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艷光+++哈斯其勞
“要全面建設綠色杭錦,堅持美麗與發展共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科技先導、生產清潔、低碳循環的產業體系,打造綠意盎然、生機勃發的城鄉環境,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舒適、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發展模式。” 這是杭錦旗委在十二屆四次全委(擴大)會議上提出的奮斗目標。
在全旗上下凝心聚力建設綠色、實力、自信的新杭錦之際,吉日嘎朗圖鎮共產黨員趙喜,正在發展可持續循環農牧產業的道路上探索著、努力著。
轉變思路謀發展 垃圾也能變成寶
2013年農歷臘月二十七,當我們來到麻迷圖村時,趙喜和他的工友們正在進行春節前的最后一次收割作業。按計劃,這天他們依然要收割300畝地的葵花秸稈。
趙喜告訴我們,他從2013年10月開始回收葵花秸稈,到當年年底已經收割2.4萬畝,合計葵花秸稈粉700多噸,照這樣計算,到2014年4月份,可收割4.2萬畝葵花秸稈,合計葵花秸稈粉1200多噸。
吉日嘎朗圖鎮是種植經濟作物向日葵的農業大鎮,2013年全鎮種植向日葵達20多萬畝。葵花收割后秸稈就成了田里的垃圾。通過焚燒處理這些農作物垃圾,一直以來都是當地農民的選擇。
趙喜用這些田間的垃圾為我們算了一筆經濟賬。吉日嘎朗圖鎮大約有24-25萬畝葵花播種面積,如果說把葵花秸稈全部回收的話,能喂18000只羊,可以節省飼草800多萬元。
自從2009年開始,趙喜通過“公司+基地+農牧戶”的方式搞起了規模養殖,成立了畜旺養殖合作社。僅2013年,合作社養殖育肥羊2000多只,出欄1200只,收入達到110萬元,可飼草就消費50多萬元。趙喜說:“我的養殖規模逐年擴大,養殖成本也越來越大。有沒有好的辦法能降低養殖成本,咋樣降低?我想,只能通過飼草料成本的降低,降低了飼草成本也就降低了養殖成本。”
5年來,趙喜引導合作社轉變發展思路,堅持走農牧業配套經營的路子,將秸稈回收粉碎青貯發酵成粗飼料作為節約養殖成本的重要途徑,僅2013年冬天收割的葵花秸稈就節省了70多萬元。在自己做大做強的同時,趙喜也帶動周邊50多戶農戶一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帶著農戶一起干 共同奔向富裕路
“我從2009年正式開始養羊,那時候因資金不足養殖規模小,一直到2012年后半年養殖場才走向正規化。但是我總覺得靠自己單打獨挑、一戶兩戶在這個地方推進肉羊產業是不行的,所以我就想出小規模大群體發展的思路。有些戶子有養羊積極性,可是資金不足,通過我和他對接,我給他提供羊。我不和他要錢,銀行利息都不要。如果他發展好了,3年之后覺得可行,就把羊本給我還了,我給他一只他還我一只,不論大小。因為養羊這個產業,首先必須有羊源,然后才會有規模、有市場,否則局限在三戶五戶那不頂事。”趙喜熱情地為我們講述著他的小規模大群體發展思路。
李佳喜是2013年通過趙喜的幫扶發展養殖業的。過去,李佳喜家因耕地較少,靠田里的收入只能勉強維持生活,很是困難。了解到李佳喜想搞養殖但是缺乏資金的情況后,趙喜主動向李佳喜家保本提供了30只基礎母羊,幫助他發展養殖業。
李佳喜告訴我們,過去家里田地少,一年收入兩三萬元錢,還得靠天吃飯。年景不好連兩三萬元也收不上。2013年,通過趙喜給他提供30只基礎母羊,他開始養羊。當年冬天就賣了10多只羊羔,收入10000多元,還有20多只羊羔能出欄了,又能賣20000多元。等3年以后他把基礎羊給趙喜歸還了,他自己的產業也就發展起來了。
“很多人問我,為什么要這樣做?其實,好多農牧民過去對這個產業缺乏認識,飼養分散,形不成規模,沒有市場。我就是想通過他們實現小規模大群體帶動,把我們整個吉日嘎郎圖鎮的肉羊產業發展起來。”趙喜說。
科學經營可持續 綠色循環是出路
趙喜不僅幫助村民搞養殖,也將科學經營的方法毫無保留的教給其他村民,倡導村民發展綠色種植業養殖業。丁繼業也是去年開始搞養殖的,趙喜為他保本提供了30只母羊,并囑咐其將種養結合起來搞發展,將田里的秸稈用作飼料,搞養殖產生的羊糞再還田做耕種的肥料,這樣既節約了養殖成本,又節約了種植成本。
丁繼業說:“過去我農田里的秸稈全部扔掉了,現在養羊了,用機器把秸稈收割回來做成飼料,不僅降低了養殖成本,而且羊糞還田,又降低了種植成本。通過產業循環,大大提高了收益。“
趙喜的養殖基地,每年能產糞肥500多噸,全部利用還田,可實現500畝農田無公害種植,可節省購買化肥資金10萬元。他將這些糞肥都免費送給有需要的農戶,幫助他們節約種植成本。
“ 過去在我們吉日嘎郎圖鎮,就是傳統農業,朝陽花種成葵花、葵花種成花葵,花葵種成油葵,反正就是種地。現在種植加上養殖,這樣資源再利用更好了,像葵花秸稈利用,自己產的玉米加工成飼料,產下的羊糞施到地里,所以說我們過去的生產結構應該轉型,多樣化、種養結合是相當可行的。”趙喜欣喜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