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萍
(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皮膚科,河南鄭州450004)
黃褐斑是面部常見的色素沉著性皮膚病,多發于30歲以上的中年婦女,國內發病率高達8.1%。該病雖無任何痛苦,但直接影響面部美觀,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煩惱和精神壓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傳統治療多以外治為主,即脫色法、剝脫法;內治多從肝膽治療,忽略了久病腎虛、脈絡瘀阻的客觀現象,故療效欠佳。2009年3月—2013年4月,筆者采用消斑膠囊治療黃褐斑240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黃褐斑患者41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40例,男12例,女228例;年齡最小26歲,最大46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2 a。對照組170例,男7例,女163例;年齡最小23歲,最大51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1 a。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1]。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和《中醫皮膚科常見病診療指南》[3]中面塵(黃褐斑)診斷標準。
治療組給予消斑膠囊(由本院制劑室提供,制劑號 BW -10463),0.5 g/粒,4 粒/次,3 次/d,溫開水送服,經期停用。對照組給予化瘀祛斑膠囊(由天津第五中藥廠生產,批號 970402),0.5 g/粒,4粒/次,3次/d,溫開水送服,經期停用。
兩組均以1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痊愈:黃褐斑全部消退,呈正常膚色。顯效:黃褐斑消退75%以上,顏色明顯變淺。無效:治療前后面部顏色無變化。
見表1。兩組對比,經Ridit分析,u=5.80,P <0.01,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患者,40歲,2010年2月20日初診。主述:顏面部色素斑加重7 d。近3年,顏面部逐漸出現色素斑,伴手足心熱,夜寐不安,失眠多夢,月經錯后,量少,有血塊,色暗紅。癥見:兩頰和下頜部可見境界清楚,小片淡褐色斑,呈花紋狀、無癢痛,舌質暗,苔白,脈弦緩。治宜滋補肝腎、活瘀通絡。給予消斑膠囊治療,4粒/次,3次/d,口服。治療20 d后,色素明顯變淡,月經逐漸正常,繼服2個療程。3個月后,色斑基本消退而痊愈。
按 早在《外科正宗·卷四》中指出:“黧黑斑者,水虧不能制火,血弱不能華肉,以致火燥結成斑黑,色枯不澤?!爆F代諸多醫家認識到血瘀在黃褐斑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明確提出“無瘀不成斑”的理論。
黃褐斑是一種后天性黑素沉著過度性皮膚病,常見于30歲以上婦女,具有發病廣泛,發病率高,病程長,易反復的特點。中醫學認為:七情內傷、情志失調、肝郁氣滯、飲食勞倦,婦人經血不調,脾、肝、腎受累,精氣血不能上榮于面而發本病。在此病中,又以肝腎兩虛、血絡瘀阻型居多。消斑膠囊從補腎養肝、調攝沖任、活血化瘀、通絡消斑立法,方取生地黃滋腎養肝,涼血清血中瘀滯之熱為君。配伍菟絲子、淫羊藿、山茱萸、枸杞子、女貞子等補腎養肝;當歸、川芎、紅花、桃仁行血脈之滯,調氣血之不和;白僵蠶祛風通絡,合川芎引藥上行頭面,祛瘀血結聚之斑黑。諸藥相伍,既補肝腎、和陰陽以治本,又活血通絡、祛瘀消斑以治標。標本兼治,肝腎、陰陽、沖任,氣血并調,達到了良好的消斑作用。經臨床觀察統計顯示:消斑膠囊藥效明顯高于對照藥物,且遠期療效明顯,重復性強,特別對病情反復,長期使用西藥和化瘀祛斑膠囊治療無效的病例,每每收到滿意的療效。
[1]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3]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皮膚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