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興
臨夏州廣播電視臺,甘肅臨夏 731100
在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支持下,新媒體如同雨后春筍般崛起,網絡新聞憑借著傳播方向多向性,傳播內容及時性、廣泛性和易檢性等特點,被民眾廣泛接受。網絡新聞以其方便快捷的特點,在加快社會信息的傳播速度、擴大社會信息的傳播范圍、增大社會輿論對社會行為的影響力度的同時,也給電視新聞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面對網絡新聞的挑戰,電視新聞秉承傳統媒體的深厚基礎和獨特優勢,依然以最堅強的姿態屹立在媒體界。
雖然新媒體網絡信息對電視新聞的存在和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但并不意味著網絡新聞就占據了新聞界的上位。相比于網絡新聞,電視新聞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豐富的歷史經驗所帶給電視新聞的收獲和優勢是網絡新聞所不可比擬的,這也是電視新聞至今為止依然能在五花八門的網絡新聞中閃耀光芒的重要原因。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發展進步,各種各樣的網站和計算機軟件也隨之而來,人們的生活逐漸步入網絡時代。處于網絡時代的新媒體,突破傳統媒體的一點對多點的傳播狀態,實現網絡新聞多點對多點的傳播。雖然網絡新聞多點對多點的傳播狀態有利于加快傳播速度和擴大新聞的傳播范圍,但同時,也造成了網絡新聞的泛濫成災,甚至造成網絡信息的失真。電視新聞作為傳統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民眾傳達社會消息的重任,堅持實事求是,長期活躍在媒體界的最前端,以高權威性贏得了廣大人民群中的高度信任。電視新聞的真實、全面、深刻和尖銳,都是網絡新聞無法可比的[1]。
以視頻的形式對時事新聞進行現場報道,是電視新聞的重要特點,也是最為直接、最受歡迎的一種新聞報道方式。雖然網絡新聞也有現場直播,但是礙于新媒體的技術和條件,網絡新聞在新聞來源方面還依賴著傳統媒體,且網絡新聞的現場直播零零碎碎,每一個網站對新聞都是換湯不換藥地傳播。電視新聞有著豐厚的人才資源的便捷的渠道獲取新聞和制作新聞,電視新聞畫面的豐富多彩和生動形象是網絡新聞所不可企及的,電視新聞帶給觀眾的身臨其境的感覺是新媒體無法比較的。
作為傳統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電視新聞,擁有一支龐大的訓練有素的工作隊伍,為電視新聞提供了諸多新聞來源,為新聞的傳播提供強大的制作技術。而網絡新聞要想組建自己的新聞工作隊伍,不僅要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還要突破重重的政策性障礙,可謂難上加難。
漫天蓋地的網絡新聞,眼花繚亂的網絡評論,都掩蓋不住電視新聞的報道、評論的精辟和深刻。網絡新聞雖然信息覆蓋面大,但是網絡新聞具有簡單化、片面性、零散性等缺點,而電視新聞報道和評論的深刻性、全面性、集中性,正是觀眾所真正需要的。如《新聞調查》、《焦點訪談》等電視新聞,秉承實事求是的精神,堅持每一個報道都有著落,每一個評論都有依據的原則,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厚愛[2]。
長江后浪推前浪,新事物總是不斷地涌現出來。新事物的出現,必然會對舊事物產生一定的沖擊,必然會對舊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造成一定的威脅。因此,電視新聞需全面看待新媒體所帶給人們的便利,全面看待網絡新聞的海量性和易檢性,以開放的視野和創新的精神,實現電視新聞的改革與創新,以超強的經驗和實力對抗新媒體的沖擊。
電視新聞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做好新聞的傳播工作,做精報道的點評工作。網絡新聞似乎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面對網絡新聞的挑戰,電視新聞切不可片面地與之拼信息量、拼收視率。電視新聞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對每一各報道、每一個新聞都嚴守把關,使得播出的每一個新聞都有著落,每一個評論都有依據。堅持實事求是,追求真理,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是電視新聞長期保持其原有的權威性、獲得人民群眾高度信任的基礎。
經常看新聞直播的人都知道,以往的《新聞聯播》常常花較大的篇幅對重要的國家會議、重大的交際訪問、重大的新聞事件等進行報道,這種方式于我國提倡的開放格局是不相符的。近年來,我國的電視新聞開始最求新聞直播的常態化,以此與網絡傳播的海量性進行抗衡[3]。如今,我國的電視新聞的典型代表《新聞聯播》和《新聞30 分》等諸多欄目都將常態新聞列入直播內容中,節目內容在保持新聞深度性的同時,更加貼切我們的生活,充分體現了我國領導人對民生的關注。
以往的新聞評論欄目雖然較互聯網上的評論精辟、深刻,但多為電視新聞專業評論員的聲音。網絡評論雖然多數較片面,較庸俗,但仍有一些評論比較精辟和典型。因此,聽取網民的聲音,全面考慮網民的評論,實現電視新聞評論的多元化,是電視新聞欄目迫在眉睫的任務[4]。《新聞1+1》等欄目,花費大量的時間各精力搜集各種多媒體信息,選擇性地聽取網民的評論,并將其加以整合后介入欄目新聞中,將新聞事實變得更加豐滿,將新聞評論變得更加全面,真正實現新聞評論的多元化,促進了新聞評論高度的提升。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互聯網在世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在人們生活和工作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聯網的發展帶動了網絡新聞的發展,網絡新聞具有海量性、易檢性、及時性、互動性,普遍被人民接受,給電視新聞帶來極大的挑戰。電視新聞以其高度權威性、生動的現場直播、強大的人才資源、深刻的報道和評論等諸多優勢永遠活躍在新聞界的第一位。電視新聞以開放的視野和創新精神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實現新聞直播的多樣化和新聞評論的多元化,迎接新媒體的挑戰。
[1]向延桃.論網絡時代電視新聞面臨的挑戰[J].編輯之友,2012(2):109-110.
[2]黃升民,等著.數字電視產業經營與商業模式[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1版.
[3]韓雪穎.電視新聞在“微環境”中的生存之道——以遼寧廣播電視臺《新北方》為例[J].記者搖籃,2012(8):38-39.
[4]曾華國.媒體的擴張[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