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產業升級 路在何方
本刊編輯部
從轉型發展看產業升級,路在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發展滯后,是我國產業結構長期存在的突出問題。最為明顯的是,過去對第三產業實行的營業稅稅負比第二產業的增值稅重三分之一左右,抑制了第三產業經營者(大部分是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的創業熱情。到2011年,我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為35%,遠低于世界平均62%的水平,比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還低15個百分點。為了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我國近年來在第三產業的各個領域進行了“營改增”稅制改革,“放水養魚”,使第三產業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新局面。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提高到46.1%,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產業結構由此發生歷史性轉變。差距之大,正是潛力之大。最重要的是要依托中心城鎮發展現代服務業,緊緊抓住信息化給服務業帶來的新機遇,大力支持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智慧城市等新型業態發展,推動商貿流通等傳統服務業升級。
從轉型發展看產業升級,路在自主創新。產能過剩是當前經濟運行中最突出的矛盾。一個典型的數據是,我國的出口產品有220多種產量都是“全球第一”,可這些“第一”很多都是產能過剩的,在國際市場做的是“虧本買賣”。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加大自主創新力度,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帶動產業升級。黨的十七大提出,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幾年來,各級政府和企業、科研機構、大學加大了科研開發、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自主創新的專利成果大量涌現。到2011年,我國在國內申請專利數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位。民營企業申請專利的數量已占絕對優勢,成為自主創新的“主力軍”。
從轉型發展看產業升級,路在開放合作。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通過貿易和招商引資的方式,在國內興辦了數以萬計的“三資”企業,吸引和消化了大量國外先進技術,并逐步實現了技術的升級和本土化,這是產業升級的成功之路。我國目前在彩電、冰箱、電腦、手機等方面產業升級,在很大程度上與開放合作密不可分,我們的產業升級還有更大的創新空間。
總而言之,從轉型發展看產業升級,改革開放是“根本途徑”,創新驅動是“核心戰略”。只有抓住這個“根本”和“核心”,才能抓住轉型發展的新機遇。還是這句話:產業升級之路千條萬條,創新驅動是最重要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