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霞
(廣州市流溪河灌區總管理處,廣東廣州 510980)
大型老舊閘壩的管理實踐
邱麗霞
(廣州市流溪河灌區總管理處,廣東廣州 510980)
本文針對工程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的情況,適時對工程加固、改造,采取科技手段和制度化、人性化的理念,多管齊下進行管理,從而達到國家級水利管理單位的水平,其管理實踐對類似工程的管理有著較大的借鑒意義。
舊閘壩 管理 實踐
大坳渠首樞紐工程建于1958年,工程由攔河閘壩、左干渠、右總干渠進水閘和荔湖電站組成。攔河閘壩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排澇、供水、發電于一體。工程等別為Ⅱ等,工程標準由原來的二十年一遇提高到五十年一遇,設計過壩流量2010m3/s;按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校核過壩流量為2265m3/s。閘壩水工建筑物由原來Ⅳ級提高到Ⅲ級。閘壩設有38孔攔河閘,全長237.5m,屬大(2)型水閘。閘門為平板鋼閘門,采用油壓集中啟閉方式啟閉。灌區設計引水流量33m3/s。電站裝機容量3×300kw。攔河閘壩上游設15m深防滲墻和鋪蓋長10m,閘下消能防沖設施總長72m,下游設6m深連續墻鎖沙。近20多年,河道挖砂較嚴重,河床下切近4m,近幾年禁挖河沙,河床穩定。
攔河閘始建于1958年,是大躍進大搞群眾運動的成果,僅8個月就建成,受當時歷史條件所限,工程建設標準低。攔河閘壩是漿砌石結構,閘門和交通橋為簡易的木結構,所有墩臺閘墻等重力圬工結構,基本上采用50#水泥砂漿砌石,橋墩閘墻則用30#燒粘土代替水泥砂漿漿砌石,部分用竹筋代替鋼筋,石料采用微風化。
近二十多年來,城鎮化快速發展,河道挖沙過度,導致河床急劇下切近4m,給本來先天不足的閘壩大大增加安全隱患。
由于攔河閘壩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調,經過50多年運行,發現不少問題,攔河閘壩卻仍能長期總體運行良好,原因是期間進行多次維修、加固與改造(攔河壩初建與現況的比較情況見圖1、圖2),并提高了工程設計標準。
(1)工作橋:原設計的木工作橋,于1962年改為鋼筋混凝土橋。(2)閘門:原設計為自動翻板的木閘門,從70到80年代,經歷了液壓旋倒和直升閘、自動翻板鋼閘門多次改造。2000年,所有閘門全部改為液壓直升門,2006年再次改造了閘門液壓啟閉系統。
(3)消能設施:1992年、2000年、2004年、2005年均進行小范圍的加固、改造。2006年,重建消能防沖設施,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建造,同時,在海漫末端設置了6m深的地下連續墻,以防止壩體沙基礎被掏空。2009年在閘壩上游加建14m深的防滲墻。
(4)閘室主體:1992年,將原設計的漿砌石閘墩、閘底板外包20cm鋼筋混凝土。2006年、2009年對閘室基礎進行灌漿處理。
(5)設計標準:2000年,將工程標準從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建筑物由原來的IV級提升至Ⅲ級。
(1)1997年,研究開發了灌區渠首樞紐計算機監控系統,同年通過由省科委組織3名工程院院士及其他專家進行技術鑒定,確認該系統總體上達到了同類系統國際先進水平。1998年度被評為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省水利廳科技進步一等獎。1999年,在該系統基礎上,管理處自行研究開發了渠首樞紐多目標計算機管理系統,獲廣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2)為進一步推進灌區信息化管理,2013年,管理處向廣州市水務局上報了建設方案,將對灌區的水情、水質、氣象、墑情、工情及用水配水等全方位監測。估算總投資約1000萬元,目前已開始一期招標,計劃在2016年之前全部完成。
(3)2014年,管理處聯合華南理工大學對大壩滲流觀測資料進行分析、評估,分析排水孔、防滲墻等措施的實際效果,并對消能設施安全性進行評價。
(4)水閘設計規范(SL265-2001)規定,對于承受水位差較大的水閘,排水孔不宜設在消力池前部。但此閘壩的消力池斜坡連接段長達30m,高差達4m,需要設置排水孔。為保證其排水暢順,同時又穩固、耐用、容易更換,管理處對排水孔裝置進行改造,效果顯著。目前,正進行排水孔裝置的專利申請。

圖1 1958年攔河壩剖面圖

圖2 2010年攔河壩剖面圖
(1)單位管理規章制度化。制度化管理是管理處的一大特色。自1999年開始制定單位規章制度匯編,共7大類69項內容,并不定期修訂完善,現有10大類84項制度。管理處特別注重制度的實效性,將2008年起的津貼和2011年后的績效工資發放均與崗位責任制考核掛鉤,進行月度和年度考核,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
(2)工程管理規范化、細化、量化。管理處從新世紀開始特別注重工程細化、量化、規范化管理,逐步制定和完善工程技術管理規程。2009年在原有工程管理制度基礎上,編制了《管理處工程管理技術細則》,并得到了上級部門的批準,內容全面,可操作性強,效果顯著。2014年,管理處編制了《三防班工作手冊》,集中整理了閘門運行的所有相關操作規程。現工程技術管理的規章達到35項,細化、量化表格12個。
(1)提高人的素質。2000年開始,管理處制定《在崗學習教育管理辦法》等制度,規定凡年齡45歲以下未取得專科以上學歷的干部、職工必須參加高一級的學歷教育,并采用全部報銷學費、聘任等多種政策,鼓勵學歷教育、評職稱等,支持干部職工買電腦等。到2005年時,單位70%的人員提高了學歷層次,約70%人員均已達到大專及以上水平。2009年,管理處聯合培訓機構舉辦了閘門運行工的培訓,幾乎全部技工都提高了一個檔次。現有閘門運行高級工2名,技師2名,高級技師1名。
(2)按以人為本理念管理,營造和諧、高效的環境,令大家開心、高效地工作。管理處注重環境綠化升級改造和管理工作,2000年達到廣東省水利廳頒布的《環境整治高級標準》要求。2011年、2012年對大院綠化進行整體設計,精選樹種、花草,使得大院每月繁花似錦,鳥語花香。同時,配備乒乓球室、桌球室、籃球場、羽毛球場、健康園和職工書屋等文體設施,積極組織干部職工開展各項文體活動。自2010年以來,每天組織工間活動,每周組織籃球等體育運動,每個季度組織郊游活動,每年舉辦職工趣味運動會。環境優美,陶冶了職工們的性情;文體活動的開展,鍛煉了職工的身體,也增加了同事間的感情溝通。這一切,都促進了單位的和諧,令大家能開心、高效地工作。
多年來通過上面所述的全方位管理,管理處管理水平邁進國家水利工程管理先進行列,2004年已成為全國第一個通過國家一級水利工程管理單位考核的水閘管理單位,2010年和2013年,順利通過國家一級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復核驗收。
近二十年,管理處榮獲市級及以上的集體榮譽獎項達50多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獎項有18項。特別是近三年,管理處被評為省市總工會的“職工書屋示范點”,被授予“廣東省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被推薦參加“全國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在個人榮譽方面,近三年,有2人次獲得全國水利技能大獎,3人次獲得廣東省技術能手稱號,3人次獲得廣東省水利技術能手稱號,1人次獲得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2010年,管理處與高等院校共建實踐教育中心,其中3名工程師被學院聘請為授課老師。
通過對大型閘壩工程管理的實踐,可得出如下結論:
(1)老舊工程,只要從工程硬件和管理軟件方面雙管齊下,也能達到較高管理水平。
(2)老舊工程,原來的標準都比較低,大部分都先天不足,需要及時加固和改造。
(3)城鎮化的推進,不少河流河砂超挖嚴重,使相應河段的工程原設計邊界條件發生較大變化,需要及時除險加固。
(4)在確保工程安全前提下,須提高科學管理手段,才能提高管理水平;同時,以制度化、人性化理念管理,營造和諧的管理環境,更加有效提高管理水平。
[1]SL265-2001.水閘設計規范[S].
[2]楊遠山.水閘安全鑒定報告書[Z].廣州:廣州市水務局,2010.
[3]余安仁.大坳攔河閘壩整個工程初步設計[Z].廣州:廣州市水利科學研究所,1993.
[4]張國新.工程管理技術細則[Z].廣州:廣州市流溪河灌區總管理處,2009.
[5]湯勤生.制度匯編(2013年版)[Z].廣州:廣州市流溪河灌區總管理處,2013.
邱麗霞(1979—),女,本科學士,就職于廣州市流溪河灌區總管理處,主要從事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工作,水工建筑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