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燕
吉林省吉林市人民廣播電臺,吉林吉林 132011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不斷加快,人們的自主觀念逐漸深入到生活中。廣播電視作為科技發展的產物,讓人們充分地認識到自己是被服務的對象,因此廣播電視在編輯時必須充分考慮受眾意識,堅持主體意識,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這樣才可以呈現出更好的欄目,從而更好地為大眾服務。
廣播電視編輯中的主體意識指的是編輯人員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創造性思維,經過長期編輯工作演變得來的一種自覺的能動意識。廣播電視編輯的主體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對整體的編輯工作具有指導性,可以指導欄目的編輯工作,因此編輯人員需要對工作作出理性的判斷,以事實為依據,客觀真實地還原新聞事件,并努力尋找事件真相。
廣播電視編輯的主體意識既包括編輯本身的自主意識、責任意識,更包括編輯的創新意識及人格意識。編輯的主體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編輯的才能與知識是否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廣播電視編輯的主體意識在編輯欄目工作中具有把關與創造的雙重作用[1]。
編輯工作需要不斷地進行創新,這就需要編輯人員具有創造性的思維,能夠打破原有的破舊思維定勢,以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并將這些因素投入實踐,創新宣傳報道的方式方法和手段,這樣才可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凸顯出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精神文明需求也日益增長,廣播電視編輯的主體意識更需要不斷開展創造性傳播發展文化,這樣才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地發揮廣播電視的作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涌現出許多現代媒介,但無論是如何發展現代媒介形式,受眾都會始終堅持關注廣播電視。科技的發展使得我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如果廣播電視節目不足以吸引人,那么廣播和電視欄目就會被拋棄。實際上,廣播電視欄目本身就是傳播信息的媒介,在編輯時應以人為本,不斷揣摩受眾需求,這樣才可以確保廣播電視欄目的內容、語言、畫面等都足以新穎,使報道的新聞滿足社會需要,與受眾形成良性互動。
廣播電視的宣傳屬于單向性宣傳,受眾在傳播信息過程中只是處于接收位置,長期被動地接收宣傳報道易產生厭倦感。特別是近幾年,網絡的興起使得許多廣播電視編輯欄目逐漸被受眾淡忘。在網絡興起的背景下,受眾可以更加主動地接受廣播報紙電視臺的信息,自主選擇自己喜愛的節目,如果廣播電視的編輯人員在編輯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受眾意識,那么編輯所得的節目就很難被受眾接受[2]。因此,廣播電視編輯時無論是播出形式還是內容,廣播電視都需要為受眾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在多種途徑的支持下,廣播電視的編輯便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受眾意識對廣播電視傳播的影響。
在廣播電視編輯中,受眾意識應該貫穿于欄目的設置、字幕的設計以及語言的設定、畫面的拍攝等等,在節目的每個細節都應該有受眾意識的體現,但是就我國當前的許多廣播電視節目的編輯情況來看,很多廣播電視的編輯工作都是圍繞當地政府的會議和活動,電視節目只是會議的簡單傳遞,并不能真正的吸引大眾,為了保證受眾意識能夠真正地融入廣播電視節目的編輯中,廣播電視編輯需要強化受眾意識并努力付諸實踐,從新聞中挖掘出更多群眾關心關注的內容。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電視逐漸走入了人們的生活中,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數字電視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大眾的生活,但是如果在廣播電視編輯過程中忽略了受眾意識,那么欄目就很容易淹沒在數不盡的節目中。創新是廣播電視發展的關鍵,廣播電視編輯更需要強化受眾意識,促進節目創新[2]。在廣播電視的編輯中,編輯人員需要從形式及內容上考慮受眾,從受眾的角度出發,這樣才可以確保所編輯的廣播電視欄目擁有強大的受眾。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如果廣播電視編輯沒能考慮受眾的需要而盲目創新,那么節目也就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最終會被受眾舍棄。
新時期背景下的新聞宣傳工作不應該是簡單的單向傳播,更應該是以受眾的角度出發所進行的媒體傳播,廣播電視的編輯工作也需要為受眾提供參與的機會,傾聽受眾的意見和建議,從而不斷地總結提高。廣播電視編輯可以為觀眾單獨開設一個版塊,組織群眾就某一關心的新聞話題進行討論,這樣不僅可以充分調動觀眾的參與熱情,更可以集思廣益,有利于廣播電視編輯的水平提高[3]。
廣播電視編輯中最重要的便是新聞的客觀性,在編輯過程中需要堅持新聞的客觀規律,這樣才可以將新聞客觀地傳達給受眾。觀眾了解新聞是通過記者的鏡頭和視角,因此廣播電視編輯時需要將心態放正,不能排斥感性的存在,但是需要以理性作為編輯工作的主導,如果廣播電視編輯人員只是以非專業非職業的心態去編輯,那么節目就會因為缺乏客觀性,最終會走向衰落[1]。廣播電視的編輯工作需要真實、深刻、正確的思想支撐,能夠引發受眾的交流和互動,因此廣播電視編輯需要強化受眾意識,以理性作為主導,這樣才可以使節目立于不敗之地。
無論節目的類型如何,廣播電視編輯人員都需要盡可能地具備雙向交流的功效,既需要保持主體意識,也需要考慮受眾意識,這樣才可以將受眾對廣播電視編輯的影響降到最低,進一步推動廣播電視節目的發展,從而實現廣播電視節目的最佳傳播效果,為受眾提供更好的服務。
[1]李小琴,徐百靈.喀什地區電視媒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中國西部科技,2010(15):24-27.
[2]姜春燕.論廣播電視編輯的主體意識與受眾意識[J].中國傳媒科技,2012(6):13-15.
[3]鄔雁冰,李宏偉.淺談電視新聞編輯中的受眾意識[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25):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