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宇
溫州大學
論前蘇聯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馬紅宇
溫州大學
抗日戰爭日本戰敗投降,起決定作用的是付出巨大犧牲與代價的中國人民的八年抗戰。但是前蘇聯部分史家堅持認為1945年蘇聯對日宣戰,出兵東北,打敗關東軍,決定了日本的戰敗。因此,本文從三個方面分析蘇聯出兵東北的原因,客觀評價蘇聯出兵東北的作用與意義,進而對日本戰敗的決定因素做出公正的判斷。
出兵東北;雅爾塔秘密協定;日俄戰爭;日本投降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日本戰敗投降,主要是由于中國人民長期艱苦卓絕的浴血抗戰。中國戰場開辟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做出的犧牲最大,對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前蘇聯一些史學家則認為日本投降主要原因是蘇聯1945年對日宣戰,蘇軍出兵東北,蘇聯在歐洲戰爭剛結束不久,來不及醫治戰爭創傷,但出于國際主義義務,解除各國人民進一步犧牲和苦難,接受聯合國關于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建議。1945年8月8日莫洛夫托向日本國駐蘇大使佐藤宣告與日進入戰爭狀態,在向日本解釋主要理由時也與上述觀點一致。但透過這些現象,結合日俄關系近代以來的演變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雅爾塔秘密協議,不難發現蘇聯對日宣戰的真正原因。而只有對蘇聯宣戰原因的準確把握,才能客觀的評價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意義。
蘇聯對日宣戰的首要原因是為了獲取在中國東北的權益,這主要體現在雅爾塔秘密協議的內容上。雖然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在莫斯科向哈里曼主動提出了對日參戰問題。德黑蘭會議之后,羅斯福希望蘇聯早日對日本作戰,以減少自己的犧牲(美軍方估計歐戰結束,打敗日本需18個月,并犧牲100萬人為代價)。而斯大林則提出許多涉及中國東北主權的條件,并強調:除非滿足他的條件。否則蘇聯人民將難于理解為什么俄國要對日作戰,德國威脅蘇聯的生存,因而蘇聯人民對反德戰爭有清楚的認識,他們不懂得俄國為何應該去攻打日本人。不過,要是滿足了他的政治條件,這件事就容易用“涉及國家利益”的理由向人民和最高蘇維埃進行解釋。最后蘇、美、英于1945年2月11日共同簽訂雅爾塔秘密協定,其內容就是維持外蒙古現狀;恢復1904年俄國喪失的各項權利、即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歸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并保證蘇在這個港口的優惠權益;恢復租借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中東鐵路、南滿鐵路中蘇共管,蘇的優惠權益予保證,而中國則保持在滿州的主權,千島群島須交于蘇聯。蔣介石為換取蘇聯的支持不得不于1945年8月14日與蘇簽訂雅爾塔協定為核心內容的《中蘇同盟友好條約》。宋子文與斯大林談判時曾明確表示:如果割讓了外蒙,從而放棄已經在1924年俄國人自己承認的一項所有權,那未,任何一個中國政府都不能繼續存在下去。外蒙古的獨立是蘇聯一手策劃的,蔣經國曾問斯大林,外蒙古地廣人稀,交通不便。也沒什么出產,你為何一定要堅持外蒙古獨立呢?斯大林提出兩點理由:站在軍事戰略的觀點,倘若一支軍隊,由外蒙向蘇聯進攻,切斷西伯利亞鐵路,蘇俄就完成了,我需要外蒙古,......你說中國沒有力量侵略蘇聯,今天可以這樣講,但是當中國達到統一的時候,會比任何國家的進步都快。斯大林肢解蒙古是不愿意看到一個獨立而強大的中國。
在雅爾塔會議上美蘇背著同盟國中國,以犧牲中國的主權去換取蘇聯對日宣戰是違背國際準則的,是斯大林民族利已主義的表現,是大國強權政治的表現。
蘇聯對日宣戰是為了獲取中國東北的利益還表現在1945年8月7日斯大林向宋子文提出要求將日本在滿州的財產作為戰利品拿走的權利。對此,美國都表示美國從未承認滿州國,如果有哪一個國家在賠償方面理應受到特別考慮,那就是中國。蘇聯出兵東北后,照樣把東北最大的工業設施作為戰利品拆運到蘇聯,據長春鐵路理事長兼東北經濟委員會主任員張嘉璈得到的報告:“蘇聯紅軍正在搶劫工業設備。豐滿電廠電機八部已取其六,撫順煉鋼爐已拆取其二,長春廣播機正在拆卸。所有各機關汽車、家俱、亦被搬運一空。”據估計“蘇聯在滿州搬走的工業設備在原地價值為八億五千八百元”。
肢解蒙古、盡量獲取在中國東北的權益都是為了斯大林遠東戰略服務的。蘇期望五十年內使西伯利亞工業化,在蘇遠東地區周圍建立一個類似東歐的地區包括外蒙古、中國東北、北緯38。以北的朝鮮,以便永遠解除日本包括今后的美國在遠東方面對蘇聯安全的威脅。蘇聯喜歡把自己的防御地帶從邊界延伸至鄰國領土,在西方如此,在東方也不例外。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蘇聯為了自己的戰略考慮,為了自己的民族利益,特別是在雅爾塔為了讓美國滿足自己提出的條件,基本是采取的扶蔣抑共政策,這也順應了美國的對華政策。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蘇聯幾乎未給予中共軍事援助,斯大林甚至對哈里曼表示中國共產黨是“人造黃油”的共產黨人,中共沒有能力完成中國的統一,而蔣介石是中國領導人中最好的,并將成為統一中國的承擔者,蘇愿與英美合作完成中國軍隊的統一。
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的另一個原因是日本發起侵華戰爭,對蘇聯遠東構成了威脅,以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牽制了大量蘇軍,是其不能全力以赴抵抗西線德國的進攻。歐洲戰事結束,蘇聯需要報復日本。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中國東北,蘇聯采取不干涉主義。1931年12月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對日本即將就任外相的芳澤大使提議締約日蘇互不侵犯條約,以后又多次提出均遭到拒絕。蘇聯主要考慮戰略重點在歐洲,要避免未來戰爭中兩線作戰,除此而外,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使蘇聯日益感覺到對其遠東的威脅,與日締約則可保障其安全。所以,在30年代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斯大林對日本采取的是緩和、修好甚至妥協的外交政策,這也使日本解除了后顧之憂,便利于大舉入侵中國。
日本拒絕了蘇聯締約提案后,蘇開始增強遠東兵力,并在中蘇邊界線構筑永久性陣地。1936年1月15日代理國防人民委員圖哈切夫斯基在作有關國防演說時講到:德國正在西方威脅蘇聯,而日本則從東方窺覦蘇聯……為了應付這樣的局勢,蘇必須從東西兩個方面同時充實國防。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6年通過張鼓峰事件,日本明確了蘇聯并不想積極介入中日戰爭,1941年4月日蘇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有效期五年。蘇除了避免兩線作戰,另一個動機就是使日本向南面擴張,條約的后果使日本更容易擴大對中國的侵略,解除日本在東北和華北駐軍的壓力,英美也認為解開了日本的雙手,日、蘇緩和也使蘇聯可以抽調部分兵力到西部,但在遠東仍布置強大兵力,約30個師、70多萬人,為關東軍的兩倍半,飛機數量相當于關東軍的4倍。
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然發動對蘇戰爭。7月2日,日本天皇裕仁召開御前會議確定了帝國國策要綱:“無論形勢如何也要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為達此目的,同英美不辭一戰,但也絕不放棄一旦時機成熟立即北進或南北并進原則。如德蘇戰爭朝有利于帝國的方面發展,就行使武力解決北方問題。”日本陸軍于7月下達兩次動員令,即關東軍特別演習。蘇聯更加擔心日本從東方進攻,不敢有任何松懈,盡管日本己確定暫不進攻蘇聯。1941年蘇聯從遠東悄悄抽調有限兵力(十八個步兵師、三個坦克師)增援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但同時又不斷補充新兵,總兵力80多萬,1000輛坦克,1000架飛機,105艘潛艇,兵力大體與關東軍相等。
所以,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侵華牽制蘇聯相當部分兵力,而蘇聯則與日本修好、緩和、妥協,使日本放手向中國、亞洲、太平洋推進。斯大林心中這口惡氣早遲要出,要對日本進行報復。隨著戰爭形勢發展,蘇聯主動提出了對日作戰問題,隨著又以此要挾、層層加碼。
蘇聯對日宣戰的第三個原因,結合近代以來日俄的沖突不難發現,蘇聯要為1904年日俄戰爭中俄國的戰敗雪恥,為蘇維埃政權誕生后日本對新生政權的干涉、對西伯利亞的侵略報仇。蘇聯在雅爾塔協定上所獲得的權益實際上就是1904年日俄戰爭中俄國戰敗所喪失的在中國東北的權益。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后,日本與英美一道積極支持反對蘇聯新生政權的叛亂。斯大林說,蘇聯新生政權誕生之后,日本又與美國等共同出兵遠東,迫害蘇聯達四年之久。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斯大林發表《告人民書》:“日本早在1904年俄日戰爭時就開始侵略我國,俄軍的失敗給人民留下了沉痛的回憶,那次失敗是我國的一個污點,我國人民相信并在等待著總有一天日本會被打敗,污點會被清洗,我們這些老一輩的人等待這一天,已經等了四十年。今天,這個日子終于來到了。”斯大林演說之后,蘇遠東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率眾將領于9月6日特意前往旅順,拜謁了在日俄戰爭中戰死的帝俄軍官公墓,在墓前致禮并獻花圈。對于日俄戰爭,眾所周知,是日本和沙俄主要圍繞爭奪中國東北權益所進行的一次非正義戰爭,無所謂誰是誰非,列寧就認為是雙方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斯大林把對日宣戰賦予雪日俄戰爭之恥的意義,無疑把自已擺在了不合適的位置之上。
總之,通過分析蘇聯對日宣戰和出兵中國東北原因,不難發現蘇對日宣戰的時機,為什么選擇在戰爭已快結束,日本已成強弩之末的時候。1941年9月哈里曼向斯大林提議由美國駕駛員利用西伯利亞機場把美國飛機運到蘇聯,1942年初英國駐莫斯科軍事代表詢問斯大林參加對日作戰的可能性,都遭到斯大林拒絕,斯大林提出的理由是力量薄弱,而在二戰時期,蘇聯遠東軍與日本關東軍相比,蘇軍常常是占優勢的。正是因為選擇這種時機,其作用只能是有限的,蘇軍對日作戰損失的人數(3.2萬),殲滅俘虜日軍的人數(59萬,其中相當部分是根據天皇命令自動投降的)都是不能與中國人民八年抗戰所做出的巨大犧牲,殲滅日本眾多的有生力量相比的。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對于促進中國人民早日打敗日本侵略者是積極的,但作用是有限的,特別是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的動因、目的是不可取的。
[1]汪宇燕,何明.《蘇聯出兵東北始末》.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2]金東吉.《蘇聯出兵東北紀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3]曹藝.《蘇日中立條約與二戰時期的中國及遠東》.社科文獻出版社,2012年4月.
[4]陳渠蘭.《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大事件記錄》.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5 月.
[5]邢和明.“蘇聯出兵東北始末:消滅日寇還是掠奪物資”.《百年潮》,2005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