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盼 張杰 盧林群
(1.兗礦魯南化工有限公司CO制備車間,山東兗州 277527;2.兗礦魯南化工有限公司機電部,山東兗州 277527;3.兗礦集團有限公司濟寧三號煤礦運輸工區膠輪車隊,山東兗州 272169)
ф2740mm煤氣發生爐設備改造技術應用實例
呂志盼1張杰2盧林群3
(1.兗礦魯南化工有限公司CO制備車間,山東兗州 277527;2.兗礦魯南化工有限公司機電部,山東兗州 277527;3.兗礦集團有限公司濟寧三號煤礦運輸工區膠輪車隊,山東兗州 272169)
本文對ф2740mm煤氣發生爐設備改造方案進行了分析闡釋,提出了改造前該設備系統存在的技術問題,提出了改造方案與實施方法,旨在通過中央灰箱增加分布器、增加上夾套和進行放空自調閥改造來實現設備的長周期運行。
ф2740mm 煤氣發生爐 設備改造
某CO制備車間ф2740mm造氣爐是醋酸系統生產原料氣的關鍵設備之一,其作用是將焦炭在高溫下與混合氣(O2、CO2)反應生成合成醋酸用的CO氣。由爐底、爐條機、爐體三大部分構成。爐底部分由爐底、灰盤、爐蓖、灰犁、灰斗等組成;爐條機部分有電機、變速箱、鏈輪齒輪、蝸輪、蝸桿等部件組成;爐體由夾套鍋爐和爐體上部兩部分構成。煤氣發生爐的輔助設備有集塵器、廢熱鍋爐、熱管換熱器、洗氣塔、油壓微機系統、給料機等。該設備單爐發氣量:4712標m3/h(干),料消耗:1638Kg/h,套鍋爐換熱面積:21m2,套鍋爐的蒸汽壓力:0.1MPa,膛高度:8750mm,設備總高18m,在近期檢修過程中發現存在筒體漏氣、單點超溫、爆炸隱患等問題,隨即開展了相關技術改造,主要包括以下三項。
本車間富氧造氣爐摻燒15-25mm小焦化廠焦炭后,造氣爐出現單點超溫的情況,多次檢修過程中均發現這一問題,以往,為解決這一問題,采取了提高小粒度焦炭摻燒比例的措施來降低CO氣制造成本,近期熄火檢修過程中,為解決這一問題,決定對爐底部進行改造,使爐內氣體分布更為均勻。
造成單點超溫現象的具體原因是:O2與CO2的混合氣進入造氣爐中央灰箱后由爐箅子進行分布,混合氣經直角管道進入中央灰箱時會發生折流,氣流偏向北側,導致造氣爐北側通過氣量大,焦炭燃燒充分,從而造成北側溫度點超溫的現象。
為解決這一問題,采取了以下技術改造措施:在中央灰箱內部安裝一個分布器,對氣體進行分布,減小布風不均對造氣爐的影響(見圖1)分布器采用10mm厚鋼板,均勻分布21個直徑100mm的圓孔。
在該煤氣發生爐運行過程中,發現E#造氣爐中部筒體出現漏點,經檢查發現中部澆注料損壞嚴重,經修補澆注料堵漏后維持運行,為確保E#造氣爐的安全運行,采取了在現有夾套上增加上夾套的措施,并對鼓包處進行了貼板處理。

圖1 中央灰箱示意圖
夾套上沿離三層平臺距離300mm,內截面寬度為60mm,并在新增水夾套西北面下部設一組加水閥(1"300LB截止閥),西南面上部設2"放空管、2"放空閥。
本車間七臺造氣爐,爐出口設有放空管道及手動閥門,手動放空閥在緊急情況下不能迅速打開,造成爐內憋壓,煤氣倒流進入混合氣總管,嚴重時將導致爆炸等事故的發生,危及造氣爐安全穩定運行。同時,手動閥門因高溫及焦沫等雜質的影響,導致開關困難,雖然定期進行清理,但是效果不理想。
為解決此問題,保證事故狀態下造氣爐內部煤氣能夠順利排出,采取了以下技術改造措施:在A-G#爐顯熱回收器出口至熱管換熱器入口管道上增設6"150Lb RF氣動單面平板閘閥(氣閉式),確保造氣爐事故狀態下,DCS操作系統能夠在5~10秒內打開氣動閘閥放空,卸掉造氣爐內部壓力。
該氣動單面平板閘閥使用溫度為300℃,規格為6″150LBRF型,壓力:≤15KPa,放空氣體成分:CO:63~67%、CO2:32~36%、O2<0.5%、H2<2%,同時含有部分焦沫及COS、H2S等腐蝕性介質。
技術改造方案為:(1)造氣爐出口溫度升至650℃,造氣爐安全停車,煤氣出口水封加水封溢流正常;(2)推開加料斗,爐內保持明火,關閉爐出口放空閥;(3)洗氣塔出口、入爐混合氣總閥后、爐底微調氣止回閥后、電動插板閥前加盲板,懸掛盲板牌;(4)顯熱回收器至洗氣塔空氣置換合格,開洗氣塔頂部放空閥;(5)關閉入爐混合氣自調FV1209、爐底微調氣自調FV1210前后切斷閥及入爐混合氣總閥;(6)關閉爐口及爐底各保護氣閥,打開中央灰箱下灰圓門。
通過本文所闡述的三項改造措施,分別針對ф2740mm煤氣發生爐單點超溫、筒體漏氣、爐內憋壓的現實問題,經后續檢修結果證實,本文中所提到的三項技術改造方案科學可靠,達到了預期目標,進一步保證了設備的長周期運行,一方面減少了安全隱患,提升了設備運行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另一方面為設備運行的節能降耗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通過本次技術改造,發現加強設備的綜合管理,提升設備檢修的系統性,增強技術的針對性,是改善煤氣發生爐設備運行狀態和延長運行周期的重要途徑,今后應遵循這一思路繼續開展相關技術改造工作。
[1]駱曉玲,徐坤山.煤氣發生爐工作原理的研究[J].煤炭工程,2009(20):98-100.
[2]魯秀梅,朱正兵,高云龍.發生爐煤氣生產系統的改進[J].煤氣與熱力,2010,30(6):B04-B08,B22.
[3]荊恩芳.煤氣發生爐故障影響分析[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1(8):71-72.
[4]彭園花,楊銳.Φ3200兩段式煤氣發生爐的排污及治理[J].廣州化工,2011,39(26):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