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 鑫
“五四文化圈”里的傳統文化
——關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再認識
◎樂 鑫
五四新文化運動常常被看成是一場“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運動,在這場狂飆的運動中,有被認為是“偏激”的一派,也有被認為是保守的一派,但如果僅就一家之言論而不回到當時的歷史場景來判斷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于傳統文化的態度,就會形成單純片面的言論。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對于傳統文化的估定有著重要的意義,本論文試從“五四文化圈”里的傳統文化談起,談談關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再認識。
五四文化圈 傳統文化 五四新文化運動
1.“五四文化圈”的含義
“五四文化圈”的論述學者給出這樣的定義, “五四文化圈”中的知識分子對待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產生不同程度的分歧,就組成了色彩斑斕的‘五四文化圈’。在這里“五四文化圈”有了知識分子思想碰撞后的自由發聲與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傳統文化又在這個大圈子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它汲取了西方的先進思想,在歷史車輪前進的浪潮里不斷淘汰掉糟粕,使得自身更適合人的個性發展而適應整個社會,也在這個過程中捍衛了其作為傳統文化的應有地位。
2.“五四文化圈”中關于傳統文化的論爭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對于傳統文化的過激言辭必然暴露了當時先進的知識分子的某些缺點,但傳統文化在此時也走出了權威統治的地位,讓自身缺陷呈現于大眾,這不得不說是一件好事,也讓傳統文化在批判中成長起來。
五四中對待傳統文化態度比較激烈的如1917年1月1日的《新青年》上所發表的陳獨秀《再論孔教問題》,提出“且應毀全國已有之孔廟而罷其祀”,他在《文學革命論》中也幾乎否定了中國古代的大部分文學:“此等雕琢的阿諛的鋪張的空泛的貴族古典文學,極其長技,不過如涂脂抹粉之泥塑美人。”通常錢玄同也被認為是一位激進派人物,他認為陳獨秀的此類論調“雖若過悍”,“然對于迂謬不化之選學妖孽與桐城謬種,實不能不以如此面目加之?!?以上這些大致可以歸為我們通常稱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激進派,其中的論爭或關系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胡適有時被人當做全盤西化的人物,但他之后倡導的“整理國故運動”以及種種努力同樣對發現與重新評定傳統文化價值有著重要作用。如果僅就一些言論就來判斷知識分子對于傳統文化是一個全盤否定的態度,或者認為傳統文化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只是被扼殺與打倒也太過于片面。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個復雜的現象,但可以說五四新文化運動不管是支持的和反對的人都圍繞著傳統文化這樣一個問題,所以無疑傳統文化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大背景里獲得了勃勃生機。五四新文化運動給予了傳統文化一個先天發展的背景,倡導一種科學精神來
重新評定傳統文化的價值,發現與繼承優良傳統文化,淘汰糟粕文化。所以傳統文化在“五四文化圈”里讓右的人有保守的對象,讓左的人有批判的對象,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傳統文化有精髓也有糟粕,它的這樣一個性質形成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富有張力的自由的氛圍,而在這樣自由的氛圍里傳統文化又獲得了前人從未有過的研究。
中國傳統文化在鴉片戰爭后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面對先進的異質文化,本土文化就踏上了再認識的旅程?!缎虑嗄辍肥欠磦鹘y的陣地,陳獨秀曾經明確提出:“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而不忍現在及將來之民族,不適世界之生存而歸消滅也”,傳統文化在當時已不能被容忍,在將來的社會也被預見成百害無利。立足于今日保護與繼承傳統文化的大立場,我們很容易生發出對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誤解。但回歸歷史場景,在一個封建愚昧的時代,一切還在黑暗當中,當先進的知識分子急迫地想要改變社會之時,如果第一聲呼喊不足以振聾發聵,那后來的一切活動都只會是歷史上的一圈漣漪而掀不起一點思想的波瀾,以“矯枉過正”來評述不如說是一次奮進中的“求上得中”。
在西方文化未進入中國之前,傳統文化占據著統治地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進知識分子們站在新浪潮里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必然見其糟粕而有意忽視其中的精華,但是作為真誠有良知的純粹知識分子對于真知與文化精髓又是無法抗拒的,在其后要論述的“整理國故運動”中,知識分子也主張“還他一個本來面目”,這不僅體現了對于傳統文化本身的尊重,也是順應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大浪潮而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對于“打倒孔家店”口號的誤傳,從中學教科書開始就啟蒙于今天的我們,造成對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誤解,無疑五四新文化運動反對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反對孔孟之道,有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但在“五四文化圈”中,它只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希冀在一個黑暗的社會中發展起更有利于時下發展的文化。從前我們對傳統文化一味的崇拜在那時改變了,讓大眾認知到傳統的不一定就是絕對的,前人的不一定就是不可改的,在這個再認識的過程中傳統文化依然還是傳統的,在今天,傳統文化依然沒有改變它的文化統治地位,我們的思想與行為仍然深受著儒家文化的影響,五四新文化運動再激烈的言論與浪潮沒有沖擊傳統文化的地位,但卻促進了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里再認識,認識到其可取的地方,也認識到其糟粕。
以“整理國故運動”來看,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整理國故運動”有它明確的目標就是還傳統文化一個“本來面目”,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進知識分子主張以五四科學的方法研究傳統文化,胡適也曾經強調“國故”一詞是沒有褒貶意義的中立詞語,只是“為真理而真理”,“為學術而學術”,這表明五四新文化運動并沒有全盤否定傳統文化,而是在去其糟粕的過程中達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本身破舊立新的目的,也在進一步的整理與認識中升華了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從這點上來說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于傳統文化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果沒有傳統文化,我們何談西化,如果五四新文化運動只是一些文人掀起的反對傳統文化的運動,它也不會有那樣精彩的論爭,也是我們今天所追求的自由濃烈的一個學術氛圍。所以所有激烈的、保守的、溫和的言論和知識分子都在這一時期圍繞著傳統文化集中于這樣一個圈子中,構成了自由和富有張力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在這個色彩斑斕的“五四文化圈”里,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揚。
關于傳統文化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問題已是老生常談,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誤解背后也是對當時歷史場景的忽略所致。從上述論述可以看出,在批判與否定的背后,五四新文化運動給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場域。在新的研究方法下,在科學理性的指導精神下,傳統文化在外來異質文化的碰撞中更加熠熠生輝,它也打破了從前的唯孔孟之道為尊的格局,讓整個中國文化邁向了更加豐富與多元化的多彩局面。
[1]李怡:五四文學研究,誰的五四——論“五四文化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9年第3期
[2]李怡:“五四”與現代文學“民國機制”的形成
[3]周振鶴:對傳統文化再認識的飛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剖析,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3期
[4]嚴家炎: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傳統文化,魯迅研究月刊1995年第9期
[5]李怡:《甲寅》月刊,五四新文學運動的思想先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年第4期
[6]李良玉: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全盤反傳統問題,南京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7]雷頤:胡適與“整理國故”運動,文史天地,2000年第7期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新學院)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