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 要:伴隨科技水平的進步,電力事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現代社會人們對電力供應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受各方面的影響,傳統電力檢修工作中仍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制約變電設備檢修技術的進步,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電力事業的發展。文章以此為背景,通過對大量文獻進行研究,分析了變電設備檢修方面的發展現狀,并對未來發展路徑提出了相關的建議與思考。
關鍵詞:變電設備檢修;未來發展趨勢;電力事業;CBM
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升,基本與之相適應的我國電力系統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相關的設備打破傳統電力設備的局限,開始向大容量、高壓電、超高壓的方向發展,日常運行向網絡化、信息化、無人化方向穩步推進。但是電力設備的相關問題時有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變電設備作為整個電力系統的核心之一,安全可靠運行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反思傳統檢修管理和技術模式,吸取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不斷的提高變電設備的檢修管理和技術水平,有效的減少電力事故的發生,以此來提升整個電力系統的安全性,提高供電的可靠性。
1 變電設備檢修工作現狀及主要問題
1.1 工作現狀
隨著我國電力事業的發展,變電設備檢修工作在原來的基礎上取得到巨大的進步,特別是在其安全性、可靠性方面都有非常顯著的提高。在傳統模式下,電力系統一般主要采用的是依照現有的相關規程定期檢修試驗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減少了設備事故的發生,但是依然存在“一刀切”等問題,即不管設備的實際運行狀況,是否需要檢修試驗,都會對其進行定期檢修試驗與設備部件的更換,或在到期后對設備進行更換,造成相關設備檢修不足、過度檢修或者資源浪費的情況時有發生[1]。
1.2 存在問題
傳統變電設備檢修管理模式的相關問題主要表現在:檢修的相關目的性不明確;相關檢修工作的技術支撐不健全;相同類型的設備在不同的供電公司之間具有相似性,但是其實際交流不足;檢修人員的技術技能水平不高;隨著科技含量較高的先進設備不斷的投入使用,很多檢修技術和管理方法已經不能跟上實際要求等等,導致較多問題的產生,影響了變電設備的安全可靠運行。
但是,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因為受到傳統管理技術影響,在大量的市、縣級公司,我國的變電設備檢修技術仍然比較低。第二,變電設備的檢修管理理論與制度建設應該說較完善,但在市、縣級公司層面因各種原因操作性較差,致使目前看起來不夠科學與合理,通過對大量事實和文獻進行研究分析,實際上在部分變電站,設備檢修制度和標準執行并不到位,對檢修人員的管理也沒有達到相關標準,在某種程度上導致變電檢修工作粗糙,增加了事故發生的機率。第三,相關工作人員的技術、技能水平和能力有限。變電站內部的相關設備涉及相當多的專業門類,不同的專業門類有的跨度非常大,而一人又不可能涉及較多的專業,非專業人員很難對這些紛繁復雜的設備進行非常準確的運行、維護、檢修和管理,因此,變電站內部的檢修人員都應該是非常專業性的人才,其對人才的培訓、上崗也有非常嚴格的標準,但現實情況往往并不盡如意。如果檢修人員對相關設備沒用明確詳實具體的了解,或對設備特點不了解,就會影響變電設備的檢修質量,威脅檢修人員的生命安全,甚至出現嚴重的電網、設備、人身和信息安全事故。第四,現階段變電設備檢修工作當中的個別工作人員安全觀念不強,對具體工作認識不全面,工作人員在進行檢修試驗時往往采取的安全防護措施不完善,有時還存在違章操作的現象,甚至有某些工作人員有檢修敷衍化的傾向,這也是造成變電設備檢修工作事故發生的原因[2]。
2 變電設備檢修工作未來發展趨勢
2.1 發展趨勢
傳統變電設備檢修工作主要采用的是根據現有的相關規程規定時行定期檢修試驗制度。隨著檢修管理理念的進步和檢修技術的不斷發展,國民經濟和人們生產生活對電力供應的可靠性要求越來越高,推進狀態檢修在變電設備檢修工作中的應用成為必然和必須的選擇。
所謂狀態檢修(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簡稱CBM,它是根據設備的實際運行狀態來執行的預防性作業,它可以實現最低成本的檢修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供電可靠性,并在工作過程中充分保證電力系統運行的完整性,與安全性,其檢修的周期是根據設備運行的基礎資料(在線監測數據、日常運行監測、上次的檢測數據、突發情況等等)系統、綜合分析的結果決定的[3]。
CBM技術是在RCM技術(可靠性檢測的簡稱)基礎上形成的,所謂RCM技術,它是根據實際的經驗對設備的相關運行、檢修、試驗基礎信息進行的一種分析與對比,以此來判斷設備的故障發生機率和潛在的缺陷,并制定檢修計劃,實現合理有效的檢修周期,避免出現漏檢或過度檢修問題。RCM技術需要兼顧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狀態分析掌握設備的真實情況,二是考慮設備的重要性。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在CBM技術與RCM技術的基礎上,針對具體的核心設備產生了更加科學合理的預知性檢修技術(簡稱PDM),它是利用高新技術檢測方法,對整體設備進行技術檢修,并來檢測設備的狀態,及時發現整個設備中的潛在問題和處在萌芽階段的前期缺陷,最大限度地減少過度檢修、勞動資源與時間的浪費問題。
CBM技術可以增加整體設備的使用率,供電的可靠性也會進一步提高,其可用率可以用公式表示,即可用率=MTBF/(MTBF+MTTR),其中,MTBF表示二次故障以及檢修之間間隔的時間長度;MTTR則表示設備出現故障后,為了恢復部件功能所需要的必要勞動時間,從理論層次可以發現只要通過延長發生故障的間隔時間,即增加MTBF,縮短部件故障后進行修復的時間,即縮短MTTR,就可以提高其部件的可用率[4]。
2.2 變電設備檢修工作的對應策略
為了有效解決目前檢修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適應檢修管理和技術工作的發展趨勢,提高變電設備的安全運行水平,文章提出以下對策:第一,改變傳統的檢修方式,推進狀態檢修在變電設備實際檢修工作中的應用。一是要立足實際設備現狀與檢修條件,準確收集設備運行的基礎信息;二是充分利用原有技術和設備;三是不斷地提高檢修試驗設備的技術水平;四是在新建和技改項目中融入監控與診斷設備。第二,努力提升檢修人員的專業技術技能水平,以此來最大限度保證變電設備檢修質量。一是要根據專業分工合理配置足夠的專業人員,真正做到術業有專攻。二是對相關檢修工作人員進行專門培訓和交流學習,適應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的更新。三是要嚴格要求具體工作操作行為,從而提高其實踐能力與職業素養,提高對危險情況的應急反應能力,提高其實際檢修工作水平。
最重要的是要把檢修人員的自身安全和設備檢修質量作為整個檢修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檢修管理應該對每一次的檢修作業中的技術和安全方面的危險點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分析與防范。對于設備還需對其后期運行狀態進行過程監控,建立相應的管理體系。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改革傳統變電檢修模式,依靠狀態檢修來提升變電檢修管理和技術水平,成為變電檢修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朱忠誠,龔勇江.變電站檢修中傳統檢修模式與狀態檢修模式的比較及趨勢分析[J].企業家天下(下旬刊),2011,14(10):88-89.
[2]李明,韓學山,楊明,等.電網狀態檢修概念與理論基礎研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1,31(34):43-52.
[3]李呈軍.對變電站檢修常見問題的分析與處理[J].內蒙古煤炭經濟,2012,18(9):101-103.
[4]彭杰.變電站檢修現場危險點分析及安全控制[J].科技與生活,2012,13(2):1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