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鄭云
(河南省體育工作大隊門診部,河南鄭州45001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不僅發病率高,且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2007年3月—2010年11月,筆者采用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湯加中藥外洗及點穴聯合西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36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72例我院門診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按1∶1的比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齡平均(45.4±6.8)歲;糖尿病病程平均(6.5 ±1.0)a;神經病變病程平均(2.5±0.8)a。對照組36例,男 20例,女16例;年齡平均(46.5±7.0)歲;糖尿病病程平均(6.0 ±0.8)a;神經病變病程平均(2.6 ±0.7)a。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參考文獻[1]的標準。DPN診斷標準按照參考文獻[2]的相關標準。①癥狀:有明顯的四肢末端麻木、疼痛、灼熱、發涼、蟻行感等感覺異常。②體征:淺感覺、震動覺及腱反射減弱或消失。③肌電圖檢查:運動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MNCV、SNCV)減慢。④除外其他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辨證標準參照參考文獻[3]擬定,符合氣陰兩虛、脈絡瘀阻證。癥見:口渴多飲,多尿,消瘦,五心煩熱,肢體麻木或疼痛,頭昏乏力,舌暗有瘀點或瘀斑,苔薄黃少津,脈沉細或澀。
兩組患者均給予糖尿病基礎治療(包括飲食控制、個體化運動、降糖藥口服、胰島素應用及血糖、血壓的檢測等)。對照組給予維生素 B110 mg,1 d 3次,口服;甲鈷胺片0.5 mg,1 d 3次,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湯,藥物組成:黃芪30 g,桂枝10 g,生地黃10 g,太子參10 g,玄參15 g,丹參12 g,赤芍15 g,白芍10 g,麥冬15 g,天花粉 15 g,水蛭(沖服)2 g。加減:疼痛明顯,加延胡索10 g、沒藥10 g;麻木明顯,加木瓜10 g、天麻10 g;肢涼明顯,加肉桂10 g、附子10 g;灼熱明顯,加知母10 g、黃柏10 g;上肢癥狀明顯,加羌活10 g、桑枝20 g;下肢癥狀明顯,加懷牛膝15 g、獨活10g。1 d 1劑,水煎2次,早晚溫服。另加中藥外洗,藥物組成:黃芪 30 g,川芎 15 g,赤芍 10 g,乳香 10 g,沒藥 10 g,伸筋草 15 g,透骨草 15 g,川烏10 g,草烏10 g。方法:每劑藥加水2 000 mL,熬煮至藥汁剩1 000 mL左右,加水泡洗雙下肢,控制水溫在40℃左右,1次30 min,1 d 2次。每劑藥煎煮2次,用時煎煮。此外,進行點穴治療:選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委中、承山、合谷、中脘、關元及局部阿是穴,每穴垂直點揉各2 min,1 d 2次,在泡洗后進行,囑患者本人操作。
兩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觀察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癥狀和體征的變化)。用丹麥DISA2000型肌電圖儀檢測治療前后正中神經、腓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MNCV)和感覺傳導速度(SNCV)。
參照《實用內科學》[4]中有關標準擬定。顯效:肢體麻木、疼痛等癥狀消失或明顯好轉,腱反射明顯改善或恢復正常,肌電圖檢查示神經傳導速度較前增加>5 m/s或恢復正常。有效:自覺癥狀或腱反射有改善,肌電圖檢查示神經傳導速度較前增加3~5 m/s。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者。
采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為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兩組對比,經Ridit分析,u=3.33,P <0.01,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變化對比 m·s-1,±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變化對比 m·s-1,±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 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5。
組 別 例數 時間SNCV正中神經 腓神經治療組 36 治療前 41.94±3.86 38.46±4.41 38.56±3.16 33.41±2.58 MNCV正中神經 MNCV腓神經治療后 49.21 ±3.74**# 46.60 ±5.01**# 43.78 ±3.47**# 40.16 ±3.02**#對照組 36 治療前 39.81±2.79 36.91±2.31 39.09±3.11 32.31±2.32治療后 40.12 ±2.86 40.93 ±2.20*40.66 ±2.88 33.19 ±3.83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因糖尿病患者長期在高血糖毒性作用下,體內能量代謝和脂類代謝發生異常,引起的周圍血管、神經病變,造成神經纖維脫髓鞘和軸索變性導致神經傳導速度減慢。血液黏稠度高、微循環障礙、血液流變學異常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病屬中醫學“肢痹”“筋痿”“不仁”等范疇。筆者認為:DPN是消渴病常見變癥之一,消渴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陰虛無以載氣,氣隨陰耗而致氣陰兩虛;“氣為血帥”,氣虛推動無力,血行不暢,阻于脈絡;陰虛熱盛,煎熬津血,血黏行緩,成瘀阻絡。脈絡被瘀而阻,四肢肌肉筋脈失于氣血津液濡養,故見肢體麻木、疼痛、觸覺敏感下降等癥。治療當以益氣養陰、活血通絡為大法。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湯方中黃芪配太子參健脾益氣養陰,使脾氣健運而氣陰充盛;黃芪配桂枝補氣通絡、溫經通陽,使氣旺以促血行;天花粉、玄參、麥冬滋陰清熱,生津止渴,使氣陰得復而熱淫去;赤芍、白芍、生地黃養血和營;丹參,水蛭活血化瘀,搜經通絡,暢通血脈,使氣血調和而經脈通。據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太子參、天花粉、麥冬、生地黃等益氣養陰藥能明顯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血糖,并對醛糖還原酶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赤芍、白芍、丹參,水蛭等活血藥能降低血黏度,抗凝、改善微循環和組織缺氧。諸藥合用,藥證相符,標本兼治,具有降低血糖,改善微循環,增強機體免疫力之效。
中藥外洗及點穴治療DPN均有改善血液循環、提高起效時間、縮短病程等優點。外洗方中黃芪、川烏、草烏益氣溫經,逐瘀聚,起沉疴;川芎、赤芍、乳香、沒藥活血通絡,行氣止痛;伸筋草、透骨草舒筋活絡,緩急止痛。諸藥配伍具有益氣溫經、活血通絡、舒筋止痛之功。在水浴熱力作用下,中藥通過刺激作用部位的皮膚血管和神經,起到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神經營養的作用,達到起效快、療程短之目的。點穴通過刺激體表穴位,可有效地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調理臟腑功能。所選腧穴中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健脾補氣,通調氣血;關元、中脘健脾固本,扶正祛邪;委中、承山、合谷及局部阿是穴通絡止痛。點壓諸穴可使脾健本固、氣血充盈、絡脈通暢,療程縮短。
本研究結果表明: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湯口服和中藥外洗、點穴聯合運用具有很好的協同作用,在改善患者癥狀、體征和神經傳導速度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或 P<0.01),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微血栓的形成,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環,促進神經組織新陳代謝等綜合作用,來提高臨床療效的,十分適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
[1]世界衛生組織非傳染性疾病監測部.WHO專家咨詢報告:糖尿病的定義、診斷、分型與糖尿病并發癥[J].遼寧實用糖尿病雜志,2000,8(4):52 -53.
[2]程麗華,劉曉民,袁風山,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分類、分型及其診斷評價[J].實用糖尿病雜志,1997,5(1):6-9.
[3]呂仁和,張潔榮,高彥彬.消渴病﹙糖尿病﹚中醫分期辨證與療效評定標準[J].中國醫藥導報,1993,8(1):54.
[4]林兆耆,戴自英,丁訓杰,等.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91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