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綜合承載力評估是反映城市內部的社會、經濟、自然綜合系統運作機制的協調程度,可以用來度量一個城市或區域在不同發展階段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狀況,找出其短板因素。通過對大連市四大硬件承載力要素的綜合分析評估,結果表明大連市目前屬于II級,最明顯的短板因素是水資源承載力,其次是環境承載力。
關鍵詞:大連;綜合承載力;城市發展
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與此同時,人口與規模的擴展,城市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土地資源的低效利用、耕地資源的短缺、水資源的短缺、交通擁堵、環境污染都成為粗放型經濟增長的代價。
城市綜合承載力這一概念出現較晚,國內外的學術界對其定義和內涵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Odum[1]曾指出生態系統是生物及與之發生相互作用的物理環境所形成的開放系統,而城市綜合系統不僅與外界環境有密切的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換及生物遷徙關系,且具有耗散結構的一切特征,因此是一個開放的、具耗散結構的系統。Grossman和Kruger[2]通過一組環境指標,首次提出了環境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即著名的“環境Kuznets曲線”,主要內容為伴隨經濟增長生態環境惡化與居民收入呈一種“倒U型”的關系。羅亞蒙[3]認為城市綜合承載力包括兩種,一是戰略意義上的城市承載力,一是技術層面上的城市承載力。研究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首先要解決戰略意義上的承載力的問題;二是城市的功能,即城市的發展動力問題,決定了一個城市能有多大。
城市綜合承載力研究是建立在對城市內部的社會、經濟、自然綜合系統運行機制的深入研究基礎上,探討如何完善城市復合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以期全面調整城市內部與外部的不協調關系,提高城市的自我免疫能力,實現城市的良性發展,保持人、自然環境的和諧和持續共生,不斷追求社會文明進步、經濟發展和環境友好[4]。
1 大連市綜合承載力評估方法
在參閱大量國內外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初步將綜合綜合承載力分為大連市的四大硬件承載力要素(水資源承載力、土地承載力、交通承載力、環境承載力),參照代表性原則、可計量性原則、前瞻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確定各子體統的指標權重,從而對大連市作出綜合承載力作系統的評價。
1.1 承載指數
承載力是一個相對量概念,需采用承載指數來測度其大小。承載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承載指數=現狀要素承載力數值/要素預警值(要素承載力標準)
其中,預警性指標是指承載要素的承載能力的警戒狀態。若承載指數大于1,即現有要素的承載力數值大于預警性指標,則現有要素的承載力容量負荷較大,潛在承載力的發展空間較小,那么城市未來的發展空間就會較小。反之,承載指數小于1,城市未來的發展空間較大。
1.2 大連市城市綜合承載力指標體系
對于大連市的四大硬件承載力要素(水資源承載力、土地承載力、交通承載力、環境承載力),各要素指標的選取參照中國科學技術學會主編的《中國城市承載力及其危機管理研究報告》中的統計指標。水資源承載力選取人均可用水資源量、人均綜合用水量和萬元產值的耗水量;土地承載力選取建成區面積、人均建設用地和經濟密度;交通承載力選取機動車保有量、平均車流量和人均鋪裝道路面積;環境承載力選取二氧化硫排放量、污水排放量和人均綠地面積。
1.3 評價模型與方法
建立綜合指數法評價模型:
式中:F為綜合承載力分值;wi第i項指標的權重;fi為第i項指標的標準化值(由于各項指標數值范圍、計算單位等各不相同,進行標準化)。指標權重越大表明該因子對系統的貢獻度越大;而綜合分值越大,表明城市承載人口、社會經濟的能力越大;要素得分最低的就是城市發展的短板因子,未來城市發展受到這種要素的限制。
2 大連市綜合承載力評估結果
參照《中國城市承載力及其危機管理研究報告》中的統計指標和多城市平均權重,分別計算2001~2012年市區的四大硬件承載力,然后求和得出大連市的城市綜合承載力,結果如圖1和圖2。
從圖1可以看出,在構成大連城市承載力的四個要素中,環境資源承載力的得分明顯較低,水資源承載力波動較大,土地承載力和交通承載力十年間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相比之下,環境承載力是大連城市發展的短板因素,但從歷年變化趨勢來看,從2005年環境承載力有所提升,隨著節能減排工作的不斷推進,未來城市環境承載力將會有一定的上升。此外,由于大連城市用水主要依靠區域外調水,雖然綜合用水指數較高,但是地區水資源量較少,同樣也是制約城市發展的短板因素,未來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3 結論和建議
土地承載力方面:隨著城市的經濟發展,經濟密度不斷提高,大連市土地承載力還將進一步上升。但目前城市可開發的建設用地存量不足,未來的發展空間不大,需要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淘汰高耗能、低產出的企業,進一步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交通承載力方面:隨著城市人口不斷聚集,人口密度增加,城市布局逐漸向郊區擴張,職工居住和工作地點的距離不斷拉大,出行壓力加大,城市交通高峰期擁堵現象仍尤為明顯。隨著公交專用道和快速軌道交通等現代化、多元化交通體系的建成運行,將明顯減少工作出行時間,緩解交通壓力,未來大連市交通承載力仍呈上升趨勢。
水資源承載力方面:由于大連城市用水主要依靠區域外調水,雖然綜合用水指數較高,但是地區水資源量較少。隨著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城市供水能力的增強,水資源承載力也會有一定的提升,但城市缺水的本質不會改變,仍然會是制約城市發展的潛在短板因素,未來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環境承載力方面:單從歷年變化趨勢來看,自2005年環境承載力有所提升,隨著城市建設過程中,環境保護工作重視程度不斷提升,環保投資比例逐漸提高,在環境治理、污染防控方面成效將進一步提高,以及節能減排工作的開展,污染物排放量逐年減少,城市環境承載能力將逐漸提高。
由此可以看出,環境承載能力的提高是未來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提高的主要力量。但環境質量的改善,僅依靠環境治理是不夠的,還需要在綜合考慮大連市資源環境稟賦、環境容量的基礎之上,合理布局城市發展和產業發展的空間格局,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逐漸地將污染較重和高環境風險的企業搬離市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堅持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加強制度創新,靈活運用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從而不斷增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Odum,H. T. Energy and Evolution[J].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1989(7):2-7.
[2]G.M.Grossman,A.B.Krueger.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377
[3]顧文選,羅亞蒙.宜居城市應具備哪些條件[J].科學決策,2006(12):5-7.
[4]呂斌.中國城市承載力及其危機管理研究[A].中國城市承載力及其危機管理研究報告[C].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07,3-34.
作者簡介:張曉光(1983-),女,滿,遼寧師范大學,環境科學,工程師,環境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