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掘進工作面揭露不明老空巷時,對老空巷內的瓦斯處理是巷道施工中的關鍵。在施工時,通過采取鉆孔抽排釋放、小斷面貫通等一系列措施,經過現場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確保了巷道的施工安全。解決了掘進工作面遇老空巷時瓦斯的管理問題,提高了過空巷的速度,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果。
關鍵詞:過空巷;瓦斯抽放;安全高效
引言
東河煤礦位于山西省臨汾市蒲縣太林鄉,隸屬于太原煤氣化集團公司,是一座由四座小礦整合而成核定生產能力為90萬噸/年的中型礦井,礦井瓦斯等級為瓦斯礦井。目前,礦井開采3#煤層三采區。由于煤層瓦斯賦存不平衡,局部區域原煤瓦斯含量較高,解吸量較大。礦井建有井下采區瓦斯抽放系統,主要用于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抽放。在礦井四周存在許多小煤礦,個別煤礦存在對東河煤礦的越界開采情況。某礦越界上山進入東河煤礦井田后,被政府部門責令停止掘進封閉,由此在東河煤礦井田內形成了高濃度瓦斯空巷。
2310回風巷與某礦已越界的上山巷道探通,探眼內瓦斯濃度高達87.6%。太原煤氣化集團公司、東河煤礦各級領導對此高度重視,通過認真研究,制定了掘進工作面利用抽放方法過越界上山的總體技術方案,并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多次對瓦斯抽放方案進行了修改完善。經過為期40天的瓦斯綜合治理成功實現了與空巷貫通,達到了預期目的。瓦斯抽放工程安裝抽放管路838米,施工9個鉆孔,抽排瓦斯8.7萬立方米,解放了近60萬噸煤炭資源,保證了礦井的正常采掘銜接。
1 概述
2310回風巷設計長度1207m,現已掘進631m,剩余576m。1月25日17時10分,探水隊在2310回風巷進行探水作業時,與隰東煤礦已越界的上山巷道探通,探眼長度為31.5m,探眼內瓦斯濃度高達87.6%。若在該位置開切眼,此區域內煤量損失近60萬噸,嚴重影響礦井下一步的采掘部署。
越界煤礦兩條上山長度約為218m,巷道斷面為3.3×1.9m,采用φ16×1800mm的圓鋼錨桿支護,錨桿間、排距為600×800mm,兩幫未支護。上山兩側原計劃各布置一個工作面,北側工作面1、2兩順槽掘進100m左右,南側工作面3、4兩順槽掘進80-100m,兩側均未形成工作面(詳見圖1)。順槽斷面均為2×2m,采用梯形木棚支護,木棚間距為1m,采用φ120mm的松木制作。
2 實施過程
2.1 實施鉆孔階段
2310回風巷與越界煤礦探通后,東河煤礦共施工7個抽放孔都未與空巷探通,重新核實地質資料后,在2310回風巷滯后迎頭4m,用探水鉆機按仰角4度,與巷道中心線夾角40度成功施工第8個探眼,鉆孔長58.5m,探眼內外壓力基本平衡,探眼內瓦斯濃度為30%-40%之間。
2.2 鉆孔抽放階段
1#鉆孔與2#鉆孔開始同時抽放空巷內瓦斯,連續抽放5天后,空巷內瓦斯濃度無明顯下降趨勢,根據相關數據推斷:由于空巷內瓦斯補給源比較多,煤壁解析瓦斯量在負壓狀態比較大。考慮到兩個抽放孔的抽放能力達不到整個空巷抽放瓦斯的需求、對抽放方案重新進行了修改完善。
2.3 方案施行階段
“2310回風巷過空巷瓦斯治理”最終采用進氣孔與抽放孔在空巷內形成流場且保持負壓的狀態下,施行“連抽帶掘”的技術方案。方案分為:鉆探與綜掘施工、鉆探與風鎬施工、銅制工具施工三個階段。在2310回風巷偏右10°施工36m與空巷打通,作為3#鉆孔。開始2#鉆孔進氣,1#鉆孔與3#鉆孔同時抽放,使空巷內形成流場且保持負壓進行瓦斯抽放。經過3天的作業后,2#、3#鉆孔內瓦斯濃度降至15%-20%,內外壓差基本平衡。第一階段:在巷道中心線上,以0°方位角,沿煤層傾角、距底板500mm施工一個22m探眼;距巷道中心線偏右500mm,距底板500mm,以5°方位角、沿煤層傾角施工一個22.2m探眼。鉆探到位后,檢查到探眼內最大瓦斯濃度為0.04%,綜掘施工20m,掘進斷面為3.8×2.4m2。第二階段:在巷道中心線上,以0°方位,沿煤層傾角、距底板500mm施工一個10m的探眼;距巷道中心線偏右500mm,距底板500mm,以5°方位、沿煤層傾角施工一個10.3m的探眼。鉆探到位后,檢查到探眼內最大瓦斯濃度為0.08%,切斷2310回風巷全部非本安質安全電源后,沿巷道左幫,按現施工線以2×2m2小斷面風鎬施工9m。第三階段:剩余2m準備探通時,在救護隊的現場監護下,用銅風鎬頭慢慢破開直徑不超10cm的小孔,破孔后及時對孔內瓦斯進行排放,當孔內瓦斯濃度降低至1.5%時,逐步將孔擴大至1.5×1.5m2,并派救護隊進空巷內進行偵查。至此,回風巷與空巷成功貫通。
3 風排瓦斯階段
3.1 空巷偵查情況
救護隊偵查到某煤礦已越界的兩條上山斷面均為3.3m×1.9m,頂板采用錨桿+金屬網+托板支護,巷幫無支護,順槽采用木棚支護,基本與越界煤礦提供的地測資料吻合,整個空巷內都比較完整,局部偽頂有冒落但不嚴重,巷道內無CO、H2S、SO2等有害氣體,距貫通口下方70米最高瓦斯濃度16%,上方60米順槽附近最高瓦斯濃度20%,另一條上山順槽附近最高瓦斯濃度25%。
3.2 排放瓦斯階段
根據救護隊偵查到的實情,礦通風區及時制定了針對性的排瓦斯方案和措施,估算出排瓦斯量、供風量和排放時間。救護隊在兩條越界上山及已掘順槽共構筑四道臨時密閉(詳圖2),整個排瓦斯路線全部斷電、撤人、設警戒后,開始瓦斯排放工作,救護隊采用“風筒(10米一節的φ600風筒)錯口法”由外向里逐段排放的方式排瓦斯,期間嚴禁“一風吹”,全風壓風流混合處的瓦斯和二氧化碳濃度最大值分別為0.2%、0.1%。至此,排放瓦斯順利完成。
排放瓦斯路線:越界煤礦空巷→2310回風巷→三采回風下山→總回風巷→地面(詳圖2)
備注:為了方便記錄,定義58.5m的抽放孔為1#孔,迎頭31.5m的探水孔為2#孔,36米的抽放孔為3#孔。
4 結束語
利用瓦斯移動抽放泵抽放空巷內高濃度瓦斯是本次2310回風巷成功與越界煤礦空巷貫通的治本之策;在2310回風巷迎頭煤壁向空巷打進氣孔、抽放孔,形成流場且保持負壓,為本次掘進、貫通提供了有力的安全條件;抽放泵一直保持工作狀態,抽放系統運行正常,空巷內保持負壓狀態,為打孔、貫通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工作條件;鉆機帶高壓水強制冷卻溫度,消除了鉆機與錨網、錨桿等碰撞產生火花的隱患;在最后剩余2米貫通期間,嚴格執行方案措施,用銅質工具貫通,消除了瓦斯事故隱患;打抽放鉆孔后,孔口用聚氨酯等高分子材料加強密封,提高了瓦斯抽放效率,杜絕了因空巷內外壓差造成空巷內瓦斯異常涌出的狀況;小孔貫通后由救護隊員偵探空巷內情況,并指揮擴孔以及下一步排放瓦斯事宜,確保了安全管理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
[1]秦躍平.礦井通風[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2.
[2]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煤礦安全規程[S].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10.
[3]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政策法規司.瓦斯事故防治[M].人民日報出版社,2002.
[4]張鐵崗.礦井瓦斯綜合防治技術[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1.
[5]劉洪.煤礦安全規程 井工部分[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王愛生(1965-),男,工程師,職務:太原煤氣化公司東河煤礦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