應國際國內高效率快節奏的生產和貿易需求,適應千百萬中小微企業的急、少、快的融資需求。
(作者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