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云,井小會,楊紅杰,王曉琳
(1.華亭縣人民醫院,甘肅 華亭744100;2.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甘肅蘭州730000)
痛風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高尿酸血癥伴痛風石沉積、關節炎反復發作、關節畸形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代謝異常性疾病[1-2],臨床多表現為四肢小關節卒然紅、腫、熱、痛,以及功能障礙為主,后期則可以出現痛風結節以及痛風性腎病。近年來,痛風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已成為中老年男性和絕經期婦女的常見疾病[3-5]。2012年1月—2013年 12月,筆者采用清熱排毒膠囊治療痛風性關節炎41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門診及住院痛風性關節炎8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1例,男 23例,女 18例;年齡 25~65歲,平均(45.0 ±0.5)歲;病程 2 ~10 a,平均(6.0 ±1.5)a。對照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齡21~68歲,平均(45.5 ±0.7)歲;病程 2.4 ~14 a,平均(8.2 ±1.2)a。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內科學》[6]中痛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
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中有關痛風濕熱蘊結型標準。
①符合西醫診斷標準和中醫辨證標準;②年齡20~70歲,男女不限;③能夠接受試驗觀察的治療方法;④完全同意并接受本項臨床研究的要求。
①中醫證候診斷標準中屬瘀熱阻滯、痰濁阻滯、肝腎陰虛者;②繼發于其他疾病的繼發性痛風;③對本藥過敏和不耐受者;④嚴重肝腎功能不全,高血壓者;⑤精神病患者;⑥有長期腹瀉史者;⑦不符合納入標準者。
治療組給予清熱解毒膠囊(院內制劑),藥物組成:萆薢15 g,土茯苓15 g,延胡索12 g,沒藥12 g,三七6 g,秦艽10 g,薏苡仁30 g,黃芪30 g,甘草 6 g。4粒/次,3次/d,口服。對照組給予吲哚美辛片(由鄭州環科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 H20133548),50 mg/次,3 次/d,口服。
兩組均以15 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治愈: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好轉:關節腫脹消減,疼痛緩解,實驗室檢查有改善。未愈: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無變化。
采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為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兩組對比,經Ridit分析,u=2.89,P <0.05,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血尿酸、尿尿酸及腎功能對比 ±s
表2 兩組治療后血尿酸、尿尿酸及腎功能對比 ±s
注:與對照組對比,** P <0.01。
組 別 例數 血尿酸/(mg·dL-1) 尿尿酸/(μmol·L-1) 肌酐/(μmol·L-1) 尿素氮/(mmol·L-1)治療組 41 12.34 ±2.45** 432.02 ±34.87** 102.34 ±3.22** 5.45 ±0.78**對照組 39 24.45 ±6.34 887.75 ±12.56 235.67 ±8.39 15.65 ±1.34
痛風屬中醫學“痹證”范疇,在《黃帝內經》中首先提出了痹證的病因為風、寒、濕3氣,《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隋代巢元方等編著的《諸病源候論》也對痹證進行了論述,并且指出痹證的病因及癥狀,曰:“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中唐時期醫家王燾著《外臺秘要》,在該書中將痛風性關節炎命名為“白虎歷節”,曰:“白虎病者,大都是風寒暑濕之毒,因虛所致,將攝失理,受此風邪,經脈結滯,血氣不行,蓄于骨節之間,或在四肢,肉色不變;其疾晝靜而夜發,發即徹髓,酸疼不歇,其病如虎之嚙,故名白虎之病也。”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能量、高蛋白、高嘌呤食物的攝入,以及大量飲酒,成為痛風發病的主要因素,我國痛風的發病率在近20年來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單純的西藥治療只能控制疾病的急性發作,暫時緩解癥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堅持抗炎治療可降低復發率,但長期用藥可產生多種毒副作用,影響藥物的敏感性,而且經濟費用較高。
筆者認為:痛風性關節炎的核心病機是濕熱濁毒、瘀滯血脈、閉阻關節、本虛標實,治宜清熱排毒、瀉濁化瘀、通利關節。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的有效率與對照組對比,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清熱排毒膠囊治療痛風的臨床療效顯著,為臨床辨證治療急性痛風提供了依據,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運用。
[1]Wallace SL,Robinson H,Masi AT,et al.Preliminary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acute arthritis of primary gout[J].Arthritis Rheum,1997,20(3):895 -900.
[2]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風濕病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20-123.
[3]蔣明,David YU,林孝義,等.中華風濕病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221 -1223.
[4]Komoriya K,Hoshide S,Takeda K,et al.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fehuxostat(TMX-67),a non-purine selective inhibitor of xanthine oxidase/xanthine dehy-drogenase(NPSIXO)in patients with gout and/or hyperuricemia[J].Nucleosides Nucleotides Nucleic Acids,2004,23(8-9):1119-1122.
[5]Senna G,Bilo MB,Antouicelli L,et al.Tolerability of three selective cyclo-oxygenase-2 inhibitor,meloxicam,celecoxib and rofecoxib in NSAIP sensitive patients[J].Eur Ann AllergImmunol(Paris),2004,36(6):215 -218.
[6]葉任高,陸再英,胡大一,等.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6.
[7]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