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扈滋茂
乘“兩會”東風自貿區再振翅
文/扈滋茂
自貿區建設成為上海今年“兩會”的“熱詞”,代表和委員紛紛建言獻策。1月21日,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戴海波在“兩會”上通報稱,2013年上海自貿區內投資企業完成經營總收入14200億元,同比增長10.5%。完成進出口總額1130億美元,同比基本持平。完成工商稅收472億元,同比增長10%。工商稅收和商品銷售額在全國海關特殊監管區中的比重分別達到53.4%和51.6%,保持了持續健康發展的勢頭,為2013年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
1月23日,市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后,上海市人民政府舉行記者招待會。市長楊雄表示:“去年9月29日正式掛牌以來,自貿區的建設還是非常順利的。”他把三個多月來自貿區的進展,簡單概括為“三個一批”。第一個“一批”就是建立了一批新的制度。比如,建立了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制度,實行了海關和檢驗檢疫“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聯動監管試點、境外投資備案管理、工商注冊資本認繳制、先照后證登記制等。第二個“一批”是實行了一批開放措施。主要是指在國務院批準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里面的23個服務行業的開放,到目前為止,已經有19個實現了,還有4個正在制訂管理辦法。第三個就是推行了一批改革措施,如大家關心的金融改革。
具體來說,2013年上海自貿區重點推進了制度創新、服務業開放、功能拓展和法制保障等四方面工作。制度創新主要涉及投資、貿易、金融和綜合監管4個領域,有些領域取得的效果超過預期。比如,對外商投資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后,90%的新設項目改為備案制,超過負面清單設計時備案項目占比85%的預測目標。
除了“引進來”,備案制對國內企業“走出去”也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可在5個工作日內為境外投資項目出具備案意見(證書),已有12家企業辦結境外投資備案手續,對外投資總額達3.2億美元。
在貿易監管制度創新方面,試點范圍不斷擴大。目前,上海自貿區已確定47家企業試點“先入區、后報關”模式,貨物通關時間縮短2天至3天,平均節約物流成本10%左右。
上海自貿區還積極在金融、航運和貿易等方面進行了功能拓展。目前,包括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等一批面向國際的交易平臺已掛牌成立,國內首個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平臺“跨境通”已上線運營。融資租賃業務得到全面發展,累計引進融資租賃項目244個,租賃資產規模超過55億美元。
上海自貿區副主任戴海波在會上披露了2014年自貿區建設的六大任務,其中制訂2014年版負面清單位居榜首,將于今年上半年推出,很可能是春節后。據悉,與2013版負面清單相比,2014版的修訂將會有三個考慮,“一是按照國際規則和國際慣例,表達得更加國際化,更加清晰,更加透明;二是要與服務業的開放有機地結合,保持一致性;三是開放度上有一定體現,但是會把握一定的幅度。”
市政協常委屠海鳴建議“關于2014年自貿區負面清單,希望政府能‘放寬尺度’,可上可不上的不要上。”對此,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簡大年認為,負面清單的開放度也并不是越大越好,由于要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大家都會有一定的節奏。以航空產業的發展為例,來自中國商飛的人大代表薛利在審議時表示,如果關于航空產業的內容沒有出現在自貿區負面清單,對大飛機的研制和發展就會帶來很大的影響。
另外五項任務分別是:加快推進貿易監管制度創新,推動監管模式形成透明化的制度標準,推進貨物狀態分類監管、“單一窗口”等監管模式的創新;推動制訂發布金融改革相關操作細則,落實好金融制度創新和風險防范機制;著力推進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創新,進一步探索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公平競爭制度和權益保護制度;加快推進跨國公司亞太營運中心以及本土跨國企業海外營運中心建設;制訂出臺自貿試驗區管理條例。同時,深化研究適應境外股權投資和離岸貿易發展的支持政策。
雖然總體來看,2013上海自貿區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但是其背后仍有很多問題需要直視。對此,市人大代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建安總結了當前面臨的四大發展瓶頸。
陳建安說:“首先時間上的約束,盡管我們有過去十年研究的積累,但是現在自貿區運轉以后一些具體的政策措施還沒有出臺,有些還沒有落地,我覺得時間上非常非常緊,這是一個最大的瓶頸。
第二個瓶頸是規模比較小,當然世界上也有規模比我們更小的自貿區,但是他們的目標比較單一,譬如自由化。上海自貿區的目標是多重的,我們既要有貿易,又要有金融,既要有現代服務業,又要有現代制造業,所以這種多重的目標導致了現有的規模太小,怎么樣突破,可能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第三個瓶頸是自貿區離岸性質的弊端,大家知道,經濟學上一旦離岸以后,將導致區域內、區域外差異非常非常大,因此會引起各種投機性行為,譬如說套利行為,一旦這個政策啟動以后,監管不力會有很嚴重的問題。
第四個瓶頸是自貿區啟動以后那些沒有太多投資目的、沒有明確經營方式的企業大量進入,現在有3600多家,我去過自貿區兩次,有很多企業反映自貿區地產價格翻了至少四倍,假如不加以控制,后續制造業企業根本沒有辦法經營。”
鑒于以上問題,市人大代表、上海海事大學黨委書記於世成提出:“在自貿區試驗過程當中,要盡快實質性啟動安全審查或反壟斷調查,要有自己的預案。”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今年上海將構建事中、事后監管的基本制度,建立安全審查機制、反壟斷審查機制、企業年度報告公示制度、信用管理體系、綜合執法體系和部門監管信息共享機制,提高政府服務管理透明度。據透露,安全審查機制和反壟斷審查機制將會在今年第一季度推出。其中,反壟斷審查機制是透明化的,而安全審查機制按照國際慣例、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體系的規則制定,是不透明的。
最近,記者獲悉:八大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有望在2014年落戶上海自貿試驗區,將涉及能源化工、農產品、礦產品、有色金融、黑色金屬等多個品種。首批拿到“通行證”的是八家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寶鋼集團投資建立的鐵礦石交易中心、上海有色網擬建的有色金屬交易中心、邁科金融擬建的有色金融交易中心、北京全國棉花交易市場擬籌建的棉花交易中心、易貿集團投資建立的液化工品交易中心、上海石油交易所擬建的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上海華通鉑銀交易市場的白銀交易中心,以及上海鋼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擬設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以上海鋼聯牽頭搭建的這個市場為例,它主要交易的是現貨倉單,突破了傳統貿易模式在地域和空間上的限制,極大地增加了貿易機會,有利于擴大貿易規模;避免傳統交易中許多復雜的環節,提高了商品交易的效率,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統一制定交易規則,增強了交易的透明度,具有重大的意義。
據了解,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設立的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境外、國內(包括自貿試驗區)的投資者都可以參與交易,但要滿足兩個必要條件,其一離不開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的核心——建立一套適應當前金融服務、金融管理和需要的分賬管理系統,也就是只有通過“FT”標識賬戶,這些境外投資者才能參與交易。其二是,這些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必須在擁有在海關認可的交割倉庫。此外,在上海自貿試驗區里開設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平臺還需遵守由商務部聯合央行、證監會三部委2013年11月發布的《商品現貨市場交易特別規定(試行)》的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