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
上海市黃浦區委黨校 上海 200001
電視媒體調解在公民法治意識培育中的價值和功能
楊萍
上海市黃浦區委黨校 上海 200001
自2008年電視調解類節目不斷涌現并迅速走紅后,由于其容豐富、生動直觀等優勢,深受廣大觀眾的關注,其所具有的培育公民法治意識的價值也引起專家和政府的重視。本文以電視媒體為例,深入探討電視媒體調解的功能和做法,尋求公民法治意識培育的有效途徑,以期通過公眾法治意識的提升來促進我國法治社會的構建。
國內學者在公民法治意識培育模式設計上,可分為宏觀方面的“客體外生型培育模式”和微觀方面的“主體內生型培育模式”。“客體外生型培育模式”強調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完善法律制度和市場經濟制度。1“主體內生型培育模式”則強調要從公民個體層面,將相關的法治理念和精神訴求深植于公民的人格系統,形成一種內涵有法治意識的公民文化,而后又將這些價值觀認同或公民文化轉化為外在的行為模式。2筆者認為,無論是外生型還是內生型培育模式,在公民法治意識培育上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實現公眾的認同,公民法治意識的形成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以及有效的培育。公民法治意識的形成需經過服從、認同、內化三個階段,而認同是公民法治意識形成的前提和關鍵。在法治中國建設中,認同是個體對規則本身的意義認知,是確立自覺遵從態度的開端,唯有認同“人”才會不折不扣地遵從和執行制度規范。因此,如何實現大眾對規則的認同,是我國公民法治意識培育的首要問題。
在實現公民法治意識大眾認同上,電視媒體調解展現了其獨特的價值所在。首先,電視媒體調解通過新穎的形式及明星調解員的魅力成功地引發了公眾關注,如上海《新老娘舅》節目中的柏萬青就是一位深受公眾喜歡的明星調解員。在調解事項選擇上,電視媒體調解采用關注現實生活的世俗性策略,通過選擇民生性的個案,如讀書、就業、房產動遷、婚姻家庭、醫患糾紛等來引發公眾的情感認同,而調解的公開、公正與犀利,解決問題的實效性等又促進了情感認同的內化。調解過程中以人為本的主體性策略的應用,又實現了法治意識傳播與接受認同的良性互動。在調解人員的配備上,引進民間力量介入意識培育,通過政府與社會力量的雙向互動、補充來共同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識,從而有效地獲取了認同的信任資本。調解最終目的則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和切入點,通過運用利益機制,進一步促進了大眾的價值認同。如節目組會對調解成功的案例進行跟蹤反饋,確保調解協議的落實,對沒有成功的也會繼續跟進,力求解決,電視媒體調解中多種因素的疊加使得原本屬于調節私人糾紛的調解衍生出新的價值,這種價值就是電視調解通過傳播和培育公民的守法意識、程序意識、權利意識等,正潛移默化地促使大眾對社會規則、法律規則的認同,從而成為培育公民法治意識的一個有效途徑。
我們在分析電視媒體調解的運作方式和特點后發現,電視媒體調解傳播和培育了公民的權利意識、程序意識、守法意識,促進了公眾對法律的信任,從而培育著公民的法治意識。
(一)傳播與培育公民的權利意識
電視媒體調解利用電視媒體的資源優勢,通過電視媒體這一公眾傳播平臺,將當事人的糾紛呈現在廣大觀眾面前,節目中通過調解員情理法和風細雨的勸導,現場擔任觀察員或評論員的律師等法律專業人員的參與,讓當事人及觀眾了解到糾紛中的法律關系、法律權利、公民主張和保護權利的合法方式等,學到了化解糾紛的法律和政策。整個調解過程不僅為節目當事人化解了糾紛,更讓電視機前的觀眾接受了一次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教育,培育了公民的權利意識。
(二)傳播與培育公民的程序意識
電視媒體調解雖然以電視媒體的形式進行,但從現有播出的熱門調解節目來看,調解的過程是遵守著一定的程序,如主持人和調解員首先會告知當事人的權利,再讓雙方對糾紛進行一個充分的陳述,針對雙方矛盾焦點進行調解,在調解中法律專業人士會為雙方給出法律分析及法律解決方案,調解員還會告知當事人一旦簽署調解協議就負有履行的義務,不履行則要負相應的法律責任等。我們可以看到,整個調解過程所展現的是主持人、調解員、專業人士都在積極引導當事人通過法律的途徑來解決糾紛,強調只有走正當的合法程序才能使問題得到解決,這使節目當事人及觀眾在參與和觀看調解節目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得到了程序意識的培育。
(三)傳播與培育公民的守法意識
電視媒體調解所選案例大部分屬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矛盾糾紛,如上海《新老娘舅》節目播出的很多案例都是插隊落戶知青和子女返滬帶來的住房、讀書、就業等問題引發的糾紛,這在上海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而且所選糾紛通常都是積怨很深,長期得不到解決的老大難問題,節目通過播放調解、緩和、解決這些老大難糾紛的過程,向觀眾生動地展示了遵守法律和規則能為個人解決生活難題,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培育公眾在發生糾紛時的守法意識。
注釋
1苗連營,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與法治社會的生成[J],河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2孟書廣,張迪,公民法治意識形成的機制及啟示[J],人民論壇,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