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鴿
淺談藝術在消費時代何以作為
◎李 鴿
本文通過簡單地追溯藝術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對藝術在現今的消費時代有何作為進行探討。
藝術 實用藝術 消費時代 工藝美術 純藝術
工業革命以后,社會各階級間的差距較工業革命之前縮小了許多,人與人之間相對平等,而階級之間的相互轉化也變得較為容易,等價交換成為了社會生產生活的大原則。換言之,金錢的力量變大了,只要有足夠的錢,即使是一個社會底層的人也能購買與使用高級的商品。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東西被商品化,成為可以被買賣的對象——原來被認為似乎高不可攀的文學和藝術亦是如此。
放眼書城,大量的“青春情感小說”占領了書架,然而略一翻閱,其中精品極少,很多甚至連閱讀一遍的價值也沒有。電視臺上各種選秀節目不斷,新的唱片也不斷地在發行,可是沒過幾個月也都成了過眼煙云。藝術品市場十分火爆,但買賣雙方看中的究竟是藝術品本身還是錢這個問題著實有待商榷。似乎整個社會的文化都在向快餐形式轉變,而藝術“墮落”成了“廉價”的存在。
在這樣一個消費時代,藝術的定位到底應該在哪里,藝術何以作為?我覺得,要回答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先看看藝術從產生開始在歷史上的社會生活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藝術的具體起源到現在都還有爭議,因此我們不做這方面的理論探討,從可見的實物入手。從史前時代開始說,單從形式上看,與現在的架上繪畫形式較為相似的是原始人的壁畫;實用美術則可以以彩陶作為例子。這時的藝術不能說是“純粹”的,和其他很多因素混雜在一起。就現階段的認識,壁畫的存在并不只是為了美觀,更重要的是其象征意義,它是原始巫術活動的一部分,是為了祈求捕獵成功而繪制的。而彩陶更不必說,器物本身就是為了實用的功能被生產出來的,而彩陶上的花紋則確實起到了美化器物的作用,如有名的舞蹈人紋彩陶盆,結合盆的功能進行了裝飾,當盆注入水之時,紋樣會有新的變化,這令人不得不佩服原始人的巧思,也可見當時的人類在對美的追求上頗費了一番心思。至于這些花紋是否還有其他的用途,暫時不得而知。從原始陶器中也有沒有花紋的來看,彩陶上的花紋不是必要的而是純裝飾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由此可見,藝術在產生初期即有滿足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兩方面的功能。
接下來是封建社會的情況。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外國,封建社會時期都有較大的等級差別,且等級之間的流動渠道較為狹小(國外較中國尤其如此),使用的器物等等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定。一個人就算有足夠的金錢,也無法購買和使用僭越其等級的物品——藝術品當然也包括在內。加上維持生計和文化教育等等社會因素的影響,耗費成本較高的藝術精品為握有權力的少數人獨占,而社會地位較低的大多數人接觸的藝術則較為粗糙簡陋。就
中國來說,瓷器有官窯、民窯之分,官窯的瓷器較民窯耗費成本高得多,有物質功能上的用途,但也有作為藝術品被把玩和欣賞的功能;民窯器皿成本較低,且其生產主要是為了實用。官窯除了具備物質功能,在審美功能的投入上更是遠遠超出了器物物質功能所需,如汝窯瓷器的釉中加入了瑪瑙,宣德時用進口的銅料制作香爐等等,這就很明顯地體現出藝術在官窯造物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就算是較為粗陋的民窯產品,很多依然附有各種裝飾,并不是單純的為物質功能制造,也考慮了審美方面的需求。只是由于成本及律法限制,所繪圖案、所用材料等等不如官窯,且圖案等的繪制也與民間的審美趣味有關。即使是成本較低的民窯產品上依然沒有缺少藝術,這更體現出藝術的“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與生活密不可分了。而純藝術的書畫作品,主要是社會上層文人雅士用于欣賞交流;民間用得較多的“藝術品”大約是年畫、春聯之類。日本的情況與中國相似,而等級差別更為嚴格。歐洲方面,神權大大高于世俗權力,主要的權力與資源更多地掌握在教會手中。所以,歐洲封建社會時期的宗教藝術十分輝煌,而這種宗教藝術,同時也是平民生活的一部分。教堂建筑、相關的繪畫和雕塑都是宗教活動的一部分。王權也占有較多的權力和資源,因此王公貴族也占有專門的、精美的器具與藝術品。
工業革命以后,很多東西都可以被工業化生產,剛開始也出現過商品中缺失藝術的情況,但立刻就有很多人表示受不了,并以各種方式進行了改革,將藝術又回復到商品中。無論是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還是后來的包豪斯都是如此。雖然說包豪斯主張“形式追隨功能”,反對冗余的裝飾,但其產品也都帶有美,只不過與傳統意義上的美不大相同罷了,無法否定它們是商品的同時也是藝術品。包豪斯的大師們所作的各方面的探索,包括各種色彩構成、海報、標志等等也都是很有美感的。由此可見,與其說藝術是奢侈品,倒不如說藝術是生活的必需品,只不過不同的人可以接受的藝術不大相同罷了。藝術滿足精神需求的功能其實也是一種實用功能,與其說是與物質功能同等重要,倒不如說是一體兩面的關系。
看起來不同人群所擁有的藝術十分不同,相同的是藝術存在于社會生活之中,與生活密切相關,而不是獨立于社會生活之外的更高等的存在,即使是純藝術也是如此。畫像《蒙娜麗莎》是達芬奇收了別人傭金為一位女士所作的肖像畫,大衛的雕像則是應教堂要求所作,藝術的產生本來就不是脫離功利的;但僅僅是為了盈利而生產的商品中也并不是沒有藝術的存在。藝術也好、文學也罷,其實很難說在歷史上真正地站在引導人類精神的高處過,更多的時候倒是在現實的夾縫中艱難地求生存,因此,在這個文化多元化的消費時代,也不能對藝術做這種不切實際的要求。
“消費主義”是指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求的滿足,而是不斷追求被“制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欲望的滿足。在消費時代,用于“制造需求”的很大一個手段就是運用藝術的力量,用美來刺激消費者的消費欲望。這時藝術之美就如同一把鋒利的菜刀,被不當地運用就成為了兇器。這并不是藝術本身的過錯,究其原因也不僅僅是商人的唯利是圖和消費者的容易被引誘。
從中國現在的各種“微博”和新聞中可以看到,人們正處于一個自我意識覺醒的時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張,并且每種主張都有所不同;但同時也可以看到,這種自我意識還相當的不成熟,大多數人在彰顯自我意識的同時也顯示出其判斷能力的缺乏,導致他們容易被欺騙和被利用。“需求”被以多種方式不斷地制造,并且大眾會去滿足自己大量的被制造出的、不必要的需求,也和這種心理狀態十分有關。消費的無節制和藝術的被濫用、錯用與整個社會的文化心理不成熟有著直接的關系(根本上的經濟與社會形態問題離題較遠在此略過)。
歐洲的發達國家由于比中國早開始工業革命很長時間,其商品經濟的社會文化發展到今天也進入了較為成熟的狀態。其消費方式比起中國和美國更趨于理性,而且兼顧了對個性的追求。我曾看過旅游衛視頻道關于北歐設計的介紹,那里已經開始出現以中產階級為主要客戶群的訂制設計,設計師可以根據顧客的要求,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調整和設計,最后生產出既美觀又科學實用同時還有個性的商品。
個人認為,消費時代并不真正對藝術造成傷害,我們所看到的這種不良的現狀與社會發展的階段有關。等到這個社會的文化相對成熟起來,藝術應該能與人的個性以及科學更好地結合起來,使自身成長到一個新的高度。而藝術,一直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它從未離開我們,也不可能離開我們。它不停息地對我們的生活產生著影響,只不過這些影響有好有壞。作為多少能夠辨別什么是“好”、什么是“壞”的人,則有責任去引導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向著好的方向發展。我想,這就是藝術以及藝術家在生活中的位置。
[1]趙江洪(著).《設計藝術的含義》.湖南大學出版社. 2005年4月第二版
[2]王受之(著).《世界現代設計史》.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2年9月北京第一版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