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門似鐵,賓至如歸”。在筑牢安全屏障的同時,邊檢站努力打造和諧文明、親情團結的口岸家園,先后出臺了《服務口岸穩定發展20項措施》和《服務通關20項措施》,比如:勞務團組隨到隨檢;危重病人快速通關,實行“車上驗證”、“東方快車”公路口岸驗放;開通老弱病殘旅客綠色通道;邊境一日游團組預報預檢、自駕游旅游團預報預檢、跨境施工公司備案預檢;分別對中國公民出入境和蒙古國留學生設置專用通道;中國籍旅客免填出入境卡;與海關共享部分設備對出入境旅客行李物品進行檢查;遲到免排等等,都深受中外旅客歡迎,體現了邊檢站真心實意從旅客的切身利益和需求出發,不斷創新服務,也體現了“和諧溝通世界,親情不分國界”的職業境界,形成了二連邊檢獨具特色的“自信開放,親和體恤”的邊檢文化。
2014年6月7日下午5點多,臨近閉關,邊檢站副站長李永兵接到電話,在蒙古國中央省那林陶勒蓋金礦打工的中國工人林樂洋受傷嚴重,正趕往國內救治。李副站長立即抽派精干力量,一面緊急與扎門烏德口岸聯系,協調蒙方入境事宜,同時啟動口岸聯動機制,與海關、聯檢聯運、急救中心等單位共同商定最順暢的通關方案。人們在一分一秒中焦急等待,因為路不好走,直到午夜12點,傷者才到扎門烏德口岸。救援小組冒雨趕到邊境0公里處。雙方會晤人員緊急交流,中蒙兩方救護車開始對接。幾名邊檢官兵分頭行動,有的將傷者抬上中方救護車,有的迅速核對護照,跑步到大廳辦理手續,有的一路陪護,120救護車以最快速度駛出口岸,直奔醫院,傷者終于脫離生命危險。之后,邊檢官兵還專程到醫院看望傷者。
邊檢官兵對待外國旅客同樣如親人。2013年5月3日,正值旅客出入境高峰。執勤業務五科接到緊急求助電話,電話中的求助者稱其家人在蒙古突發心臟病,要到中國治療。執勤警官迅速請示,開通綠色通道,主動與患者家屬了解詳情,并及時通報其他聯檢單位,采取“預先錄入、登車對照”的辦法,不到10分鐘,就完成了邊防檢查手續,并派專人護送患者前往醫院。患者家屬感動地說:“如果沒有你們貼心的幫助,真不知會發生什么情況。”
一切為旅客著想,是邊檢官兵的工作準則。2011年8月18日,邊檢站接到四川籍勞務人員從蒙古國打來的求助電話,有59名勞務人員滯留扎門烏德市,因包工頭受騙沒領到工資,無路費無法回國。邊檢站立即利用中蒙會晤專線向蒙方了解和協商,要求蒙方保障人員安全,并派出解救小組趕赴扎門烏德。經過4個多小時交涉,59名勞務人員乘專車順利回國。2006年以來,邊檢站啟用綠色通道為各民族旅客解困500余次,啟動中蒙跨境救助機制解救中國受困人員300余人;為1200名蒙古籍受傷病重旅客提供了快速的通關服務。
“我知道邊檢不收禮物,只能以這種方式表達感謝心情!”蒙古國司機巴達日勒將一面錦旗交到邊檢員手上激動地說。巴達日勒為了能多賺錢,每天往返兩次通關。一次,他發現裝有80多萬蒙圖(蒙古國貨幣)的錢包不見了,正當他欲哭無淚的時候,邊檢員打來電話,找到了他丟失的錢包并送還他,這使巴達日勒喜出望外。這樣的事例在口岸大廳經常發生。張文霞等邊檢官兵總結出的“快樂服務”工作法已在全站推廣,張文霞說:“快樂是我們送給旅客的最好禮物。”
邊檢官兵就是這樣,為通關手續不全的旅客費盡周折補辦手續;為生病的患者送藥送水;為滯留的旅客解除困境;為丟失物品的旅客找回財物……雖然都是瑣碎小事,但他們知道,旅途中的旅客最需要這樣親人般的關懷和照顧。
走進窗明幾凈的公路口岸貨運通道邊檢執勤辦公室,“學雷鋒小分隊”的牌子那么醒目。全科10名干警全員為旅客提供志愿服務:冬天為司機送上防寒手套,夏天為旅客提供遮陽傘;天冷了準備熱茶,天熱了熬好綠豆湯。今年以來,學過汽車修理的潘超在現場就幫助旅客維修車輛500余次。他說:“看到旅客滿意的笑容,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夢想照進現實的快樂與幸福。”
邊檢官兵用他們的行動,樹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形象,使外國游客增強了對中國的親切感,讓中國公民感受到祖國的光榮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