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亞洲
(作者是鄭州日報社高級記者)
編 輯 吳長偉 mailv@xinhuanet.com
人們對發生在身邊的新聞,即“本土新聞”關注度高。面對激烈的報業競爭,地方黨報必須最大限度地發揮優勢,不斷擴展“本土新聞”報道領域,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中發現與搶抓匯聚正能量的獨家新聞。
有這樣一個事例難以忘懷:2009年8月4日,記者一上班就接到新聞熱線電話,稱鄭州市二七區地稅局一位副局長在豫西大峽谷奮勇救游客,當地媒體正在追訪英雄。鄭州市民在外地的救人壯舉,作為鄭州本地媒體,應該盡快報道,這是一條匯聚正能量的社會“本地新聞”,新聞價值高。
可有人提出異議:救人者是不是公款旅游?究竟要不要報道?記者與同事作了分析,認為在他人處于生死關頭,這位鄭州市民奮不顧身救人的義舉值得報道,黨報要理直氣壯地大力傳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弘揚主旋律。于是,記者開始調查采訪,這位副局長叫杜華,利用星期天和家人朋友自駕到三門峽盧氏縣的豫西大峽谷游玩,救了兩個不慎掉入20來米深的大淙潭中的游客。杜華回到鄭州后,仍像往常一樣上下班,直到《華商報》記者向二七區地稅局辦公室詢問杜華的聯系方式時,他在豫西大峽谷深潭中的救人壯舉才“浮出水面”。
于是,《鄭州日報》以《鄭州地稅干部豫西峽谷救游客 做好事不留名 媒體追訪英雄》為題在鄭州率先作了報道。緊接著,省會媒體和中原網等數十家網站相繼跟進報道,大大提高了傳播力。
事后,被救的山西游客專程來到鄭州感謝救命恩人,送上錦旗。《鄭州日報》又刊登了《晉獲救游客 來鄭謝恩人》的追蹤報道,使這兩篇匯聚正能量的社會“本土新聞”更加出彩。
像這樣見義勇為的典型,用一顆赤誠之心,詮釋和彰顯著人間“善”的力量。報紙應該大力弘揚,努力傳播正能量,引起社會關注,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目前,許多報紙對本地的社區新聞非常關注。《鄭州日報》從2007年起就開設了“區街新聞版”,2013年《鄭州晚報》還創辦了社區報,讓“草根人物”唱主角,讓報道那些小事件小故事的社區“本土新聞”占據報紙的“半壁江山”。如2012年3月14日《鄭州日報》社區新聞版頭題報道的《母子接力關愛智障女》的社區“本土新聞”,母子16年來持之以恒,用真情溫暖著非親非故的智障女一家的動人故事報道后,在大街小巷廣為傳頌。
地方媒體通過細膩微小的細節描寫,表現、折射、記錄先進人物的美好心靈,更多更好地挖掘“本土新聞”,回歸地域性媒體本色,發揮地域獨特優勢,做足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區“本土新聞”,就能提高競爭力。
民生“本土新聞”主要是為市民吃穿住行提供有價值的實用信息,方便市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和娛樂。同時,要報道那些為民排憂解難、解決實際問題的民生“本土新聞”,使報紙與市民息息相關,發揮輿論引導作用。
如鄭州市一家小面館的老板李剛身患重病缺少醫療費,無奈之下在網上發帖求助,很快小面館的生意火爆,不少人吃了一碗面,就把100元、200元甚至500元悄悄放在柜臺上。鄭州愛心人士預售了6000張“愛心面卡”,籌集了6萬元善款,加上此前的捐助,李剛順利進行了手術。2013年1月29日,《鄭州晚報》抓住這一民生“本土新聞”,以《吃一碗面 獻一份愛 溫暖一座城》為題作了報道,引起了當地各家媒體的關注,紛紛參與報道。2月1日晚7點央視“新聞聯播”頭條,以《河南鄭州:一碗面溫暖一座城》為題,首播這個溫情故事,并配發評論員文章。《鄭州晚報》刊發的這條“本土新聞”很快輻射到全國。
要想把“本土新聞”寫得“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就要切實體驗人生冷暖,了解百姓疾苦,關心百姓痛癢,只有帶著感情去寫稿,多挖掘那些民生話題,緊扣百姓生活的“本土新聞”,才能說出老百姓愛聽的話,提高報紙與讀者的親和力。
如《鄭州晚報》《瓜車翻了瓜撒了一地,市民紛紛獻愛心》的本土新聞,這一鄭州的“凡人善舉”,得到了央視“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的關注。再如《挺住,娃娃!爸爸去找解藥》《娃娃,天堂太冷,我們不去》的民生“本土新聞”刊發后,激發了社會正能量,也引起了新華網、中國新聞網等100余家新聞網站轉載,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