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馨貺
福建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350007
道德的量化
——駁斥動物無道德的說法
陳馨貺
福建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350007
通過道德量化的這個問題的研究,來證明動物跟人一樣具有道德。道德并不是人特有的情感。道德只能通過行動來表現即量化,無法通過本質來定義。動物有道德跟人一樣,取消人類的主體性,反駁人類的對于其他生物的優越感和控制權力,從而達到動物與人類平等,取消二元對立。
道德量化;非人類中心主義;動物倫理
在人類中心主義者眼中動物是沒有道德的,這一論斷是武斷的。現今的科技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動物有或者沒有道德和情感能力。但是卻有證據證明動物可以擁有和人類相當的道德水平。在他們看來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這樣定義道德是片面的,在定義上先排除了其他動物和自然,那討論就無從談起。如果要爭論動物是否有道德,就先要把動物也納入其中。其實早在老子道德經中就定義了廣義的道德,道是天道,德是物之德性,按道德經里面說,道德這個東西無法說。一說就命名,一命名就固定,一固定就不是它了。非要命名,就只好產生了觀點。觀點按照人的不同視角,無法詮釋他的全貌。老子的“道德”是中性的,而后人們對其加以引申變成褒義。這樣的道德定義有過多的歧義和模糊性。
如果一定要討論動物界的道德,我們可以將人歸于生物體系。道德是生命體在交往過程中為共同生活形成的互相支持退讓的行為準則與規范。
那么很多例證可以證明動物在其物種的圈子內是有行為規范和準則的,是有相互支持和退讓的事實的。那么人類中心主義者又要說人類有人類的道德,動物有動物的道德,兩者是不能一并而談的。到此他們又割裂了人類與動物。既然割裂了又何必談動物的道德?而且當動物進入了人類社會與人類發生交往的時候,道德又應當怎樣衡量?人類與動物并不是絕不來往的。
你可以否認動物在進入人類社會中之后的一些讓人覺得高尚的行為嗎?一個日本17歲的助殘犬Gretel在臨死前把主人交待給了5歲的助殘犬Marble。上海火災現場,守望犬晶晶不吃不喝,流著眼淚等待主人的出現。在被消防戰士抱回暫時收養后,晶晶仍然情緒低落,不吃不喝。直到主人來到了消防中隊,晶晶立即跳起來,向主人奔去,吃下了40個小時以來的第一口食物。消防隊員感慨說:“一看就知道這是主人來了。”英國一位盲人跟他的導盲犬共事7年形影不離,但在4月6日外出200多公里后出現異常,途中主人感到它身體不適,一直擔心。但導盲犬堅持帶主人換乘列車,安全走過人行橫道,最后送回家中。當主人松開繩子的那個瞬間,導盲犬一頭栽倒。后經醫生診斷,它殉職于癌癥晚期。部隊中軍人退役后,他馴養的軍犬絕食餓死的例子也屢見不鮮。難道說動物的這些行為都是出于本能,餓死也是出于本能嗎?而不是復雜的情感和道德觀嗎? 但是當動物進入了人類社會,嚴格遵守了人的道德準則,此時的道德是人的道德還是動物的道德?動物并不會開口跟我們說他們眼中的道德是什么,那么人類是以自身定義的道德來理解動物的行為與情感。
直到最近,人類還被認為是唯一能夠體驗復雜情感和擁有道德觀的物種。但是博爾德科羅拉多州大學的生態學家馬克 別可夫教授認為,道德規范“硬性接入”所有哺乳動物的大腦中,提供了一種“社交粘合力”,使得那些好斗成性和好競爭的動物可以在群體中和平共處。這個也許就是道德產生的原因吧。阿奎那在“論殺死生物和熱愛非理性生物的義務”中說,上帝命令動植物生命是為人而不是為它們自己而存在。但他明確反對肆意殘酷對待動物,理由是對動物殘酷就會對其他人殘酷,善待動物無疑有利于人的道德感的培育。人對于動物存在一定的道德義務。
也許動物的道德不能完全等同于人類的道德,那么甲世界人類的道德就等同于乙世界人類的道德嗎?因此要比較道德必須量化。由于量化過于精密,我們可以在可見視閾內來定義道德范圍。只要兩者進入了同一個可視范圍,就可以稱他們的量為相近。打個比方一群人賽跑,你獲得了冠軍。你可以因為你的第一而驕傲,但是你可以歧視對手不會跑嗎?你可以說他們沒有腿嗎?這個與人類說動物沒有道德是一樣的邏輯。你的對手有腿,你可以說他沒有你這樣的腿。那重點來了,重點是沒有和你身上長得一模一樣的腿還是沒有和你一樣能跑的腿?一模一樣那當然是沒有的。任何一個人類中心主義者都不會擁有一樣的大腦,任何人的大腦都是不一樣的,否則也不會產生分歧。如果重點在腿上那討論無意義,如果重點在跑的能力上。只要你的對手可以和你比肩或者緊挨著你讓你感覺到壓力,就可以說他進入了你的可見視閾范圍。
同樣,討論動物的道德就是間接討論人的道德。當動物的某些情感和秩序等于或接近人類,達到了人類的可見視閾,那么,動物就是有相當于人的道德水平。當然這種情況是在特殊情況下,動物行為可以比肩于人類行為的道德水平。至于普遍性就不好妄加論斷了。
[1]孫江,何力,黃政編著.《動物保護法概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吳迪:“中國動物保護倫理的思想溯源”,載《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3]楊通進.“非典、動物保護與環境倫理”,載《求是學刊》,2003年第5期.
[4]林紅梅.“試論西方動物保護倫理的發展軌跡”,載《學術交流》2005年第2期.
[5][美]納什.《大自然的權利》,楊通進譯,青島出版社1999年版.
[6]何懷宏.《生態倫理——精神資源與哲學基礎》,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7][德]莫爾特曼.“生態危機:自然界享有和平嗎”,載劉楓主編:《二十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下卷)》,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版.
[8][美]納什.《大自然的權利》,楊通進譯.青島出版社1999年版.
[9][美]彼德辛格.《動物解放》,孟祥森,錢永祥譯.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版.
姓名:陳馨貺,學校:福建師范大學,院部:公共管理學院,專業: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方面:政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