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正規金融在廣大農村地區長期存在、發展,在有些地區甚至超越了正規金融的發展。文章從規模測度及衡量指標、產生根源、功能和作用、運行機制及演化路徑四個方面對農村非正規金融進行綜述。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發現農村非正規金融如何正規化,對非正規金融的監管問題、外部金融生態環境的影響、非正規金融與正規金融如何和諧共生、二者的動態演化博弈分析以及建立怎樣的聯接模式等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非正規金融;正規金融;農村金融體系;產生根源;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4)12-0093-05
收稿日期:2014-08-14
網絡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253/j.cnki.ddjjgl.2014.12.016.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10-30 16:32:59
作者簡介:沈紅麗(1982-),女,河南周口人,天津商業大學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區域金融發展和中小企業金融創新。
一、引 言
在農村金融體系中,存在著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即“農村二元金融結構”。盡管各國努力推廣正規金融,但大量農村人口仍無法獲得正規金融,因此,非正規金融仍具有作用。非正規金融成為非洲國家高速工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哪怕在美國這樣發達的國家,非正規金融對信貸市場及實體經濟也產生巨大的影響[1]。在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相關文獻研究中,中國常常被作為反例。盡管中國的正規金融系統很脆弱,但確實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2]。在我國金融抑制的背景下,非正規金融促進了中國經濟增長。
雖然非正規金融滿足了農村資金的需求,促進了生產發展,提高了資源的配置效率,但傳統觀點認為,非正規金融與經濟發展的目標相悖,因此常常被取消。在我國,非正規金融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1978~1993年中國非正規金融約束較為寬松,1993年國家整頓了金融秩序,農村非正規金融處于嚴格管理甚至取締時期。自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多個一號文件都強調建立多種所有制的金融組織,政府已承認非正規金融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目前由于法律法規的缺位,我國非正規金融的處境還不明朗,急需出臺相關政策確認非正規金融的合法地位,引導其“陽光化”、規范化發展。
基于全球非正規金融存在的廣泛性,農村非正規金融已成為國內外學術界討論的熱點議題之一。因此,對農村非正規金融問題進行系統梳理和總結,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對于促進農村非正規金融健康發展和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層次破冰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藉此,本文擬對農村非正規金融研究作一個全面的文獻綜述。論文整體結構如下:第二部分對農村非正規金融的規模測度及衡量指標進行總結;第三部分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剖析農村非正規金融產生根源;第四部分探討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功能及作用;第五部分是農村非正規金融的運行機制及演化路徑。最后,總結全文并提出未來研究展望。
二、農村非正規金融規模測度及衡量指標
非正規金融和正規金融相對應,指那些沒有被官方監管、控制到的金融活動。針對我國廣泛存在的非正規金融,國內部分學者用“民間金融”、“地下金融”、“體制外金融”等來描述,但它們在內涵和外延上有所差異[3]。非正規金融具有極強的自生能力和可持續性,且具有較低的違約率。姚耀軍通過研究發現非正規金融具有“反應性”和“自主性”,且二者互為補充[4]。
1. 農村非正規金融的規模測度
一些經濟欠發達國家中非正規金融占其金融市場總量的比重較大。在加納等非洲國家,大約2/3的向銀行申請貸款的微型企業可能被銀行拒絕,而這些被拒絕的微型企業只有依靠非正規金融[5]。在肯尼亞,正規部門和非正規部門的中小企業向非正規金融的借款較多,雖然融資額不大,但是對非正規金融的利用較多[6]。Aliber對印度和烏干達的調查發現,非正規金融是非正規部門創辦企業所需資金的主要來源,并遠遠大于正規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支持[7]。Giné強調大約有86%的求助于銀行的農戶都會受到限制,因此,盡管正規金融信貸擴張,非正規金融依然在農村地區發展迅速[8]。Hsu指出大約40%的企業融資來自于非正規金融[9]。
隨著農村市場化的深入和農村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的非正規金融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占有了農村金融市場的較大份額。國內外不同學者對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發展規模進行了測度。IFAD指出中國農民從非正規金融渠道貸款的規模大約相當于來自正規金融機構的4倍。Tsai的研究表明我國鄉村非正規金融信貸總量占正規金融的25%。李建軍通過對全國農戶的調查,發現有超過55%的借款來源于非正規金融[10],Turvey and Rong Kong通過對中國1 500個農戶家庭的市場調查發現,67%的農戶更愿意選擇非正規金融[11],而何廣文、蘇士儒、錢水土等從不同的范圍和角度研究發現我國農戶中非正規金融借貸比率均高于70%,最高達到95%[12]。胡楓、陳玉宇研究發現中國家庭來自親戚朋友的借款達79.91%,而正規金融機構的借貸占27.93%[13]。目前我國中小企業中約有超過1/3融資來自于非正規金融途徑。Madestam等的研究表明,民間金融是臺灣中小企業一個無法替代的信用籌措來源[14]。
2. 農村非正規金融的衡量指標
研究非正規金融的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用什么指標來衡量非正規金融發展水平。郭沛、李建軍分別對非正規金融或未觀測信貸規模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測算。錢水土、姚耀軍采用民間利率作為衡量非正規金融發展水平的負指標;陳時興采用資本產出比率推算出溫州民間資本規模。冉光和等、馬宏采用自籌和其他資金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例作為非正規金融的衡量指標,并指出該指標越高,非正規金融越發達[15]。胡宗義等采用農戶從非正規金融渠道貸款的人均年末余額來衡量農村非正規金融發展狀況,將農村非農戶投資中和農戶投資中的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之和視為農村非正規金融,用去除價格因素影響的農村非政府金融比上第一產業增加值來表示農村正規金融相關率[16]。尹希果、楊陳靜用金融相關系數法估算出各地非正規金融的規模,并用各地非正規金融與地區GDP的比值衡量非正規金融發展水平[17]。以上對非正規金融規模的測度只是提供了一個關于中國未觀測信貸規模的可能值和變化趨勢,而不是絕對準確的規模測度方法。endprint
三、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產生根源
農村非正規金融的起源主要有兩種觀點:“外生說”和“內生說”。
1. 外生說
“外生說”認為外在的制度扭曲是非正規金融存在的真正原因。在Mckinnon和Shaw看來,金融抑制應該是非正規金融產生的體制性根源。Anders認為非正規金融是外生性的,是對國家政策扭曲和金融抑制的一種被動回應,并指出非正規金融產生和發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強調政府金融抑制政策下的信貸配給和金融資源分配中的所有制歧視[18]。而“新結構主義方法”則強調非正規金融是對轉軌經濟中政策扭曲和金融抑制的理性回應。Loayza認為非正規金融的起源于政府的過度管制。Chaudhur和Gupta認為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產生根源是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的代理人故意拖延貸款的發放時間[19]。杜朝運從制度變遷的視角分析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產生是由我國金融制度安排的缺陷造成的。林毅夫、孫希芳等學者認為由于我國的金融抑制政策,正規金融不能滿足農村中小企業發展形成的融資需求,非正規金融應運而生[20]。
Segrario則主張需求誘致論,認為市場利益驅動和競爭條件下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自發生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在農村金融市場領域中形成的較大的成本優勢。顧海峰,蔡四平等認為,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發展是一個典型的需求誘導性制度變遷過程,正規金融發展的滯后誘致了非正規金融的產生[21]。張杰、劉紅和葉耀明、錢水土等也持相同觀點。
2. 內生說
“內生說”認為非正規金融起源于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和不完全。Stiglitz和Weiss首次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揭示了非正規金融生成的內生性原因,認為農村非正規金融是農戶和金融部門對于信息不對稱的理性選擇結果[22]。Stiglitz、Bell和Besley、Berger和Saunders等進行了再次論證。劉民權等認為,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是非正規金融存在的根源。張杰指出,由于正式金融機構存在信息上的劣勢,強化了其信貸配給,使農村金融服務成了一小部分群體享用的“奢侈品”,這進一步促進了非正規金融的發展。蘇士儒等運用制度經濟學理論進行分析,指出非正規金融屬于內生性制度安排。林毅夫等人也認為信息不對稱可能是非正規金融產生的根本性原因,而金融抑制只是一個強化因素。Turvey等發現農村非正規金融具有“小農偏好”傾向,但他們并不能確定這種偏好的起源是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戶的信貸配給還是其他方面[11]。朱信凱、劉剛指出借款人需求是非正規金融產生的主要原因。姚耀軍等則認為非正規金融的形成和興起是社會各方面合作博弈均衡演進的結果。
對于非正規金融根源,已有的金融抑制假說和非對稱信息假說都無法解釋為什么在正規金融系統愿意給所有經濟部門提供充分的金融支持的同時,非正規金融市場依然存在。因此,有學者從內生和外生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徐璋勇、郭梅亮從內生和外生兩方面分析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存在根源,認為外生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強行介入,造成了農村正規金融組織的低效率及市場規模的萎縮;內生原因則在于農村長期積淀的鄉土文化,有效地解決了由于市場信息不對稱所引發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劉純彬、桑鐵柱也認為應從內生性和外生性兩個方面考察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存在基礎,外生性原因是農村正規金融的供給不足和結構失衡,內生性原因是“雙重失靈”下的農村金融需求誘致[23]。
四、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功能及作用
雖然非正規金融具有很多優勢并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但是對于它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學術界仍存在較大分歧與爭論。
1. 積極影響
非正規金融除了具有正規金融的功能,能夠行使降低風險、監督與控制、儲蓄動員、便利交易等金融功能,還具有信息優勢、擔保優勢、交易成本優勢;并且能降低合約執行成本及其他成本。Kar等認為非正規金融具有較高的制度效率,有利于農戶小規模和短期投資,進而促進經濟增長[24]。Jia等分析了非正規金融的信息和成本優勢,能夠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和農村經濟增長[25]。Dolla、Allen等研究表明非正規金融建立在相互信任和互惠合作的基礎上,彌補了正規金融的不足,有助于農民增收和減少貧困,對經濟增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26]。Nikos等指出非正規金融用于合法目的時,如發展生產,則對社會經濟產生積極作用[27]。Hans Degryse等研究表明當企業能夠合理使用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的合作資金時,能夠獲得更快的發展[28]。
非正規金融存在著金融中介效應(融資效應)、風險效應和資金吸出效應。從制度變遷的角度看非正規金融具有制度優越性,和正規金融相比,其違約概率較小。無論從長期還是短期來看,非正規金融對農民增收的促進效應均高于正規金融,并且東、中、西部各區域農村非正規金融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的效率要普遍高于正規金融,而杜金向等的研究發現民間借貸對東中西部農戶的收入均為負效應。相對于農村正規金融,非正規金融對縮減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更為顯著。非正規金融具有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獨特優勢,為中小企業和貧困農戶緩解了生存和發展困境,并能有效地解決了集群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促進了浙江民營經濟和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
2. 消極影響
由于非正規金融活動大多隱蔽性很強,極易妨礙政府貨幣政策的實施。當非正規金融存在時,金融自由化的有效性將會降低。非正規金融效率低下,其存、貸款沒有法律保護,可能會導致更高的風險。此外,非正規金融與洗錢風險及金融恐怖主義有著某種聯系,對社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29]。
五、農村非正規金融的運行機制及演變路徑
1. 農村非正規金融的運行機制
非正規金融的運行機制主要通過自我約束和社會約束進行的。Basseer發現聲譽在Bazaar地區非正規金融中起著重要作用[30]。非正規金融貸款者可以通過社會關系和社會制裁制約借款者,其“隱形擔保”機制有助于減少不確定行為帶來的風險,從而應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借款者擔心將來能否再次得到貸款,會選擇履約。農戶一旦違約,其不守信用的形象會迅速在村落中傳開,其違約行為會面臨懲罰的擴大效應。非正規金融的社會約束通常是來自同伴的監督和社會職責,這便構成了還貸激勵機制。團體貸款計劃(如格萊明銀行)中,連帶責任特征使借款人的相互監督能力增強,從而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卓凱通過對非正規金融交易的契約治理的剖析,指出非正規金融契約執行主要是依靠契約的私人治理機制來實現。endprint
2. 農村非正規金融的演變路徑
非正規金融依靠的是法律系統之外的系統。農村非正規金融從最簡單、無組織形態、直接融資式的民間自由借貸到有組織、較規范、間接融資式的農村合作基金會,其組織形式就是在與農村中小企業的長期互動中協同演進,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制度性變遷與創新。由非正規金融在經濟增長中扮演主要角色向正規金融扮演主要角色的轉變,是一個次優向最優的演進過程,也是農村金融制度的帕雷托改進。顧海峰分析了民間非正規金融由內生金融向外生金融的的演變邏輯,最終實現從需求主導型的市場引致性內生金融制度到供應主導型的政府強制性外生金融制度的轉變。劉純彬、桑鐵柱研究表明,我國農村目前非正規金融的發展呈現出多樣化發展趨勢,具體包括:金融交易合約復雜化(從原來的“友情性”逐漸轉變為“逐利性”)、非正規金融交易的組織程度不斷高級化、非正規金融風險開始呈加大趨勢[23]。
我國當前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合法化比正規化更為重要,但正規化是今后發展的趨勢。從實際情況看,目前許多國家的非正規金融大都已演變成準正規或正規的小型金融機構。未來非正規金融發展應是逐步向正規金融靠近,如在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等地,很多非正規金融已經成為和正規金融并行的金融機構。Opoku-Agyemang and Foltz指出正規金融機構缺乏借款人的信息,而非正規金融則能彌補這一缺點[31]。信息流能夠提高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的合作,因此正規金融部門越來越多地依靠金融聯接來獲取農村的目標客戶。
六、結論及研究展望
總的來說,非正規金融由來已久且廣泛存在,是農村金融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農村非正規金融在正規金融的日益發展壯大及政府的打壓、取締下,依然長期、普遍存在,有其深層次的原因:一方面,正規金融發展的滯后和結構失衡是非正規金融產生的外生因素,即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發展是一個典型的需求誘導性制度變遷過程;另一方面,從信息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農村非正規金融是農戶和金融部門對于信息不對稱的理性選擇結果,屬內生性制度安排;而金融抑制和外在的制度扭曲只是強化因素。農村非正規金融存在著金融中介效應(融資效應)、風險效應和資金吸出效應,不僅提高了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和交易雙方的福利水平;從制度變遷的角度來看,也體現出其制度優越性。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助于農民收入增長和傳統農業轉型,并且能減少貧困,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和二元經濟轉型。因此,政府既要正視和規范非正規金融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引導其合理發展,又要充分認識到非正規金融可能存在的金融風險,實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使非正規金融從真正意義上“浮出水面”。
從上面的研究綜述來看,農村非正規金融在發展現狀、生發邏輯、特點、規模及功能測度、運行機制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在以下幾個方面還存在進一步研究的空間:第一,農村非正規金融正規化問題目前僅僅是必要性的定性分析,關于如何正規化、正規化的路徑或模式選擇以及正規化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等問題還缺乏系統分析;第二,缺乏金融生態環境對非正規金融影響的研究,特別是國家的相關政策、制度安排以及信用環境等因素對非正規金融的外部約束;第三,盡管有學者用博弈模型來分析農戶或中小企業、非正規金融機構、地方政府及中央監管機構的博弈關系,但缺乏從動態演化博弈角度來分析博弈各方的動態演化過程;第四,非正規金融有其存在的客觀性和必要性,但隱含的風險也不容忽視,如何加強對非正規金融的監管、建立最優的金融監管模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第五,如何協調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之間的關系,建立合理的金融聯接模式,達到優勢互補、和諧共生,由于二者承受風險的能力不同,是否需要劃分二者的業務邊界以及如何劃分等,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Allen,F.,Octhere,I..African Financial Systems:A Review[J].Review of Development Finance, 2011,1(2):79-113.
[2] Ayyagari,M.,Asli D.K..Formal Versus Informal Finance:Evidence from China[J].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0,23(8):3048-3097.
[3] 胡士華.非正規金融在完善農村金融體系中的功能及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19-24.
[4] 姚耀軍.非正規金融市場:反應性還是自主性?[J].財經研究,2009(4):38-49.
[5] Nissanke,,M.K.,Aryeetey,E..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Liberalization and Reform in Sub-Saharan Africa[M].London: Routledge,1998.
[6] Isaksson,A..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l Finance in Kenyan Manufacturing[R].The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UNIDO) Working,Paper No5.2002.
[7] Aliber,M..Informal Fiannce in the Informal Economy:Promoting Decent Work Among the Working Poor[R].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Working Paper on the Informal Economy,2002.
[8] Giné,X..Access to capital in rural Thailand:An estimated model of formal vs. informal credi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1,96(1):16-29.endprint
[9] Hsu,S..Role of Informal Finance in China's Continuing Economic Development[J].The Chinese Economy,2012,45(1):28-45.
[10] Jianjun Li,Sara Hsu.Informal Finance in China:American and Chinese Perspectives[A].Tsai K S..Beyond Banks:the Local Logic of Informal Finance and Private Sector Development in China[C].Oxford Scholarship,2010.
[11] Turvey,C.G.,Rong Kong.Informal Lending amongst Friends and Relatives[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0,21(4):544–559.
[12] 蘇士儒,段成東.從非正規金融發展看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重構[J].金融研究,2005(12):131-144.
[13] 胡楓,陳玉宇.社會網絡與農戶借貸行為[J].金融研究,2012(12):178-192.
[14] Madestam,A..Informal Finance:A Theory of Moneylender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4,107(3):157-175.
[15] 冉光和,湯芳樺.我國非正規金融發展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J].經濟問題探索,2012(2):185-190.
[16] 胡宗義,李鵬.農村正規與非正規金融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空間計量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3,35(2):71-80.
[17] 尹希果,楊陳靜.中國所有制結構變遷對非正規金融發展的影響[J].經濟體制改革,2013(5):132-135.
[18] Anders,I..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l Finance in Kenyan Manufacturing[R].The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Working Paper 5,2002.
[19] Chaudhuri,S.,and Gupta,M.R.. Delayed Formal Credit,Bribing and the Informal Credit Market in Agriculture: A Theoret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51(2): 433-449.
[20] Segrario,L.F. P.A,Yotopoulos.Informal Credit Markets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J].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search,1992,(44):45-47.
[21] 顧海峰,蔡四平.民間非正規金融的內生、演變及規范[J].開放導報,2013(5):109-113.
[22] Stiglitz, J. E.Peer monitoring and credit markets[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0,4(3):351-366.
[23] 劉純彬,桑鐵柱.農村非正規金融:存在基礎、效率機制與演進趨勢[J].江漢論壇,2010(12):45-48.
[24] Kar,S.Marjit,S..Urban Informal Sector and Poverty[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9,18(4):631-642.
[25] Jia,Xiang-ping, Heidhues,F.,Zeller,M..Credit Rationing of Rural Households in China[J]. 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2010,70(1):37-54.
[26] Dolla,P.L..Microfinance and Investment: a Comparison with Bank and Informal Lending[J]. World Development,2011,39(6):882-897.
[27] Nikos,P.,Hsu.Sara,Li Jianjun.Development and Legitimacy of Chinese Informal Finance[J]. Pacific Review,2012,25(4):495-511.
[28] Hans Degryse, Liping Lu,Steven.Informal or Formal Financing?Or Both?First Evidence on the Co-funding of Chinese Firms[R].BOFIT Discussion Papers,2013.
[29] Zagaris,B..Problems Applying Traditional Anti-money Laundering Procedures to Non-financial Transactions[J].Journal of Money Laundering Control,2007,10(2):157-169endprint
[30] Basseer,P.A..The Rol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ase of Iran,1888-1978[M].Saint Louis: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1982.
[31] Opoku-Agyemang,K.A..Globalization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ics of Savings Mobilization in Ghana[D].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2012.
Literature Review on Irregular Rural Finance
Shen Hongli
(School of Economics,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ianjin 300134, China)
Abstract: Irregular finance has existed and developed for a long time in vast rural areas,even exceeded regular finance forms in some areas. This article reviewed irregular rural finance on its scale measurement and measurement index,origin,function,operating mechanism and evolving path. Through reviewing literature,the article indicated that further research on rural informal finance should focus on the normaliz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irregular finance,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coexistence,the dynamic evolutionary game and linking patterns between regular finance and irregular finance.
Key words: irregular finance;regular finance;rural finance system;origin;operating mechanism
(責任編輯:張丹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