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粉
(寶豐縣中醫院腦病科,河南寶豐467400)
腦血管痙攣性頭痛是由多種因素引起腦局部血管痙攣收縮、腦血管阻力增加、腦血流量減少而致腦局部供血不足引起的頭痛。其主要表現為搏動性疼痛,多為單側,也可表現為雙側疼痛同時發作或左右交替發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腦血管痙攣性頭痛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給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2011年5月—2013年4月,筆者采用益氣養血通絡方治療腦血管痙攣性頭痛120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腦血管痙攣性頭痛患者240例,均經顱多普勒超聲(TCD)確診,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2],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20例,男66例,女54例;年齡平均(35.2 ±40.5)歲,病程平均(3.8±5.4)a。對照組 120例,男 64例,女56例;年齡平均(33.5 ±39.3)歲,病程平均(3.5 ±4.9)a。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給予具有益氣活血、通絡止痛功效的益氣養血通絡方治療。藥物組成:黃芪30 g,黨參12 g,川芎 20 g,桃仁12 g,當歸15 g,地龍12 g,僵蠶12 g,蟬蛻 15 g,全蝎 6 g,熟地黃 20 g,山茱萸 15 g,枸杞子15 g,半夏12 g,生姜8 g。水煎,1 d 1劑,分早晚2次口服。對照組給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由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準字號 H10930003),5 mg/次,每晚口服。
兩組均以14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基本治愈:頭痛癥狀、體征消失,TCD檢測血流速度恢復正常。有效:頭痛癥狀基本消失,TCD檢測速度基本恢復正常。無效:癥狀、體征消失<50%,TCD檢測血流速度無明顯改善。
見表1。兩組對比,經Ridit分析,u=6.39,P <0.01,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頭痛發病機制與腦血管痙攣、腦動脈硬化、血液黏度增高、腦血流量減少或微小血栓形成等因素有關[3]。腦血管痙攣性頭痛與調節血管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密切相關。如果血管舒縮功能紊亂、血管彈性降低,造成血管痙攣,可引起腦供血不足而疼痛[4]。腦血管痙攣性頭痛屬中醫學“頭痛”“頭風”范疇,病因多端。“腦為髓海”主要依賴精血及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的濡養,故頭痛的原因與氣、血、脾、腎關系密切。氣虛行血無力,可致血瘀,血瘀日久亦可耗傷正氣,二者一旦運行異常,腦之氣血亦隨之異常而發生頭痛。腎中之精氣上充于腦,則腦髓充實而無痛。如稟賦不足,腎精久虧,腦髓空虛,則致頭痛。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及輸布氣血上充于腦,脾病則精微不輸,氣血不充,髓海失養,發為頭痛。益氣養血通絡方中黃芪、黨參、川芎、桃仁、當歸氣血雙補,活血通絡,使氣血充足,腦海得養,瘀滯得行;地龍、僵蠶、蟬蛻、全蝎走竄通達,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散結之功效,達到通絡止痛的目的;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滋腎養肝;半夏、生姜和胃化痰降逆。諸藥共用,以達益氣養血化瘀之效,使氣血得養、脈絡得通而頭痛自止。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中華神經內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3]馬琦,劉惠霞,陳光忠,等.TCD平均血流速度在大腦中動脈狹窄程度評估中的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16):2729-2731.
[4]張偉.頭痛的中醫辨證治療[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