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海燕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重慶 400715)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中的一支特殊群體,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與大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可以說,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僅影響他們自身的生活滿意度,也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及高校穩定局面的長期保持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開展對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服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目前,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研究發現:從總體健康水平來看,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為2.4% ~19.3%[1],整體水平低于全國常模,且普遍存在迷茫、焦慮、疲倦、挫敗等心理癥狀[2]。這說明,高校輔導員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和癥狀已經對他們的生活、工作和健康構成了越來越嚴重的威脅,并嚴重制約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開展[3]。因此,構建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服務模式,已經成為高校提高輔導員素質,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當務之急。
要想建構適合于我國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服務模式,就需要了解輔導員所處的社會心理環境。社會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發展方向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心理環境[4]。個體是否愿意選擇并長期從事輔導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心理環境。學校是輔導員工作的主要場所,也是給其提供心理刺激的主要社會心理環境。學校社會心理環境發生變化,輔導員的心理就會隨之改變。因此,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服務應該主要以各高校為單位,從服務機構、服務內容、服務者、服務方式幾個角度,構建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從而滿足高校輔導員合理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
目前,我國高校缺少專門的輔導員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當輔導員面對各種壓力和挫折,需要專業的心理健康幫助時,卻不知從何處尋求。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需要建立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服務機構。根據目前高校的實際情況,這個服務機構既可以是學生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的拓展,也可以是專門建設的輔導員心理健康服務機構。
高校可以將已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機構進行拓展,提供面向輔導員的教師心理咨詢服務。現在大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卻幾乎沒有專門面向輔導員的心理服務機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的拓展,不僅可以在不增加學校編制的情況下解決輔導員心理健康服務問題,也可以將輔導員心理健康服務與學生心理健康服務有機結合,使兩者都能得到有效服務。
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建立專門的輔導員心理健康服務機構,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人員,使輔導員的管理和培養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這也是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一個積極嘗試。
要提高輔導員的心理素質,單讓輔導員進行自我調適是不夠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不負責任的。高校應根據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內容,開展對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服務。
1.繁重工作減壓:工作專業化
輔導員工作的繁重,突出體現了輔導員工作本身也需要專業化的問題。輔導員工作的專業化包括幾個方面:
一是工作理念的專業化。輔導員工作看似雜亂無章,瑣碎繁冗,但是實際上每項服務工作都有自己的理論支撐,如現在被普遍接受的“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因此,應幫助輔導員在工作中形成個人獨特的教育信念,并具體衍化為良好的職業觀、學生觀、師生關系等。
二是工作過程的專業化。輔導員工作過程的專業化體現為減少工作流程,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工作方法的專業化。通過探索輔導員工作的規律和特點,抽取出工作方法上的有效模式,并在輔導員工作中加以廣泛推廣和應用。
2.職業發展指導:發展專業化
輔導員的發展專業化是指高校輔導員由普通的職業群體向擁有專業地位和專業標準的群體發展的過程,包含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尋求高校輔導員的職業獨立。要將高校輔導員職業獨立,就需對輔導員工作職責加以進一步明確,將其職業框架限定在較小的范圍內,明確其全職身份。專業有別于業余,必須是一種全職的職業。“輔導員職業要想成為一門專業,就必須在專業成員之間擁有共同的技術語言和工作風格等,并且要在全日制的基礎上從事著一個與高校教師或行政人員以及其他社會職業有著根本性不同的確定活動,以作為輔導員謀生的主要手段。”[5]只有當高校輔導員的職業框架范圍有明顯的內行和外行的差異,輔導員職業才可以稱得上是真正專業化了。因此可以說,輔導員工作的專業化是輔導員個人發展專業化的基礎。
二是實現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分類培養。首先,將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引入輔導員管理。借鑒企業的EAP(員工幫助計劃)管理模式,建立一個能有效開發輔導員潛能及預防輔導員心理問題的服務體系。其次,對輔導員隊伍進行合理的人力資源配置。根據每個輔導員的個性、能力傾向和興趣恰當地安排工作,實現最佳人職匹配,減少因人職不匹配帶來的工作壓力。第三,對輔導員隊伍進行分類化培養。針對輔導員的個人特點和需求,對輔導員隊伍進行分類化培養,如將輔導員培養為心理咨詢師、職業指導師等,實現輔導員個人發展的有效分流,將提升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水平與輔導員的個人發展有機結合。
1.輔導員婚戀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婚戀問題已經成為困擾輔導員,尤其是女性未婚輔導員的嚴重問題。輔導員的婚戀問題包括幾個方面:一是到適婚年齡,沒有找到理想的結婚對象;二是經歷過戀愛的失敗,不敢再輕易涉足婚戀;三是結婚后家庭內部的矛盾;四是子女教育帶來的困擾。家庭治療大師Satir女士曾經說:“治療了家庭,就治療了世界。”[6]因此,輔導員婚戀問題帶來的心理困擾不容忽視。
2.對輔導員婚戀問題開展的心理服務
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服務:首先,在學校層面對輔導員的性別比例進行協調,避免女性輔導員過多的現象;其次,不僅對大學生開展婚戀方面的心理講座,對輔導員群體也應增加婚戀方面的培訓;第三,將家庭治療理念和方法引入到輔導員的心理服務中,對戀愛挫折和家庭內部矛盾進行個案輔導和團體咨詢;第四,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開展子女教育方面的培訓。
目前各高校主要以心理講座的形式,對輔導員開展學生安全問題培訓。但從內容和形式來看,仍然存在不系統的問題。首先,培訓應包括嚴重心理問題的識別與預防。因為學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容易導致學生安全問題,而學生的安全問題又特別容易給輔導員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所以關于學生安全問題的培訓應首先重視學生嚴重心理問題的識別與預防培訓。其次,應該對學生出現安全危機事件的輔導員進行專門的危機后心理干預,防止輔導員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以免嚴重影響輔導員的身心健康。第三,對輔導員開展心理輔導技術培訓,如心理咨詢師的系統培訓,使輔導員在服務學生的同時,也能服務和發展自己。
Strupp等人曾提出心理健康服務的“三邊模型”,即有三邊人分別對心理健康有自己的立場:當事人自己、他人(包括與當事人關系密切的人,如家人等),以及心理健康服務專業人員[7]。因此,就輔導員心理健康服務者而言,除了自己之外,應主要包括專業心理服務者和輔導員同行。
1.專業心理服務者
考慮到輔導員心理健康服務的系統性、專業性、保密性,輔導員心理健康服務隊伍應該堅持專職與兼職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原則。因此,為高校輔導員提供服務的專業心理服務者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高校內部的心理服務者,包括專職和兼職兩種;一類是校外的心理服務者。他們在輔導員心理健康服務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校內專職心理服務者應主要發揮組織協調、整體安排的作用,如組織開展輔導員的心理培訓,建立輔導員心理檔案,構建心理輔導員隊伍等;校內兼職一般是心理專家,主要是為輔導員提供系統的心理知識和技能培訓,以及輔導員職業規劃指導;校外專家主要是不定期為輔導員提供心理咨詢和危機干預輔導。三方面的有機結合,能為輔導員提供全面而長期的心理專業服務。
2.輔導員同行
三邊人中的他人,既包括輔導員的親人朋友,也包括輔導員同行。親人朋友圈子主要依賴輔導員個人構建,而輔導員同行的支持卻是高校可以提供服務的地方。為了能夠建立輔導員的相互支持體系,輔導員的心理服務形式應多采取團體心理輔導。通過團體心理輔導,為輔導員構建一個團體的氛圍,幫助輔導員在工作中建立起自己的人際交往環境。這樣,高校輔導員不僅僅是與學生交流,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的服務者,還可以有自己可以談心的對象,在遇到困難時能夠尋求他人幫助。
沙利文把處在人際情境中的人形象地比喻為冒著密雨前行。如果人際關系緊張,輔導員就會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并處于經常性的應激狀態,容易導致心理問題的發生,嚴重會導致神經癥和精神障礙。因此,通過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為輔導員提供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將極大地促進輔導員心理健康。
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服務可以采用以下3種方式:專業服務、他人服務、自我服務。
1.專業服務
專業心理服務是指由專業機構和人員遵循心理健康規律向社會成員所提供的心理促進工作[8]。根據服務對象的多少,可以將專業心理健康服務分為兩類:個體式和團體式。
個體式心理健康服務的對象是個體,服務形式包括個體咨詢和個體心理危機干預等。目前高校為輔導員提供的個體式服務比較少。
團體式心理健康服務的對象是團體,服務形式包括宣傳教育、團體輔導、系列培訓、室外拓展等。目前高校對輔導員開展的關于學生安全問題的宣傳教育和培訓比較多,但對輔導員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方法宣傳普及和培訓較少。因此,學校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閉路電視、廣播、校報、櫥窗等校內傳媒向高校輔導員普及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和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請校內外心理專家每年集中對輔導員開展團體輔導員、心理健康系列培訓、室外拓展等心理健康服務活動。目前已有高校開展了此類活動,參加過的輔導員反響強烈,紛紛表示有“脫胎換骨”之感。可以看出,輔導員對團體式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強烈。
2.他人服務
他人服務是指個體通過他人的力量和智慧來幫助自己面對和處理心理問題。根據服務的方式不同,他人心理健康服務的方式可以分為兩類:互助式和求助式。
互助式是指輔導員之間相互提供心理健康幫助的服務方式,互助式心理健康服務的方式包括個體互助和團體互助。個體互助基于輔導員個人之間的了解、信任;團體互助基于一種互惠的、能相互交流的社會網絡。目前,高校輔導員的個體互助比較多,團體互助比較少。為了能更好地幫助輔導員使用團體互助,高校可以建立輔導員心理學會、輔導員QQ群、輔導員協會等,并聘請心理專家指導,為輔導員提供一個可以相互溝通、相互支持、共同成長的團體環境。
求助式是指輔導員向他人需求心理幫助的服務方式。在這種服務方式下,那些工作時間較長、心理健康水平較高、比較自信的輔導員往往擔任其服務者的角色。因此,輔導員隊伍的梯隊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梯隊建設不僅關系著輔導員工作的專業化問題,也是保障輔導員隊伍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措施。
他人服務的方式有面談、電話、網聊等多種。它們有著不同的優點:面談不容易受打擾,可以談得比較深入。電話給那些靦腆的個體提供方便。網聊也是一個使用普遍的方式,它既可以是實時的,也可以是非實時的;它還是多種展現方式的,可以傳圖片或勵志視頻資料;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它產生的費用很低。
總之,高校應該在輔導員群體中成立互助團體,同時加強輔導員梯隊建設,為輔導員尋求他人服務創造良好條件。
3.自我服務
自我服務是指個體通過自己的力量來面對和處理自身心理問題的心理健康服務方式。根據服務目的不同,可以將自我服務的方式分為兩類:宣泄式和成長式。
宣泄式是指自我服務的目的為了宣泄自己的情緒和心理壓力,目前輔導員使用的宣泄式方式主要包括哭、逛街、大吼、劇烈運動、喝酒抽煙、大吃大喝等。可以看出,輔導員缺乏情緒自我調節的技巧,如放松療法、冥想技術等。
成長式是指自我服務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獲得心理成長。目前輔導員使用的成長式方式包括寫東西、幽默、看心理學或勵志的書籍視頻、自我分析等。可以看出,輔導員往往通過視頻和書籍嘗試著尋求專業心理幫助。
宣泄式主要針對的是個體的情緒,成長式更著眼于心理問題。宣泄式幫助輔導員處理情緒,而成長式對于輔導員解決心理問題起著最終決定作用。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服務在輔導員的自我服務可以更多地著眼于指導輔導員如何更好地宣泄情緒,幫助輔導員學會如何真正自我成長。
總之,高校應高度重視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開展對輔導員心理健康的科學研究,構建輔導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輔導員心理健康服務機構;加強專業服務隊伍建設,提高服務效果;構建輔導員互助團體,促進輔導員之間的心理互助;擴展輔導員培訓內容,將生涯規劃、情緒調節、自我認識等納入其中;增強輔導員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輔導員服務他人的能力,滿足輔導員的合理需求。
[1] 倪亞紅.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現狀及其相關問題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7):667 -668.
[2] 鄒興平.社會轉型期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探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7(10):79 -80.
[3] 黃夏青.高校輔導員的心理焦慮及對策研究[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5(4):104-105.
[4] 邱柏生.要重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環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4(5):10-12.
[5] 張秋輝.略論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的目標體系[J].思想教育研究,2008(4):42-44.
[6] [美]薩提亞.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M].聶晶,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7] Strupp H H,Hadley S W.A tripartite model of mental health and therapeutic outcomes[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7,32:187 -196.
[8] 黃希庭,鄭涌,畢重增.關于中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問題[J].心理科學,2007,30(1):2 -5.
(責任編輯 張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