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原
加快完善郊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文/李 原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長,基本公共服務的規模和質量難以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需求,仍然存在著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特別是郊區與中心城區相比,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上,無論是硬件配置,還是軟件建設差距是十分明顯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差距不利于郊區的城市化進程,也不利于上海的國際化大都市建設。針對目前郊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建議采取以下措施,進一步完善郊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讓郊區老百姓享受與中心城區同質化的基本公共服務。
通過“追趕式”的政策補缺,進一步優化郊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規劃布局
基本公共服務范圍,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計劃生育、住房保障、文化體育等領域的公共服務。與中心城區相比,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各種資源還存在巨大差別,大量的優質資源集中在中心城區,不利于郊區的城市建設和縮小城鄉差別。按照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不僅要有現代化的中心城區,也要有現代化的郊區。堅持城市建設重心向郊區轉移,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的精神,針對目前郊區的發展現狀、外來人口與城市人口大量導入,現有基本公共服務發展速度仍顯滯后的情況,建議盡快制定針對郊區的“追趕性”的政策補缺制度,對郊區教育衛生文化養老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資源抓緊補缺和進一步加強規劃補償。在人口大量導入的區域增建學校、醫院、養老機構、文化體育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并將市級大型功能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重心逐步向郊區轉移,盡快縮小郊區與中心城區的巨大差異。
通過“機制性”的傾斜轉移,進一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城鄉均衡化發展
在現階段,需要通過“機制性”的傾斜轉移,形成一些固化的、長效機制,包括政策引導扶持、項目補貼、轉移支付、投入評估機制建設,切實落實好郊區差別化管理各項政策措施,加大財力資源配置向郊區傾斜力度,促進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努力特別是軟資源向郊區傾斜,探索出一條符合特大型城市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路。一是建議通過設立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等領域城鄉互動發展專項資金、建立城鄉結對幫扶機制和開展大型公共服務項目試點等辦法或舉措,加大對農村、基層、遠郊區、薄弱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投入,推動市級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基層社區和農村地區輻射,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二是建議通過制定差異性地域人才標準,加強郊區公共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目前郊區對優秀教師、醫護人員、文化人才需求的缺口非常大,而高端的人才大量集中在中心城區,由于郊區和中心城區使用的是統一的人才評審標準,郊區在對這些人才的引進、培養、留住等環節上存在著一定的瓶頸。建議相關部門加強對這方面問題的研究,針對不同的地區,出臺一些相關的“現階段的”、“差異化的”、“有扶持性的”指導意見或政策文件,緩解公共服務人才建設中現實需求矛盾,使優秀人才愿意走到郊區、能夠留在郊區,為推進公共服務城鄉均衡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通過“概念式”的引導輸入,進一步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郊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指由基本公共服務范圍和標準、資源配置、管理運行、供給方式以及績效評價等所構成的系統性、整體性的制度安排。當前,基本公共服務資源一方面集中在政府相關部門,另一方面也有許多公共服務資源散落在社會各方面,許多社會力量希望參與到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在堅持政府負責的前提下,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加快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在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郊區基本公共服務建設中,建議政府部門一是在制定規劃和配置公共服務資源時,要給非公立機構留有合理空間,特別是配置新增資源時要統籌考慮由社會資本舉辦服務機構和提供服務。二是能夠提出一些“概念式”的項目,在市級層面加強此方面概念的宣傳引導,通過一些政策扶持、資金投入、項目合作和購買服務等形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郊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增加公民享受服務的選擇權和靈活性,促進基本公共服務機構公平競爭。三是通過一些“概念式”的項目輸入,以郊區居民需求為導向,加強基層公共服務資源整合,引入社會力量因地制宜參與社區綜合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促進一些功能性區域的逐步形成,加大基層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力度。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員,嘉定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區紅十字會會長)